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日笔记:被日渐忽略掉的七夕终将被拯救

 df7086 2021-01-07

梁东方

七夕的临近,意味着立秋临近,伏天的热因为连阴雨而终于有所降温,而立秋的爽利似乎已经在不远的日子后面大步走来。这样的时候,人们有一种终于要从酷暑里熬出来的喜悦,这样的喜悦是如此普遍,让人们在连续的苦热里已经完全无心于人间任何碎屑而细腻的情感的心绪,一下又活跃起来。而生命重新被激活的第一个念想就是爱情,它形成的集体节日便是七夕节。

可以肯定的是,七夕这样的传统节日,都是在人们有大量的空闲时间仰望星空的时代里的遗产。它的出现和绵延,都赖于人们与自然融合的生产生活方式,赖于良好的不被污染的生活环境。

在那个始终有高远的夜空可供仰望,也始终有诸多人间的遗憾无法实现的漫长时代里,包括七夕在内的众多美好的节日才得以应运而生。所以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七夕这样的节日,实际上是人类与自然融合相处的一种证据。

原始意义上的所谓人类与自然融合,就是人类在自然的控制之内,人类的能力远远小于自然,不能或者仅仅在极其微弱地程度上可以改变自然的一点皮毛。这种匍匐在自然之前的状态,包括人力不能借助机械力的时代里的渺小,包括位移的艰难,包括通讯的阻隔。

通讯不发达的年代,人间的痛苦因为人类能力的限制而颇多无奈,但是恰恰是在那样的状态里,情感可以酝酿发酵,可以有时间进行思念,也就可以促使人思考生命的真谛,体会审美的悠远。而在现代社会里,逐渐的,那种悠远的诗意,那种经过长时间发酵过的情绪情感情愫,都慢慢成了稀缺品;已经从很多人的人生里消失了。

七夕是夫妻团聚的日子,情人相会的日子,尤其是被阻滞的相爱者之间的难得机会。这是人们面对其实无法冲破的距离障碍、通讯障碍和人情事理的障碍而设定的一种狂欢的想象,正因为其实现的几率很小,所以一旦实现才愈发显得珍贵和神奇,愈发显得令人向往。

从人类的普遍情感出发,大家还是都愿意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这不仅暗合了自己对自己的命运的期待,也符合人类的集体利益,因为只有有情人终成眷属了,人类集体的下一代才有可能更兴旺发达。

但是现在这个意思似乎是淡了,因为即便是有情人,成不成眷属也已经不是他们之间唯一的追求,他们追求的更多的是互相的愉悦而已。成不成眷属已经无所谓,成了也未必要孩子,成了也未必可以永远在一起。这样一来,他们的相会与否实际上就与他人,与人类的集体关系不大了,大家对七夕的普遍祝福,顺带着也是对自己的暗暗的祝福,也就不那么强烈了。

情感情绪的淡漠是现代社会发展给人类带来的诸多副作用中很明显的一种,如果过说古人是因为普遍情感的浓烈才创立了一个个因为情感而生的节日,然后节日用形式化的内容固化了情感的存在,那么现在这种固化就已经因为本质上的消泯而日渐瓦解。太老派了,OUT了,大约就是说出来的评价,没有说出来的则以敬而远之不闻不问以待之了。

在今天这个时代,其实汽车、影院、旅馆、帐篷等等现代生活创立的私密空间,往往就是七夕的鹊桥,就是不能相爱不能相聚的人之间随时可以相爱相遇相聚的地方。他们虽然不是人类爱情生活的主流,但是却已经因为可以即时弥补人类传统爱情生活的缺憾而消解了思念不得、被阻断不能相会之类的痛苦,所以在相当程度上瓦解了人们对于实现不可能的相会而生的思念与期待——也就是对七夕这样的节日的思念与期待。

人类的解放始终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改变太过迅猛之后,肯定还会有一个回归,但是这个回归肯定已经是在更高的水平上的回归,是曾经沧海难为水意义上的理智审视与俯瞰视角下的回归。这样的回归包括重新珍视情感以及与情感相连接的责任、重新珍视爱情的全部舒缓而细节充沛的阶段,甚至是重新将适当的阻隔视作一种美好。

而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现代文明照耀下的人类幸福生活,一定是有更多自由的生活,也一定是有更多美好的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