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田背村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史略

 峥嵘岁月84 2021-01-08

(图为田背村码头街  刘永安拍摄)

拥有700年历史的、美丽富饶的田背村,村民们历来不仅勤劳朴实,而且崇文重教,世代以来人才辈出,涌现了许多文人志士,这些都与田背村700年以来始终重视文化教育有密切的关系。让我们简要回顾一下田背村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

科举时期的私塾学堂

田背村科举时期的学校,多数为私塾之类的私学。形式多样,有就学启蒙识字的,有讲经史的,有评写文章深造的;有富有的人设馆聘教的,也有由寒儒自找场所招收学生的。本村私学大都由热心教育事业的殷实户设馆办学,为本族培养人才。

据刘氏族谱载:十郎公裔十二世上慧公于1664年间,在莫斜办有私学一所;十四世刘洪成于1740年间,在石鼓坑办私学一所;十一郎孙裔十世芦山公,在芦竹坑芦竹斋办私学一所,自己任教,已培养出不少人才;十四世奋生公,在尚山设私学一所;十四世孟昭公,在谦益楼设私学一所。十郎公十五世孙仁山公所建的棲凤山楼设私学一所,十一郎公十七世孙开万、开武、开禄三兄弟所建的守愚堂设私学一所。

(图为田背村书堂裡  刘增荣拍摄)

为鼓励后代子孙勤学入仕,造福一方,前人有识之士还捐资立尝田定儒资,创文会,建文馆,使学子们奋发进取,勤学有资助,自学有场所,赴考有盘缠、中考有儒资。

我们村科举时期文风蔚起、人才辈出,与先贤们崇文重教的风尚是分不开的。

据不完全统计,据刘氏族谱记载,从明嘉靖至清末时期:田背村有举人12人(全县381人),文举人7人(全县219人),武举人5人(全县162人),副举人4人,翰学1人,贡士17人,附学贡生14人,贡生20人,庠生,增生、诸生199人,国学432人。

民国时期的教育状况

废除科举制度后的一段时期,我们村里的学校仍一如既往没有多少改变。田背设有二所比较大型的私塾,一为淮房办的“龙岗学校”,校址在大背头仓寮,学生人数达到三十余人;另一为海房办的“柳斋学校”,校址在柳树下仓寮,学生人数达到二十余人。此外,分散设私塾的却星罗棋布,庵脚里有私塾,坑子尾有“兰芳书室”,土楼里有“耕经别馆”,鸭塘下有私塾。

1913年间,十郎公房创建“培文学校”,校址在今鱼苗场,有三间教室.六间教师宿舍,两个小厅,可作办公会客场所,新校舍建成后开始仍是私塾形式,先后有刘大安、相曾、祖光、润山等在此任教,到1931年后,开始创办新学制,向全村招生,初设两个班,四个年级(一至四年级)学生人数三、四十人。以后发展为三个班,四个年级,学生数达五、六十人。

民国十四年(1925年)本村刘开先(即传黎)从福州甲等蚕桑学校毕业归来后,为践行“教育救国”之道,在家乡集资办学,先在程树下借用数间民房,因陋就简,创办一所具有一定规模的小学,取名“毓英小学”,自任校长,次年迁至宏文馆,开设三个班,学生70余人。1927年改办职业中学,除毓英小学毕业学生升入职中之外,还有邻村学生纷纷前来就读,甚至洪山、石杰也有人前来入学。

(图为田背宏文馆  林华春拍摄)

职业中学课程设置有:国文、数学、蚕桑纺织、历史、地理等科,还到浙江引进种,发动师生、家长在校附近沿溪两旁边角湿地种植树并购置二架木制纺织机,教学生养取茧,纺纱织布,边学边实践,学校规模及教学设施日趋完善。

1929年秋,红军刘安恭部队从长汀、上杭南下进村,发动中都暴动,相继成立了区、村苏维埃政府,翌年春, 红军撤离南下转入广东。红军走后,乡公所以刘开先参加红军暴动为理由,勒令学校封闭停办,并将学校课桌椅搬到中都义合寺学校使用,从此,职业中学这棵幼苗,未及成长,即被扼杀。

