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讲义 | 让人上头的「上头成本」

 昵称73257982 2021-01-06

按:本文是讲解《经济解释》第二卷第六章的内容。最难的一个知识点,略长,真爱请看完,不爱请忽略。

上一周我们讲了一个经济学的重要定律:边际成本下降定律,并简要指出了传统分析关于成本的一些问题。这周我们讲介绍一个全新的概念,那就是「上头成本」的概念,这个概念将带给我们更有解释力的分析视角。我也根据讲义提炼出了一个顺口溜来帮助大家理解:

上头成本很上头,时间节点很关键,向前向后有不同,成本永远向前看。

把上头成本和直接成本的概念单独拿出来讲,一方面比较重要,另外一方面也确实比较难以理解。估计很多人看了头都晕了,我当时也晕了很久,就是在今天我备课的时候依然感觉到把这个概念彻底地通俗的表达出来是很困难的,我们今天就要试着攻克一下这个难关。

首先我们要知道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概念,然后知道这个概念具体指的是什么意思,最后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这两个概念怎么来应用于解释我们的现实世界。

经济学用来解释现实世界的现象,当然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最开始第一卷学习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一个理论如果被证伪,或者解释力不够了,要么修正要么就彻底抛弃。

上头成本概念的提出,主要是因为原来的常见的教科书上的解释是有很大问题的,存在前后逻辑上的不一致。

传统教科书将总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固定成本,就是短期内无法改变的成本,就是所谓的固定投入;而可变成本,则说成是可以改变投入的成本。

注意,这里加了一个「短期」的这个一个时间状语来限定,但是问题在于从时间的属性上来看,我们该怎么区分这个是长期还是短期呢?科学上的概念,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分门别类,按照一定的属性进行归类,但这个长期和短期的划分,实在是无法在不同的人之间形成共识。

传统教科书上说了,「短期」就是指部分成本是固定的时期,也就是存在着固定成本的时期;「长期」是指所有成本都可变的时期。这个明显是存在着循环论证的逻辑问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什么是长期,什么又是短期。

如此以来,解释问题就会遇到很大的麻烦。短期无法解释的,我就用长期好了,而用长期无法解释的,就可以用短期来解释。能解释一切,那就等于没有解释。

另外,固定成本这个概念还有另外一个错误,它的定义是说生产者在短期内无法改变固定投入,意思是生产者短期内没有改变有关投入的这个选择。

但是,我们在讲成本这个概念的时候,反复强调了成本在经济学中的概念,永远是机会成本,永远是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的。向前看的机会成本意味着,有选择才有成本,没有选择就没有成本。

如果说这个固定投入真的没有可以改变的选择,那它就不符合我们关于成本,记住是机会成本这个定义,也就是说算不上是成本。

那传统教科书上的所谓的「固定成本」实际上是历史成本,是在还没有开始动工生产就已经投入进去的一些生产要素,是向后看的一段历史。但是我们已经知道了,成本的概念永远向前看,向后看的历史成本不是成本,也就不能算作是总成本。

这就是传统教科书上存在的前后不一致的问题,前面在定义成本的时候,教给学生的概念是成本都是机会成本;到了后面讲生产成本的时候,却把本质上是历史成本的「固定成本」搬进成本函数之中。前后不一致,逻辑上存在很明显的无法自洽。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要提出一个「上头成本」和「直接成本」的概念,因为原来的解释是混乱的,是走不通的,是无法自圆其说的。要么修正,要么放弃。固定成本的概念适用于会计记账,但那是一个工程技术问题,而经济学是一个基础学科领域。所以,现在我们就要来认识一下上头成本和直接成本的概念。

我们要从三个角度来认识「上头成本」这个概念:

第一个角度,关于「上头成本」的定义,是当生产者选择继续经营的时候,没有产出也必须要负担的成本,叫作「上头成本」。上头成本对应于英文的 Overhead cost,但你查维基百科是查不到什么有用的东西的,原因在于前面说的西方的经济学教科书在这个问题上是逻辑混乱和错误的。

第二个角度,「上头成本」的计算公式是:收入-直接成本,而直接成本对应于上头成本就是你选择继续经营,有产出的时候才负担的成本,叫直接成本,这部分成本没有产出就不需要承担。

第三个角度,则是「上头成本」的本质是什么?其本质是我们整盘生意的资产价值,也就是前面我们讲的租值。

这么说听上去有点绕,不够形象,不容易想象出是个什么样子,我们来用具体的例子理解一下。这个例子来自李俊慧老师的《经济学讲义》。

我们今天是通过网络联结起来,一起学习经济学,或者学习其他的任何课程。但如果我要开个经济学的培训班,找间教室来招生,面对面地讲授课程,我该如何选择?经济学用以解释世界,就是努力试图还原我整个决策过程的真实性以及普适性,寻求更广泛的解释力。

