分享

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我的教育人生 2021-01-06

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作者:李广生

这是前两年红极一时的《人类简史》的第十九章的标题。作者用了20页的篇幅梳理了民族主义、共产主义、资本主义、历史学家、科学家、哲学家、神学家对幸福和快乐的不同理解,并提出了一个很多人——不仅仅是各界精英还包括社会上最普通的人——都在思考但都没有得出明确答案的问题:我们真的更快乐了吗?

作为一名历史学家,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在可以把人事实上已经把人视为被历史规律移动的棋子、历史车轮碾过的尘埃的文化语境中,探讨几乎可以被认为是人类的终究追求的幸福和快乐,让我由衷地敬佩。人们通常会说“历史是残酷的”,殊不知这一看似公允的论断背后是多少人命运的起起落落、悲欢离合,是多么冷漠的态度。假使人类越来越聪明,能够穿越历史迷雾,掌握波诡云谲的历史规律,却只是证明这与人类的快乐和幸福无关,那所有这些研究又有何意义呢?

作者从历史的角度提出如下问题:人类在过去5个世纪积累的财富,是不是让我们找到了新的满足感?有了取之不尽的能源之后,我们是不是也有了用之不竭的快乐?世界是不是真的变得更好?和几万年前的人类相比,谁更快乐?如果后来的人并没有比较快乐,我们又为什么要发展农业、城市、文字、钱币、帝国、科学和工业?

跨越千年万年俯视历史探寻人类发展的足迹,普通人难以完成,和秦朝时的人相比谁更幸福,不是我们考虑的问题。在我们有限的这几十年生命中,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以前困扰我们父母的温饱问题,现在早已经不是问题,以前是食物匮乏而现在是营养过剩;我们享受着现代科技带来的进步,过着以前帝王都无法企及的日子;钱越赚越多,房子越住越大,车越换越好;为了消耗剩余的体力,我们花钱请人折磨自己,在跑步机上累得大汗淋漓。但是,我们是否感觉越来越幸福?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怀念从前,对“从前的日子”充满眷恋?如果不是越来越快乐,我们为什么还要拼着命的赚钱、买房、换车,为什么还要对不能让我们更幸福的东西孜孜以求?

历史发展究竟如何影响人类的幸福,“这是我们对历史理解的最大空白之处”。持“进步论”者认为,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的能力越来越强,越有可能获得幸福,“但人类有了能力和权力就可能滥用,所以要说能力越高越幸福,看来是有些天真”;但现代科技的发展确实给人类带来无数福祉,“现代医学让初生婴儿死亡率由33%下降到5%以下。对于那些本来无法存活的孩童和他们的家人朋友来说,难道不是让他们的幸福感大增了吗”?由此可见,这不是一个立即就可以给出答案的问题,对于历史,我们既没必要盲目乐观,也没必要盲目悲观。

“快乐如何计算?”作者又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难题。古往今来,无数哲学家、神职人员、诗人,还包括下里巴人、贩夫走卒都曾尝试解开这道难题,但还没有谁被公认为摘下这顶桂冠,一般都是自以为找到了最终答案。物质层面的因素,包括财富、健康等,精神层面的因素,包括知识、美德,还有社会层面的因素,包括人际关系、社会地位,等等,都会影响到一个人幸福感。如果快乐可以计算,可以用一个数学公式表达,那它将是世界上变量最多、最复杂的公式。住30平米房子的时候认为住60平米的人是幸福的,住上60平米的房子后才发现,这不是幸福得开始,而是更大的焦虑的源头,因为还有人住90平米的房子,而且就是自己身边的人。但是,还有人在30 平米的房子里,怡然自得享受着别人难以理解的快乐。

作者梳理出当前对快乐的研究的一些观点:1.金钱确实能带来快乐,但是有一定限度,超过了限度之后效果就不那么明显了。但是,这个限度是多少呢?2.疾病会短期内降低人的幸福感,但除非病情不断恶化,或是症状带有持续、让人无力的疼痛,否则疾病不会造成长期的不快;3.对快乐与否的影响,家庭和社群要比金钱和健康来的重要;4.快乐并不在于像任何财富、健康甚至社群之类的客观条件,而在于客观条件与主观愿望之间是否相符。正如作者所言,这些都是老生常谈,几千年前那些先知、哲人、诗人都曾说过。