民国后期,办学才渐趋集中。1938年间由校长刘昭源倡议并主持捐监和公尝、文会拨款办法集资筹建“田背学校”,地址在鸭塘下,依照培文学校设计模式建造,有四间教室,六间教师宿舍,二个小厅作为教师办公和会客之用,新校舍建成后,于1939年秋从培文学校迁转“田背学校”上课。校长由刘昭源担任,从此,源源不断地为本村培育和输送初小毕业生到中都中心小学上高小学习。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发展状况

成人教育有声有色   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土地改革,翻身后的农民迫切要求学习文化知识,在共产党的和人民政府关怀下,于1952年冬在中心祠堂办起了一个农民识字班,学员有30余人,任课教师有刘兴梁、科芬等。次年分别在土楼里、培文学校、樟树下、程树下增设了四个片的识字分班,每个班3040人,民师23人,民师干劲足、学员学习情绪高,学员进步快。

后来在刘登煃校长的积极支持下,办起了常年民校,设在小学内,集中全村青壮年按文化程度编班学习,土改时留有民校经费田。统一安排耕作,统一使用经费,民校经费田每年收入稻谷2000余斤,冬季还利用休闲田种蔬菜出卖,增加民校经费收入,以解决民校的灯火照明,学员的学习用品和民师的备课用品的费用,还给学员统一购买帽子和斗笠,鼓舞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学校学员发展到120人、民师10余人。

1955年民校被区人民政府定为中心民校,并派出干部雷维枢进驻学校加强领导。建立和健全民校的领导班子,校长刘科芬,教导主任刘富茂,还有总务和文艺负人。

为使学员能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由田背小学校长刘登煃组织编写教材,以村名(包括自然村名)田塅、地名、农活名、农具名和季节农事活动为内容,及以丈量进位计数和人民币与辅币币值种类兑换等,还有记工,登账等类举例。运用诗歌形式编成农民识字课本,油印成册,交给民校,分发给学员,使学员能边学边用,学用结合,易记易懂,还结合当前的政治运动编成诗歌或民歌,教学时在课前课后教学员唱,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配合政治运动宣传发动群众,服务中心。

一九五二年冬,来苏区政府在饶坊举办“速成识字班”,田背有刘其荣、辛英、陈常娥、张招连、钟冬娣等人参加学习,采取拼音促进识字加强记忆办法,集中时间学习三个月,进行脱帽考试,效果很好。

一九五四年春,上杭县举办“老区群众教师培训班”田背民校推荐积极分子丘贤城、张招连二人参加。科芬任辅导员,学习四个月毕业回村后担任民校教师,增强师资力量。

田背民校以识字教学为主,系统复习,学员的文化知识有极大的提高,1958年通过普查检查,学员能识字5001000个汉字,学会记记账,写简单的信,有些学员还能看书看报。

一九七四年,田背大队举办扫盲班,有50多人参加学习,经过半年时间检查结果,绝大部分学员脱了帽,大大加速了扫盲工作的进展。

一九八一年,大队共青团支部在田背小学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学员为2430岁的青壮年,学习内容有:农用数学,水稻病虫害防治,作物生理、农用化学等课程,由小学老师刘瑞金和大队农技员刘科芬教学,采取农忙停学,农闲坚持学的办法,为本村培训了大批农业骨干,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知识和农业技术的推广。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全日制教育发展历程:田背学校由刘登煃接任校长,小学教育逐步发展,土地改革时期,码头街房财归公,部份调换学校门口的私房,并发动群众将门口右侧鱼塘填去三分之一,以扩大校坪,增加活动场所。

从1949年秋至1958年夏仍沿用原名“清平初小”,校长刘登煃,有二、三个班级,学生从五、六十人发展到上百人。

1958年秋到1960年夏,罗溪、蛟腾、新坊与田背合并为罗田乡,三个村的初小合并为“共产主义学校”,校长赖占宏,学校设在桥下“务实堂”大屋里,有六个班级,学生人数达200余人。

