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自己和孩子乐观的ABC

 幸福萌爸 2021-01-06

01

       萌萌的班主任邀请我给小同学们讲一次少先队入队前教育的课,我欣然接受,并认真地进行了备课。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也重温了自己读小学的美好时光,一边感叹时光飞逝,一边想象着将要和孩子们度过快乐时光的情形。

       下午,我满面春风地前往学校。我刚走到教室门口,孩子们就围了上来,一个个好奇又开心地问着各种问题,“你是萌萌的爸爸吗?”“你来给我们上课的吗?”“你给我们讲什么课呀?”我便俯下身子,笑容满面地一一回答他们的问题。

        上课铃响后,小同学们腾跃着快速回到座位上。班主任向同学们介绍了我后,我便开始了授课。因为孩子们才一年级,很多孩子识字不多,所以我做课件时尽可能多地用图片,只把文字作辅助。考虑到孩子们容易忘记被动接受的信息,我便把所有的知识点用提问的方式展示出来,通过提问来激发他们思考,也通过提问来强化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我主要给孩子讲四部分的内容:少先队队情介绍;力所能及做自己事;量力而为帮助别人;学习戴好红领巾。

       对于少先队队情介绍,我重点讲了队旗队徽、如何敬礼、呼号和宣誓等内容,但对少先队的历史则简单带过。我不想给孩子灌输大道理,因为我认为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应该更多地教育他们学会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在适当的情况下帮助别人。所以,我用图片加提问的方法引导孩子们知道自己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强调了他们做好自己的事情也是在助人为乐。我引导他们认识到不给别人添麻烦本身就是帮助别人。比如,自己穿衣吃饭就是帮助父母,因为可以不让父母操心。认真听课好好学习就是帮助老师,因为老师可以授课轻松快乐些。

        我全程用提问的方式授课,并不断鼓励和赞扬孩子们,所以他们也很兴奋和开心,一节课很轻松地结束了。看到孩子们天真活泼快乐的样子,我也仿佛回到了童年,心中感觉幸福快乐。

02

      下课后,当我准备离开时,一个小朋友走过来问我:“萌萌爸爸,你怎么这么老呀?”看着他那可爱的小模样,我便笑着对他说:“你看看我很年轻呀,哪儿像老呀?”他又仔细地打量了我一下,然后坚定地说:“我看你不年轻,还是挺老的。”

       孩子就是孩子,拥有一颗纯真清澈的心,不会为讨好别人而掩藏自己的想法,真是幸福。然而随着年龄的增加、知识的增长,反倒学会虚伪和世故,活着也就越来越累了,想想要是能够不长大也是挺幸福的事。

       人人都说童言无忌,然而孩童嘴里吐真言。我还没来得及享受童心在躯体里蹦跳,就被他一句话拉回到现实。不论你心里是否还留存一颗童心,岁月的刀已经把你的躯体渐渐雕刻成老的模样。好在我早已经受过千锤百炼,常常被小区里的孩子喊“爷爷”,所以,我的内心已强大到“百毒不侵”了,也不会介意这诚实孩子的话了。

        说实在话,当我第一次在小区里听到一个家长让孩子喊我“爷爷”的时候,心里还是有些难以接受的,甚至回家照照镜子,看看自己是否真地像个老头。妻子见我站在镜子前看来看去,还不知就里地问我在镜子前臭美啥。听我说了原由后,她就宽慰我,说是那人的眼神不好,明明很年轻,一点都不老。

       人性是有弱点的,每个人都爱听赞美的话,即使明明知道别人在奉承,听后还是觉得心里舒坦。我听了她这么一说,就感觉好多了。再看看镜子中的自己,发觉自己还真得很年轻,于是就开怀地笑了。

03

       我笑了之后,就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听了别人说我老后心里会不舒服,而听了妻子的解释后心情会豁然开朗了呢?

      其实,这与我们对一件事情的不同解释有关。马丁·塞利格曼在《活出最乐观的自己》一书中提及了一个“让自己乐观的ABC法”,他也是引用心理学家埃利斯所开发的ABC模式,该模式认为我们遇到不好的、负面的事情A(adversity)时,最自然的反应就是不断地想它,并凝聚成悲观的、负面的想法B(beliefs),这些想法就会引起悲观的、负面的情绪感受和行为C(consequence)。

       我们知道,不好的事情A一旦发生便无法改变,但最后引起的情绪感受和行为C究竟是积极还是消极,则取决于中间的想法B。想法不同,结果就会不同。然而,如果没有经过训练,普通人通常不会意识到这些悲观的、负面的想法对自己情绪感受和行为的影响,就有可能因为一件不好的事情导致自己悲观、愤怒、忧虑、沉沦、失去斗志等。如果能够改变自己的想法B,结果C也就会跟着改变。下面,我举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下。