为了理解方便,我们假设我要开这个培训班,只需要两种生产要素:用来讲课的地方,也就是教室;以及上课要用的电,电脑、电灯、投影等等,我们略去细枝末节,就都用电这一个要素来代表。同时,把劳动力这个因素暂时不放进来,就我自己当老板、自己讲课,劳动力这个生产要素非常的复杂,劳动力的成本是算在上头成本还是算在直接成本上,中间存在模糊地带。

虽然一切生产都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劳动力这个生产要素,但为了不让我们的思维出现不必要的混乱。就先简化地忽略它,这个忽略并不影响我们对问题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就像我们在讲比较优势定理,国家与国家之间忽略货币的因素影响一样。

好,我要开培训班了,我会首先怎么办?我会首先进行市场调研,看能不能赚到钱。再提醒一下,我们前面假定了只有教室的房租,和上课才有不上课就没有的电费需要我向外花钱。我调研的结果是租教室的费用是一个月800元,而电费呢每天都上课,一个月下来电费总共是200元钱;这样下来假如我开课,每个月我要收入1000元,这样才会收支相抵,才能把我花出去的给赚回来,这个时候我才会决定进入这个市场。

注意,这个时间节点,还是在调研阶段,房租和电费都还没有花钱,也就是还没有成为历史,还在将来的预期考虑和打算之中。但是仅仅是收支相抵,没有赚钱啊,我怎么会在不赚钱的情况下就决定杀入这个市场呢?原因在于我们的模型已经尽量简化,把劳动力、资金等其它生产要素忽略了,多赚的钱其实更多的是弥补劳动力成本等等。简化的模型只考虑了我开培训班只需要房间和电力这两种生产要素,其它的暂且不管。这个还会牵出经济学上的一个「零利润定理」,暂且不管。

仍然回到这个时间节点上,在我调研的时候,也就是说我还没有杀进去之前,所有的成本,这个成本是房租和电费都是直接成本,因为我随时可以选择不杀进去,而杀进就不要去承担这些付出,也就是符合我们定义的没有产量就没有付出的「直接成本」这个概念。

我调研结束,决定杀进这个蓝海,把它变成红海。我找地方开课,给房东一次性支付了一年的房租。这个时间节点过后,我花出去的钱,泼出去的水就收不回来了,这就变成了我的历史成本,对不对?这在我们经济学上的定义中,那就不是成本了,而仅仅是过去的一个历史事件了。

注意,我们反复强调的,我们的决策取决于我们对未来的预期和判断,而与过去无关。这每月800块钱的房租,一旦花出去,就成为了历史,对我下一步的决策和行动是没有影响的。所以,我在付出房租这个时间节点之后,理论上,只要我上课的收入能够与后面的直接成本收支相抵,我就会选择继续开课。

这个理论上的数值,是只要开课后的收入高于直接成本的200元,我就会继续开下去。当然,我原来预期的市场收入不会仅仅高于这两百块钱。而是在进入市场之前的那个预期,高于1000元。那个时候房租这800块钱还是直接成本,还没有变成历史和过去,假如那个时候预期只有200块钱的收入,那我肯定连进都不进来了。

好,时间节点,继续往后走。我开课一个月,发现这个月的收入和之前对市场的预判是一样一样的,就是1000块,扣除200块钱的电费之后,净收入是800块钱,能够弥补当时所支付的房租。前面我们讲的第二个角度,「上头成本」的计算公式是:收入-直接成本。收入是多少?1000,没错吧?直接成本又是多少?过去这一个月是200,对吧?这个时候,上头成本=1000-200,恰好等于800。

这个数字是很有迷惑性的,也就是为什么传统教科书在这个问题上犯了迷糊,逻辑不一致,前后矛盾。这个数值正好和我们传统上所说的固定成本相等,但那也仅仅是数值上的相等而已,而其本质和意义完全不同。

会计学上的固定成本的本质是历史成本,而不是机会成本。我们经济学上所讨论的成本,永远都是机会成本,上头成本它仍然是机会成本的一个子集,是机会成本的一种。上头成本的本质是租值,而租值呢也是机会成本。

此话怎讲?这一点感觉还是有点绕,我们仍然从例子来看。假如有一天我因为有事没法正常上课,那么我肯定就会关灯、关电,电费这块直接成本我就可以节省下来。这块就是我没有产出就不需要承担的成本,称之为「直接成本」。

