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榷文(第四十八辑)——雨中新兰

 江一写作课 2021-01-06

榷文(第四十八辑)——雨中新兰

初春,春雨落,春风吹,凉凉的风,冷冷的雨,一株兰花生长在窗边。它经历着风雨的吹打,不同的人看到后,感受是不同的。学生看到后顾影自怜,老师则将自己与兰花融为一体,不畏风雨,不畏病痛,默默地付出着自己的一份爱,一股暖。由此,学生真正领会了雨中新兰的涵义。书瑞这篇《雨中新兰》在情感与手法上又有了新的提高,这里将它推荐给大家,请注意里面的曲折的情节、曲折的情感和鲜明的人物。

雨中新兰

/赵书瑞

小沐,今天的作业怎么又没交上最近你的状态很不好,究竟是怎么回事?相比昨天,戴老师的话的更加锋利憔悴的脸上显出焦急的神色,不知怎的,她欲言又止,额前的纹也跟着紧了紧。

“老师,我……”我渴望去解释,心中挤满了不满,我在复杂的心情中徘徊

“没有什么好解释的,每天的作业不难,量也不大,态度决定一切,应该是你自己不写,你自己回去想想吧。老师的话舒缓了许多,也没那么锋利了。话时,代老师咽喉哽了哽,并伴着两声轻轻的咳嗽,话音刚落,她就端起那杯应该早已失去温度的茶。我心中升起一种不忍,我想跟她解释,但她告诉我赶紧回家。

“赶紧回家吧,小沐,外面好像下雨了。”戴老师轻轻地跟我说。

“嗯,谢谢老师。”我平淡地说。

这已经是戴老师第三次下午放学留下我谈话了,三天,她都是憔悴的样子。今天我实在不忍,我想告诉她我并不是不想交作业,而是我没复习,真的不会写。

走出办公室,站在楼道里,隔着宽大的玻璃,我看到窗外的冷沉沉在大地上,漫天的雨线掩盖着初春的气息。隐约中,我看到雨的吹打无助地颤抖着,此刻的我也如这株兰花吧,孤独、凄惨,连最廉价的温度都没有。

从教室中背着书包出来,站在教学楼门口,依然盯着外边毫无情感雨,想着等雨小了或者停了再走。可是,这雨却一直不停,风也不停,那株兰被它们吹打着。于是我心中的烦闷又叠,这时我听到了脚步声我想躲开,因为我意识到应该是戴老师。可是,还是晚了一步,她似乎看出了我的囧态

小沐,带伞吗?”说着,她眼眉处多了一丝忧愁。也难怪,都怪这冷风雨,让我的焦虑写在脸上。

“嗯……”我十分没面子地回答。“老师,您……”我想跟戴老师借把伞,可刚刚在办公室的画面突然在我的脑海中闪了一下,促使我又将话咽了回去,因为我不想再给戴老师添麻烦

“你等会儿我,我到车里给你拿把伞。”她说有些苍促,没等我答话,她已快步走进在白蒙蒙的雨中。

我看着戴老师在雨中的背影,也看到豆大的雨点如散落的珠子打在那株兰花上雨没有变小,反而大了点儿

     ……

不到三分钟,雨群中匆匆地显现出一个熟悉的身影,是我的戴老师。

“来,小沐,拿着。”她快步上了楼前的台阶,将一把天蓝色的雨伞递给我。她自己打了一把稍微显旧的红伞。可在去拿伞的路上,她的头发、衣服穿行密密的线中,雨线又顺着她的头发、脸庞留下,低头看,她的裤腿也被打湿了一圈。

“谢谢……”看着她,我有些不知所措,刚才的烦闷与凄楚渐渐模糊,并在一瞬间消散殆尽

“没事儿,早点回家,别让你爸妈担心。我去到办公室擦擦身上的雨水就走。”说着,她向办公室走去,还伴着零星的咳嗽声

我撑起这把留有余温的伞,大步走出教学楼大门,并刻意在那株兰花旁停留一下。那一刻,我竟清楚地看到兰花一点一滴地生长,心中那段郁闷的记忆慢慢消散、转好

“我也需要雨的吹打吧。在兰花前,我不自觉地说出口,之后我微笑着在雨中向家的方向走去,并默默在心中告诉戴老师明天一定交上作业。

【江一点评】

书瑞的这篇文章叙事清晰明快,情感摇曳多姿,读之,我受益匪浅,启示颇多。首先题目为雨中新兰,读之前,我在揣测,这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题目,雨中的那株兰花肯定是有所指的。是文中的“我”呢,还是文中的戴老师呢。往下读去,读到“此刻的我也如这株兰花吧,孤独、凄惨,连最廉价的温度都没有。”我们自然会知道文中的兰花其实是指文中的“我”,这是没有疑问的,但读到后面戴老师借伞给我,“我看着戴老师在雨中的背影,也看到豆大的雨点如散落的珠子打在那株兰花上”这句话已有所指,“她的头发、衣服穿行密密的线中,雨线又顺着她的头发、脸庞留下,低头看,她的裤腿也被打湿了一圈。”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戴老师高洁、无畏、充满爱心的形象,一如那株在风雨中的兰花,没有傲气,没有畏惧,这时,我们又看到那株兰花应该是指戴老师。两者对比,其实,我们可以认为文中的兰花既是自己,也是戴老师,是自己,是说自己在人生的风雨中瑟瑟发抖,是戴老师,是说自己那种顾影自怜的生活态度是不对的,而应该向戴老师那样,不畏风雨,不畏病痛,即使如此,也要对学生负责,对生活负责,用美好和温暖回报生活。这是本文最精彩的地方,另外,本文的人物形象塑造的很成功,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我”和戴老师之间自始至终都存在着一个结,即作业,而最后“我”在心里默默对戴老师说明天一定交上作业,这比直接跟戴老师说效果要好。最后,文章的描写很精彩,如“戴老师的话舒缓了许多,也没那么锋利了。话时,代老师咽喉哽了哽,并伴着两声轻轻的咳嗽,话音刚落,她就端起那杯应该早已失去温度的茶。”这句话是伴随着戴老师的话而作的描写,有动作、有神态、有细节,效果非常好,如同图画一般,值得我们学习。

江一简介

江一,青年作家,诗人,编剧,中文课程设计师,原名金江昆,号榷山,1988年生,2012年7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师从实力派作家、诗人、著名文艺评论家胡业昌先生,著名儿童文学研究专家侯颖教授,现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衡水市作家协会会员、签约作家,河北衡水中学语文教师,衡中诗词协会理事,著有长篇小说《渡缘》《一江琴声》《湖畔弦歌》、诗集《桃花坞雨》《榷山问樵》、美学著作《美的唤醒》、哲学著作《生活世界与艺术境域》、学术著作《情境之门》《一个诸境斋的故事》《洒落的从前》《唐宋诗发展史简话》等,指导中学生创作诗文集《繁荇集》《化境风》《童音》等。发表的论文有《叙事类写作限制初探》《传统文化传承问题探究与解决》等。曾独立开发课程《汉字硬笔书法入门与提高》《美的唤醒》《中西思想小史与文学写作》《知“古”与知“己”》,并教授北大先修课《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主持和参与的科研课题《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对策探究》《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传承》《责任教育》和《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和青少年职业规划》,荣获教育部关工委和重庆课堂内外杂志社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好老师”主题征文特等奖,写作教育事迹被国家级教育人物杂志《中国好老师》报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