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板桥为什么会来镇江的焦山读书、卖画?

 镇江风情 2021-01-07

郑板桥是清朝乾隆年间“扬州八怪”中最有名气的一个书画家。他会做诗,会写字,又会画画,成就都很高,被人称为“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子、兰花、菊花、山石,形容逼真,姿态优美,而且有精神,有寓意。一幅画上,再用他那忽大忽小、亦草亦隶、乱石铺街似的字题上几句诗,盖上一方鲜红的图章,真叫人越看越爱,不忍释手。

郑板桥长期居住扬州,同他的“八怪”朋友终日在一起做诗、写字、画画。他听说镇江江心里有座焦山,山上竹子很多,心想这倒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他便过江来到焦山,看中了后山的别峰庵,地方幽静,游客不到,就跟庵里的住持老和尚商量,借住下来。

別峰庵在后山深处,只有几间破屋,又没有一条好路,走上走下很吃力。庵里只有一个老和尚他一人既住持,又兼打杂。山上又没有一口井,每天还要下山到江边挑水,真是够辛苦的。

郑板桥借住到别峰庵,先帮助老和尚把房屋打扫干净,糊好窗纸,摆下文房四宝,倒也觉得非常幽雅。他就提起笔来写下一副对联:

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

老和尚也爱上这个文人,见他不摆架子,说话和气,感到亲切,尽心招待。

住定下来,郑板桥每天在庵前庵后看看江景,逛逛竹林,一有体会,便跑进屋里,摊开宣纸,画起了一幅幅的竹石。那一竿竿墨竹,疏枝密叶,清瘦秀拔,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把画家的品格都表现出来了。郑板桥把一些已经画成的画幅贴在墙壁上,不时揣摩。老和尚见了赞不绝口。

别峰庵的借住客人会画画,这件事被山下沿江各家小庵里的当家和尚知道了。他们亲自来看,认为很好。大家纷纷来索画,或者说是借一幅去挂挂,其实借而不还。他们把郑板桥的画拿回自己庵里,向那些暂住庵房食宿的大官富商卖弄。大官富商就把这些画要了去,和尚便借此多化些缘来。

官商们后来听说作画的人原来住在别峰庵里,就自带宣纸,要小庵的当家和尚引他们上别峰庵请板桥画竹,还要题款——写上他们的字号。

郑板桥因是和尚引见,也不好意思拒绝,随便打发了一些。富商大官笑嘻嘻地空口说一声谢谢,就白白拿走了画。可怜别峰庵的穷老和尚却要贴茶贴水,添了许多麻烦。

这些官商胃口越来越大,先是要画一幅小条山或一幅扇面,随后又要他画大幅中堂。一丈纸,三斗墨,把个板桥画得喘不过气来。

郑板桥很是苦恼,心里想:我不能有求必应啊,以后不管什么人来要画,一概不理,回他个干干净净。又一想:这也不是办法,老和尚这么清苦,我何不趁此帮帮他。想好了一个主意,晚上就同老和尚商量,老和尚欣然同意。

第二天,又有人挟着画纸来到别峰庵,庵门却紧紧地关着。定神一看,原来门上贴了一张大纸,写着几行字:

画竹多于买竹钱,

纸高六尺价三千。

任他话旧论交接,

只当秋风过耳边。

来人才晓得郑板桥画画要钱了。舍不得花钱的,白瞪着眼睛扫兴而回;舍得花钱的,就同老和尚接头,一手交钱,一手交画。卖画的收入,板桥除了算作房饭钱以外,其余都赠给了老和尚。

打这以后,要画的人受了限制,比前少了。郑板桥乐得清闲一些。老和尚不时有一些贴补,也就将别峰庵收拾得更加整齐可爱了。

口述:缪国庆

搜集整理: 王骧  

分享:

镇江的味道

镇江往事

看这些镇江的记忆,却已淹没在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一张名片,

请帮忙右下角点个在看,并给我个

如感兴趣,您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