这很容易理解,不容易理解的是,房间的成本怎么算?理论上,我当然也可以选择把那一天晚上闲置的房间转租出去,获得的这个转租的租金,就是我因为房间闲置而付出的机会成本。这个成本,是我上不上课、有没有产出都要承担的,所以就成了我们定义的「上头成本」。

好,继续追问。别人愿意开出多高的价格来租我的这房间?回答是,一定是相当于我原来一个月800块的价格。只租一个晚上,租金当然不可能是800,而是换成一个月的租金来计算,相当于是800块。为什么呢?因为别人的算盘打的也是啪啦啪啦响,在计算他自己能赚多少,应该花多少。

他愿意付出的价格不可能高于他使用这个房间所能获得的收入,假设刚好是另外一个人也要办培训班,他租我这个房间也用于开课,不改变房间的用途。再假设这个人跟我做的调研,以及所面临的情况相同,他不需要把教室重新进行布置,只需要租过来就开讲,所以他使用这个房间能够获得的收入,一定是相当于一个月的学费收入1000元再扣除200元的电费,恰恰正好是收入减去直接成本,总共是800元。

所以,我们重新回头去看上头成本的那三个角度,第一个角度是概念的角度,选择继续经营,但是呢,没有产出却也要负担的成本。第二个角度,计算公式的角度,是收入减去直接成本。这个两个角度是没有矛盾的,是逻辑一致的。

因为没有产出的时候,继续经营而不是退出市场的机会成本是什么?恰恰是你把闲置的这部分资产转让出去所带来的收入,而别人愿意购买的你的这个资产的价格,实际上呢,是他使用这个资产所能够获得的收入减去直接成本,他的情况和你一样,所以这个资产的上头成本才等于收入减去直接成本。

第一个角度的定义,是我从我自己开课的视角来看的;而第二个计算角度,等式的右边换人了,等式的右边并不是我已经获得的收入减去直接成本,而是换成了别人来购买我的这盘生意的价格,以及他所要面临的直接成本。

逻辑的一致性,这个基础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我们这里所分析的上头成本、收入和直接成本,全都是朝前看的预期,而不是向后看的已经发生过的。已经发生的,就已经发生了,就变成了历史,不会影响我们对未来的预期决策。传统教科书之所以错,就是因为它一会儿向前看,一会儿向后看。这不科学啊。

前面说了,我干了一个月,哎,发现经营的还不错,和最初的调研预期一样,收入1000元,电费200元,获得了800元的净收入,能够弥补我开始支付的房租。这都是实际上发生的,是过去的一段历史,已经不是我们所说的基于未来的预期的上头成本、收入和直接成本了。

这个时间节点上,我需要重新对下一个月的形势进行研判,以便决定是继续开课呢,还是关门歇业。第一个月良好的经营状况,显然,坚定了我对自己的信心,所以我判断下个月的收入还能达到1000元,这就是预期的收入;下个月的电费仍然是200元,这才是直接成本;收入减去直接成本,两者相减,所得到的预期的净收入800元,这才是上头成本。

这个时候,上头成本在数值上正好是和我们传统上所定义的固定成本,也就是历史数据相等。但正如我们反复强调的,上头成本是预期,而固定成本是历史,这个在含义上完全不同,数值上的相等仅仅是我的预期正确而已。假如预期错误的话,上头成本和原来定义的固定成本连在数值上都有可能不会相等。

假如我开了一个月的班,算下来收入是1100块钱,电费还是200,净赚900块。这个时候,实际带来的收入高于我最初的预期,多出来的就是我们此前讲的「盈利」,风落盈利,属于意料之外的收入。这个时候让我重新评估和预期下个月的情况,我会不会把这个意外的100元的收入计算进来呢?显然不会,因为这100元是我不可预期的,我仍然会坚持下个月的收入预期是1000元,作为直接成本的电费是200元,于是这个时候的上头成本是多少?依然是800元,而不是上个月已经发生的1100-200=900元。这样我们就能够非常清楚地看到上头成本绝非是过去的一个历史数据的加减计算。

假如我在开课一个月之后的时间节点上,重新进行评估和预期,发现这个多出来的100块钱,并非不可持续,而是我最开始对市场的研判对市场信息把握的还不够,经过一个月的实际经营,对市场更加精准和深入地把握,发现才开始的预期过于保守,于是我在这个时间节点上进行的重新评估就变了。变得更好。

假如我预期下一个月的学费收入将变成1100元,电费这个直接成本依然是200元,这个时候我的上头成本是多少?把计算公式搬出来:上头成本=收入-直接成本,注意都是预期的。这个时候,显然上头成本已经变成是900元了。