懂得知足,欲望少一点,期望低一点,似乎是获得快乐的秘诀。不要因此而认为快乐很简单。欲望像是水上的浮子,水涨船高,几乎永远都无法得到满足。随着世界的开放,我们能看到世界各个角落的各种各种的生活,浮子越升越高,欲望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多的人会这样想——为什么我不能像他们那样生活?而不是这样想——和他们相比我的生活已经够好了。大众媒体在千方百计的撩拨人的欲望,鼓励人们“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引导人们“穿出自我,穿出品位”。如果幸福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就好办了,比如年收入30万元等,但幸福由期望来决定、受制于欲望,这就使幸福变得更加复杂和艰难。因为历史的发展不仅提高了人类的能力,而且拓展了人类的欲望。

作者还引述了生物学家的观点。生物学家认为,所有的心理状态(包括主观幸福感)并不是外在因素来决定,而是由神经、神经元、突触和各种生化物质(如血清、多巴胺和催产素)构成的复杂系统而定。总之一句话:快乐与否取决于人的遗传基因、人的生化机制。有人是天生的乐观主义者,天塌下来也不会让他有丝毫的担忧;有人是天生的悲观主义者,好好的日子也要愁眉苦脸杞人忧天。快乐的遗传因素和生化机制确实存在。心理学家和生物学家,看到的是同一个世界、同一种现象,得出的结论完全不同。心理学家说快乐是心理反应,是欲望和期望所决定的;生物学家说快乐是化学反应,是基因和生化机制所决定的。你认同哪一种?如果我们认同生物学家的观点,那就更好办了,把所有的经费都投入到实验室,研究出某种药物,吃一片,幸福和快乐就源源不断的涌出。像遍布路网的加油站一样,到处有幸福药店,里面出售快乐冲剂。想念一个人,想得撕心裂肺,就去幸福药店买一瓶快乐冲剂,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世界吗?

本章的内容以探讨生命的意义结束。生物学家对快乐的定义基于生物学假设:快乐等于快感。这一观点同样受到质疑。作者引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的研究,论述快乐与人生意义的关系:照顾小孩子,洗尿布、洗碗、处理苦闹,都是没人愿意做的苦差事,但大多数家长都说孩子是他们快乐的源泉。为什么?快乐不是愉快的时刻多余痛苦的时刻那么简单,快乐要看某人的生命整体,生命整体有意义、有价值,就能得到快乐。正如尼采所言,只要有活下去的理由,什么都能够忍受。生活有意义,就算在困境中也能甘之如饴;生活无意义,就算在顺境中也度日如年。

快乐来自于生命的意义,这个观点还有些熟悉,好像还是老生常谈,但作者又提出一个观点:从我们所知的纯科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的生命本来就完全没有意义。这会让很多人大惊失色,本能的反对这一观点。“人类只是在没有特定目标的演化过程中,盲目产生的结果。人类的行为没有什么神圣的整体计划,而且如果明天早晨地球就爆炸消失,整个宇宙有可能还是一样这么运行下去”,这些有利的论据足以支撑作者的观点。所以作者又强调:我们对生活所赋予的任何意义,其实都只是错觉。我想,作者的本意并不在于否定人生的意义,而是开启另一个思考:难道快乐就真的只是种自我欺骗吗?

“快乐来自于内心”,很多人都这么认为,包括我自己,我曾这样定义幸福:幸福是一种感觉,你感觉到幸福了,你就是幸福的。当我们沿着历史的脉络对幸福进行一番探寻后会发现,困扰我们的其实不是对幸福得定义,而是对自己认识。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观点:倾听自己的内心、顺从自己的渴望、沿着内心指引的方向、做最好的自己,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够获得幸福,因为他们可能真的不知道哪一个是真实的自己。你比你自己在童年时更了解自己吗?你会使用计算机,知道很多世界之谜,但是你比唐朝时那在在田间锄草的农民更了解自己吗?你理解快乐来自于内心感受,但你理解执着于内心感受正是不快乐的源泉吗?

认识自己,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更好地认识自己,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