1960年秋,学校恢复原样,迁回原校址上课,田背初小校长何海鹤,三个班级,学生110余人。

1964年秋,田背学校由初小转为完小,校长还是何海鹤,增为五个班级,学生150余人。同年在学校右侧新建教室二间,投资400元,由大队公积金项下支付。

1965年第一届小学毕生有45名。

1967至1968年校长丘贞雄,学生人数达120余人。

1967冬,扩建教室二间,投资600元,由大队公积金支付。

1970年至1980年,校长丘文从,学生数猛增到180余人,1972年秋,在学校大门口对面建教室四间,投资700余元,由大队支付。

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经大队研究决定,将小学迁至大背头后龙山麓,并于1974年冬动工兴建,有一排四间教室,一座宿舍楼带三间教室,还有厨房、膳厅。1979年全面竣工,总投资二万余元,除上级拨款3000元购水泥外.其余全部由大队投资和群众义务摊工兴建。为开辟学校学农基地,开展勤工俭学增加学校收入,1975年大队划出大背头千斤石以出山场,为学校学农基地。发动师生在学校后面山坡种植食茶和油桐,1974年又在码头陂上游围垦稻田二块面积0.65亩。

由于学校教学工作的改进,1972年后,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特别是女孩入学率明显提高,至1975年学生人数达275人,其中女生就有142人占入学总人数的51.6%。1975至1977年为解决边远村落儿童入学的困难,在庵脚里增设一个分班,学生6人。

1976年后创办了78、79两届的初中班,办成了七年制的学校。当时刘振坚、刘文兴、刘祖春、刘德春等优秀学生就是从田背学校初中毕业考到上杭一中念高中后考上大学的。

为促进学校提高教学质量.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村委会从1985年第一个教师节开始,每年教师节都组织教师召开座谈会并发给纪念品 ,给小学升初中的学生每人奖励钢笔一支。从1987起,村委会还决定在村办企业利润中提取10%作奖教奖学金,学生、老师在学区能得奖的村委会再奖励。1989全村总农户中每人捐12斤谷作建校粮,总数二万余斤。1990至1991年,每人每年再捐3斤谷,作为建校之用。

(图为87年田背小学部分老师合影)

1988年冬上级拨款4000元购买钢筋水泥,兴建砖混结构的新教室二间,以解决幼儿园的教学场所,总投资22000元,不足部分动员群众集资.每个村民捐12斤谷子和向在校学生增收建校款等多方筹集解决。新教室建成后,将幼儿园迁入小学校内,便于加强对幼儿安全管理,确保了幼儿的安全。

2005年以后,因出生率下降,学生数大幅减少,遵照上级集中办学的要求,田背小学又改为初小,2008年以后停办。

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田背小学毕业的学生如刘增荣、刘和生、刘振坚、刘文兴、刘祖春、刘德春、刘振春、刘武娣、刘能光、刘世英、傅红生、刘新传、刘文洪、刘世希等等一大批优秀学生后来考上大学、大中专学校的就有几百人,为祖国建设培养、输送了许多人才。

(田背小学毕业照片由刘瑞金提供)

虽然田背小学已经停办十几年了,田背村的子弟都到中都中心小学和中都中学上学,但是,田背村村民崇文重教的思想观念从来没有淡化,他们扶持子弟读书的行为从来没有中断,同时由田背村的外出优秀乡贤捐助成立的吉爱奖学基金会从未中断每年对考上大中专学校的莘莘学子的奖励,我们有理由相信,田背村的文化教育事业必将永远传承下去!田背村人才辈出的传统必将呈现后浪推前浪的喜人景象!

参考资料:《上杭县誌》、《刘氏族谱》、《田背村志》

(图为田背云霄阁油菜园  刘增荣拍摄)

参考资料:《上杭县誌》、《刘氏族谱》、《田背村志》、

上杭文史资料等。

参考资料:《上杭县誌》、《刘氏族谱》、《田背村志》、

上杭文史资料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