这样假如你下个月没课,有人要来租你的教室,这个人对市场的预期是和你一样的,他的预期收入减去直接成本的数值也和你一样,因此他将愿意承担900元的价格来租用你的这个教室。这样,理论上呢,你下个月假如一个月都没有课,但你也不退出市场,你承担的成本就是这900元的机会成本。

前面说了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一个月下来,收入和预期相同;第二种,收入大于预期,有了风落盈利。我们来看第三种情况,我开了一个月的课下来,发现收入不如当时的预期,只有900元,电费还是200元,净赚了700块钱。这个时候发生了什么呢?发生了100元的「负盈利」,这个负盈利,也是预料之外的,是风落亏损。

现在我面对上一个月的变化,重新进行评估和预期,如果认为这少了100元,完全是因为意外,不会继续的,我还继续坚持当时最初的判断,认为下一个月的收入仍然是1000元,直接成本的200元不变,这个时候上头成本仍然是800元,而不是用历史数据计算出的700元。

而我如果重新进行预期和评估的时候,认为这个月少了这100元,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才开始我进行评估的时候市场把握的不够准确。现在经过一个月的实际经验检验,发现当时的判断过于乐观,这个时候我会下调预期。这个时候假如预期下月的收入是900元,电费作为直接成本依然是200元,这个时候的上头成本才会变成700元。

至此,对于在开课一个月之后,这个时间节点上,我下一步的预期的三种变化情况都介绍完了,那么我们再进一步放宽只有房间与电力这两种生产要素的这个假设,把类似于房间属性的生产要素归为一类,把类似于电力的生产要素放在另一类。房间类的生产要素的成本都是上头成本,而电力类的生产要素都是直接成本。

前面讲租值的时候,讲过了,这一整盘的生意,只从卖和不卖这两种角度来粗略考察,所有收入都是租值。那么,如果没有产量时不是只转让某一种闲置的生产要素,而是把不包含直接成本类的生产要素的这一整盘生意转让出去,所获得的收入就是这整盘生意的租值。显然,这个租值就是整盘生意的上头成本。

这样一来,前面我们提到的三个角度考察上头成本的概念,就清楚地看到,概念、计算公式和它的实质都是逻辑一致,互相推导,没有矛盾的 。上头成本的概念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原来传统教科书的定义无法做到严格的逻辑一致,出现了前后矛盾,不科学,胡说八道的情况。所以这个概念非常非常的重要,因为它有非常强大的解释能力,解释大量的生产者的行为。

经济学上常见的「零利润定理」,说的是生产者其实没什么钱可以赚的,那那些企业家在追求什么呢?实际上他们所追求的是上头成本最大化。这个与我们通常所熟悉,自私的人都是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截然相反,为什么?

因为严格来说,生产者追求的成本最小化中的「成本」实际上是直接成本,并非上头成本。上头成本是成本,但也是租值,追求上头成本的最大化,实际上是追求租值的最大化。前面讲租值这个概念的时候,我们说人人都是资本家,人人都想成为资本家,这个资本,更广义理解并不仅仅指的是货币资本,更多的时候是我们的租值。相貌、歌声、才华、人脉,这些都是资本,都是租值,我们追求的是租值最大化。

前面三种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决定生产者是否退出市场的关键是上头成本。市场给生产者的收入只要高于直接成本,生产者就不会退出。但一旦这个收入下降,上头成本=收入-直接成本<0,也就是,收入比直接成本还少了,那生产者就不会继续经营下去,从宏观上来看,就是生产者被淘汰出局。

要记住这个公式,上头成本=收入-直接成本,所以生产者要在市场竞争之中胜出,活下来,就要尽可能地去争取足够多的上头成本来保护自己,也就是尽可能地提高自己的租值,这是等式的左边。而在等式的右边,就是两个具体的努力的方向:其一,是尽可能的增加收入,但这个要受到市场上很多参与者的因素影响和约束;其二,就是尽可能的压低直接成本。

生产者的大量行为,本质上都是在想方设法增加上头成本,也就是增加租值。比如,我们今天在一起努力学习,共同成长,再比如考大学拿文凭;还有企业花大价钱去做研发,去聘请大牛做公司高管。

这样的做法,就是上面我们说的两个努力方向的真实实践:其一,提高产品质量,使得获得更多的市场认可,使得即使提高价格,消费者也愿意买账,从而增加收入;其二,降低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直接成本,以便价格不变也能获得更高的所谓的「利润」。

用四个字来形容这两个努力方向——开源节流,最恰当不过。这个智慧,无论对于企业还是对于个人,都同样适用。经济学的解释能力和魅力也就在这里。

好,今天我们的课程就到这里。这是整套《经济解释》最难的一个槛,咬咬牙迈过来,你的认识会更上一个层次。

上一篇:成本、租值与盈利

苹果用户特权打赏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