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笔记:可以360度遥望的百望山

 df7086 2021-01-07

梁东方

人是有转着圈做360度的遥望的基本能力的,但是现在城市中却早已经让人丧失了发挥这种能力的可能性,除非是花钱跑到城市建筑的制高点上去偶一为之,比如上海的明珠塔,广州的小蛮腰之类。乃至很多城市里都已经根据人们这种本能和需要,专门开发成了一种进行登高瞭望的旅游项目和产业。

说百望山是可以360度进行遥望,一是说在山下各个角度都可以仰望它高高的存在;再是说登顶以后,甚至是在爬山的过程中,每一个位置上回望俯瞰,都可以将周围的大地山川看得一清二楚,是为百望之山。

当然,民间传说有另外的解释,说是佘太君在望着山下的儿女家将与金兵作战,于是山上就有披着红斗篷的佘太君雕像,向东向南面对北京城的方向;而山的另一侧的一个小山峰上,还有穆桂英也披着红斗篷在望着西边绵延而去的太行山,她也在望,似乎是在守护佘太君的后路。将这样的人物和故事赋予这样崇高的平原上的山峰,是人们最自然而然的英雄崇拜观念与行为的表现。

正是这样,百望山,是可以百望之山。有成百上千个视角向它仰望,站到它的山顶上也可以有成百上千个视角向下俯瞰。虽然古代的沃野平川炊烟稻田已然为楼群所代替,但是这里依然是制高点,作为太行山伸展到平原上的最后一座山峰,它还是那个天然的观景台。

古今中外,所有这样君临平原的最后一座山,都是万众仰望的恒久存在;山不在高,而在位置。在前面再无遮拦的位置上,人们就会因为一代代的仰望而赋予它无穷的想象。即使是作为外人,偶然从平原上的道路上经过,抬头看见这赫然在目的山,也会禁不住凝望,会设想着有机会一定登上去看一看。

百望山下自古代就是养肺病的地方,现在也是以治疗肺病著称的医院。其间的大食堂虽然菜品不是很丰富,但是与街面上对比起来还是很经济实惠的,一到饭点儿就熙熙攘攘起来。这种单位食堂的特殊性,在北京的旅行之中总是一种非常有特点的存在。对外开放的一般都是高校和医院,是被规划过允许外人就餐又不对外宣传的一种格式。

吃过了这顿饭再登山就显得格外有本地的亲和性,就更像是日常生活景观中的一个自然段落。

登这座山的门票,只要六块钱。和北京的很多景点一样,都是低价,或者叫做正常价格。这样的价格是将景点作为一种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通的存在视之的结果,其设想的前提就是人们会经常进来走一走看一看,而不是像外来的游客那样来过一次以后再不会来。

的确,百望山这样近于城市山峰的地方,的确是值得一来再来的。尽管我们今天来的时候里面的游客非常稀疏,像是一处被兴旺的网络旅游话语遗忘了的角落。山不高,却登了许久。不是因为累,而是因为每走几步就会不由自主地站一站,回望回望。有椅子的地方就想坐下从这个角度俯瞰一下,享受一下从山林俯瞰城市的不尽乐趣。

在山顶上有塔有亭,亭中有座,更是可以让人久坐不烦。只需抬头即可见无穷天地。颐和园昆明湖中的水面,和万寿山阴坡上的殿宇,以及迢递而去的密集的杨树行列下的京密渠,都尽收眼底。圆明园那城市绿肺一样的大片森林,已经成为密集的建筑群落中最高贵的明珠似的存在。

百望山如果仅仅是一个瞭望台的话,也许给人留下的印象就不会有如此经久不息了。它妙就妙在森林覆盖率极高,山前山后都在茂密的树木阴翳之中,尤其山后与太行山脉相连的山谷之中,更是修建了漫长的悬空步道,不损坏原始的山林草木与山石小溪的旧迹,一下绵延出去很远很远;顺着山林中的盘山路上到欧洲城堡风格的法国修道院,才算是逐渐离开了百望山。而再向西就是密林之中的单位大院了。

百望山的山谷森林中的小溪虽然是干涸的,但木制的平台和环树的木椅都为人们置身此境、欣赏此境创造了优越舒适的位置和角度。从喧嚣的城市转身就可以到这样的地方走一走,想想都不可思议。这就是北京,北京的不可思议。它的建筑不仅最多,它的山林也最好。

相比于太行山其他的任何段落,不管是河北的、河南的还是山西的段落,处在北京的太行山段落无疑都是算是最幸运的:没有被开山取石,还有满山的林木。百望山这个位置已经距离太行山向北与燕山交汇的地方不远了,已经具有了与燕山类似的植被风貌的特点,甚至比燕山更好。因为它从古至今,它都一直是被城市化了的地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