       有个叫做艾尔玛的女人,新婚不久就跟随从军的丈夫到美墨边界的沙漠中居住。然而没过几天,丈夫因为出征将她独自留在军营。人生地不熟,加上和土著人语言不通,她感觉十分寂寞和痛苦。她给父母写了一份信,倾诉自己的苦闷,表明想要回到父母的身旁。

       然而,出乎她的意料,父亲只给她回了一个简短的信,写着“监牢里的两个人,一个透过监牢的窗栏看到地上的泥土,另一个看到漫天的星星”。

       刚看信时,她甚至埋怨起父亲,但后来经过仔细思考,认识到父亲是建议她要学会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生活。于是,她主动和土著人打交道,经常到沙漠里观察仙人掌、各种动物和海市蜃楼,最后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一本书《快乐的城堡》,引起巨大的轰动。

       同样是恶劣的生存环境,当艾尔玛改变了想法和解释后,她的情绪和行为也就发生了改变,快乐地生活在沙漠里。如果她当初一直想着地上的泥土,就一定不会欣赏到漫天的星星。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同样的事情,给予不同的解释,得到的结果就会不一样。悲观的人往往专注于不好事件的负面想法,就容易出现负面的情绪和行为。而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往往认为是不好的事情A引起了不好的情绪和行为C。但没有意识到,实际上是自己未曾意识到的想法B引起了C。所以,在没有办法改变A的情况下,要改变结果C,就要改变想法B,将悲观的、负面的想法解释为乐观的、积极的想法。

04

       萌萌放学回到家后,对我说:“爸爸,那个小孩真讨厌,真是什么都不懂,竟然说你老,我都用眼睛白他。”对于萌萌来讲,听别人说自己爸爸老,自然地反应就是心里不舒服,表现出的情绪和行为便是愤怒和白眼那个孩子,以至于放学回家后还耿耿于怀。

       我便问萌萌:“萌萌,你说生姜是嫩的辣还是老的辣呢?”

       “当然是老的辣了。”她不假思索地回答我。

       “那人是老的成熟还是年轻的成熟呢?是老的更有生活经验还是年轻的更有生活经验呢?”我继续问道。

       “那当然也是老的了。老的走的路多,读的书多,拥有的智慧也多。”她回答我说。

       “那你说有个老的爸爸是不是比年轻的爸爸更好一些呢?”

       她点点头,开心地说:“是的,老的爸爸比年轻的爸爸还更有耐心一些呢,还更懂孩子一些呢。”

       短短几句对话,我就利用ABC法将萌萌的想法做了调整,就得到了不同的结果,让她从愤怒和不悦转变为开心和快乐。

       刚和萌萌结束谈话,我就收到一条快递短信,通知我到小区另一个苑的投放点拿快递。一看到信息,心里立马就产生不悦的反应,这快递公司怎么回事呀,怎么可以让我跑那么远去拿快递呢?于是,就想着打电话质问他们,要求他们送过来。但转念一想,他们也不容易,也很辛苦,可能是他们挑货时弄错了地方,投送到那个苑了,这也是偶尔的疏忽,况且自己平时也不怎么运动,恰好给自己一个机会散散步,一来一回也有2000米,倒也算是锻炼了,于是便开心地带着萌萌走去拿取了。

05

        路上,萌萌对我说:“爸爸,你知道吗?我今天又结识了几个新朋友。你知道我是怎么结识他们的吗?”

       “我不知道,你告诉我吧。”我回答。

      “我就是学习使用你的那些方法呀?”她说。

      “我的方法?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方法呀?”我故作惊讶地问她,“那你快点讲讲给我听。”

       “我就是学你的方法,让他们觉得快乐幸福呀,我对他们微笑,我夸赞他们的优点,所以他们就愿意和我成为好朋友。”

       “你做得很对,没有人喜欢让自己不快乐的人,也没有人愿意和总是让自己难过的人做朋友,你给别人快乐,别人也给你快乐。你用心去发现别人的优点,然后再说出来,他们就会开心,就会愿意和你做朋友。”

       看看她那高兴劲儿,我也很开心。我想,父母的榜样很重要,悲观的父母很难培养出乐观的孩子,如果要想让孩子乐观,父母首先要自己学会乐观。

       乐观是可以学习的,我们可以借用乐观ABC法来训练自己,反思平时发生的事情,关注平时自己没有在意的想法,试着将那些悲观的、负面的想法转化为乐观的、正面的想法,慢慢地,自己便可以变得越来越乐观。当你变得乐观起来,孩子也会模仿你,逐步形成习得性乐观,这样,整个家庭就会幸福快乐起来。

(幸福小练习:坚持每天用乐观ABC法分析生活中的三件小事,比如别人站了你的车位,孩子没有按时完成功课,配偶和你吵架等等。)

 

公众号

安享幸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