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10106教学手记——我们正以一种最奇怪的方式把阅读引向最无聊的游戏

 晋诺工作室 2021-01-07

全国卷的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以一种变态的心理来命题,耗费了师生大量的心血、时间、汗水,关键是还把阅读兴味败坏得一干二净。

还是先让我们以实例说话。

2020年全国一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如下:

这些选择题为了制造干扰项,专门对文本的文字变序、扭曲、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想尽千方百计,制造阅读干扰,认为,通过辨识干扰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是人为制造的阅读灾难。

首先,它违背了正常的阅读规律。阅读,是要筛选信息,是要提炼语意,是要辨别比较,可是,这一切是基于对文本的筛选、提炼、比较,而不是对一些似是而非的假文本信息的筛选比较。比如,第1题的A项,是针对原文第3段的第一句话的,原文第一句话讲得清清楚楚,“孝”从家庭伦理制度发展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读明白这句话的内涵证明读懂了文本。而我们的命题,偏偏要把它扭曲成“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然后再让学生满篇去找文本中的依据,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做的对阅读来说却是毫无意义的事。这是把原本简单的阅读题有意制成远离阅读的“游戏”。世界上有谁是这样读书的?

其次,有意制造的阅读混乱降低了思辨力。命题者有意制造混乱,语序的、逻辑的、结构的,让考生到原文中去比对,其初衷是想提高考生的思辨力,但是由于文本中并不存在真正富有逻辑的素材,命题者必须生造出一套考试素材来,于是,各种混乱,花样百出。由于生造,其造出来的“混乱”,确实是乱,毫无章法。笔者曾让若干资深教师做2017年全国卷二的关于青花瓷的阅读语段的第3题,结果对B项的解释没有一个是相同的,最终的结果是,大家都认为说不清。上面材料中的第1题的D项、第3题的C项,这种硬编出的错误逻辑让本来读得清清楚楚的读者感觉反而不清楚了,因此,这种考试不仅提升不了思辨能力,反而会被这些似是而非的假逻辑给弄混。

再次,所谓的论证方法的分析大都低级无趣。第2小题的论证方法分析,A项错的太低级,即使是不读文本,直接做题,估计选出A来,也不是难题。因为,世界上没有全篇文章引用的材料全是为论证一个观点服务的。其他三项,基本是在文本表层滑过,不要太深究文本,即可做这样的题目。关键,这些知识除了在学校里教学、考试能用到外,生活、工作中再也没有人用这样的方式来思维文本了。

最后,这样的阅读练习会学生远离阅读。当以一种扭曲变形的形式来校验正常的阅读思维的时候,往往正常的思维也会慢慢地变得不正常。正如,大家都有的经验,病句题做得时间长了,不是提高了写正确语句的能力,而是变得疑神疑鬼,看哪句话都像病句,真是“目无全牛”了。论述类文本这种选择题做多了,往往会带着一种病态的心理去阅读。

考试,不就是要考查考生是否读懂了文本吗?让考生列列提纲、提炼主要观点、写写自己对文本的鉴赏,难道不可以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吗?

用选择题考阅读,是对阅读的危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