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经过科学考古调查与发掘,红山文化玉器群最终被确认。这一重要成果彻底纠正了此前将零散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划归商周或更晚时期的错误认识,是整个东北地区乃至中国史前玉器研究中的一个里程碑。以红山文化玉器为代表,辽西地区玉器的雕琢和使用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鼎盛阶段,对周邻地区玉器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目前所知,红山文化玉器的出土数量已达几百件之多(图二),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及河北北部地区。经过正式考古调查或发掘的地点主要有辽宁建平、凌源两县交界处的牛河梁、阜新县胡头沟、喀左县东山嘴、巴林右旗那斯台、巴林左旗葛家营子、尖山子、克什克腾旗南台子、翁牛特旗三星他拉等。 主要器类有环、玦、珠、曲面牌饰、菱形饰、斧、锥、棒形器、纺瓜、猪龙、双猪首环形器、双猪首璜、兽面形器、鸟、鸮、龟、鱼、蚕、勾云形器、箍形器、璧、双联璧、三联璧等。 玉环均呈圆形,表面光素,内缘较厚,外缘较薄,横截面近三角形,牛Ⅱ(牛河梁遗址第Ⅱ地点简称,以下均同)M14、M15内分别出土 玉玦均呈圆环形,一侧有窄缺口,目前仅知南台子 曲面牌饰仅知牛ⅢM9内出土 菱形器仅知牛ⅡM21内出土 玉斧仅知那斯台遗址出土 玉钺均呈长方形或圆角长方形,中心部位有一较大的圆孔,内外侧边缘磨薄,靠近一侧长边有 棒形器可分为两类:一类呈短柱状,一端作回弧状凸起,靠近此端有两匝凸棱,另一端作漫圆尖状,牛ⅡM11内出土 玉纺瓜呈桂叶形或椭圆形,体侧有一周凹槽,仅知那斯台遗址出土 玉猪龙可分为两类:一类体蜷曲如环,首、尾相距甚近,头部较大,双耳呈圆尖状竖起,牛ⅡM4内出土 双猪首环形器呈长条形,顶侧呈三联弧状,底侧平直,器身中部并排横穿三个较大的圆孔,两端各雕出一个猪首形象,底面居中并排有四个漏斗状小孔,仅牛XⅥM 兽面形器略呈三角形,扁平体,双耳较大,均作圆尖状,朝斜上方竖起,双目及鼻孔各用一对圆孔表示,双唇紧闭,嘴角下咧,下颌亦呈圆尖状,仅知牛ⅡM21内出土 玉鸟均头部外凸,双翅展开,尾部平伸,通体光素或双翅及尾部正面刻有浅凹槽,那所台遗址和牛ⅥM2、胡头沟M1内各出土 玉鸮可分两类:一类双翅略展,双爪作攀附状,那斯台遗址出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