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顺应天时地利、善恶报应,是迷信吗

 乐道子真 2021-01-11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顺应天时地利即善恶报应这是迷信吗”?答案很简单,这不是迷信,而是合理的愿望。那么古代中国如何回应这样的愿望?我们这一集要谈以下三点,第一,人类的普遍愿望是什么?第二,政治上的策略有四种治理的模式。第三,古人对祸福的合理的愿望。

我们先看第一点,人类普遍有什么样的愿望呢?一个是仁爱,一个是正义。比如在古代的农业社会,如果顺应天时地利,收成一定比较好,老百姓有可能丰衣足食,活得平安愉快。这是对仁爱的一种愿望。

但是更重要的是对“正义”的愿望,因为人所要求的不止是活下去,还希望社会有公平正义,也就是善恶的报应。 首先要有基本的教育,让老百姓知道什么是善恶?然后有选择的自由,赏善罚恶这才合理,一个社会如果善恶没有报应,老百姓心里面始终不会平衡。所以人类共同的愿望古今中外皆然,就是“仁爱、正义”

我们看一下在中国古代政治上有什么策略?也就我们第二点要说的四种治理的模式。从黄帝以后,尧舜的资料比较完整,基本上任何一个政治人物,治理百姓都要兼顾四个方面,只是每个时代重点不见得一样。


第一个“德治”,用德行来治理;

第二是“礼治”,用礼仪来治理;

第三是“法治”,用法令政令来治理;

第四个是“刑治”,用刑法来治理。

每个政府都要兼顾这四方面,但是重点不同,譬如说在尧舜时代,基本上是以德治,也就是领导人德行非常的完美,上行下效。大家都乐意服从他们的领导,也跟着培养德行。

譬如以舜来说,在《论语》里面孔子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我们听到“无为而治”都以为是道家老子的思想,老子强调无为,但是最后无不为,没有刻意做任何事,最后该做的事都做完了。但是儒家的孔子也说“无为而治“,他以舜做例子。舜恭己正南面,他的德行很好,本身走在正路上,所以老百姓都愿意跟随他。孔子这样说,背后有一种对人性的肯定,我们一再强调的“人性向善”,以舜作为德治的代表。

第二个是“礼治”,最有名的是周公,在周朝初期“制礼作乐”,把夏朝商朝的礼加以损益,然后集大成,让孔子觉得非常的佩服和崇拜。

第三个是“法治”,任何一个阶段的社会都有它的法律,要约束所有危害社会的行为。

最后是“刑治”,我们不要以为古代只有德治或礼治,在舜的时候就有五刑之说,五种刑罚,第一种是对身体用刑,这就比较可怕了。像割鼻子、砍脚,甚至把人杀掉了。第二种是流放,把你放逐偏远的地方。第三种是鞭打,第四种是用棍棒来打,第五种用罚款。

这说明四种治理的模式,在每一个社会任何阶段都存在,但是重点不一样。 后来都靠“法治跟刑治”,天下就越来越乱了。治理都是希望有一个善恶的报应,这就是今天要说的第三点“古人对于祸福有什么样的合理的愿望呢”?在《尚书·洪范篇》里,劝导百姓用五福,五福就是五种福报,是善的报应。惩戒百姓用六极。六极,极端的极,做的坏事有六种不好的报应。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它有什么内容?

我们讲正面的,今天还说五福临门,就来自于这里。古代五福按照顺序是“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这五个福报,我们今天看起来都觉得很自然,谁不希望长寿?谁不希望富裕?能够健康平安当然最好了,最后还可以安享天年。但是我觉得五福临门里面最特别的是第四项,所谓的攸好德,所爱好的是德行,一个人爱好德行,自然会跟相近的人聚在一起。就像孔子说交到好朋友“友直,友谅,友多闻”。一定是有共同的人生观,共同的志趣,聚在一起的时候,善的力量越来越大。

再看负面的,如果做了太多坏事,提到六种恶的报应,第一个是凶短折,这三个字放在一起很吓人的。凶就是什么事情都是遇上了,天灾人祸一样不少。短代表短命,不到六十岁。折代表夭折,不到三十岁。 像孔子的学生颜渊四十岁就过世了,孔子就说他“不幸短命死矣”。短就在这里用上的。 所以这是第一个明显的恶报。我们等下再来看这种古代思想有什么样的漏洞需要加以说明的。

二曰疾,就是生病了 。三曰忧,就好像今天所谓的抑郁症。四曰贫,就是贫穷穷困。五曰恶,恶代表长相丑陋,或者身体器官有些缺陷。 六曰弱,代表体弱,身体衰弱。这是六极。我们可以看到这六极里面像年龄太短了,生病了体弱,丑陋,这有时候是天生。这怎么能跟恶的报应扯上关系呢?

如果从儒家角度对于五福六极加以反省,首先就要知道五种福报,长寿有时候是基因的问题,一定要把长寿当做福报,有些人不见得做好事也可能长寿。 并且讲到富裕,有钱也是如此。在五福里面按照儒家的标准,只有“攸好德”这点是真正的福报。我们可以说是一个人喜欢美德,生活里面总是充满各种快乐跟幸福的,其它就要看个人的情况。

相对在六极方面,第一个“凶转折”跟长寿相对照。 我们提到颜渊的德行好得不得了,合乎前面的五福里面的“攸好德”。但他又短命而死。所以在这个时候就要调整一下我们对于六极的观念,“凶短折”有时候是命中注定,很难跟他的善恶报应连在一起。像“疾病、体弱、丑陋”这些可能都跟天生的条件有关。如果把它当作恶报对很多人都不公平。只有像贫穷、忧愁“这两点,人是可以努力去克服及超越的。

譬如孔子提到“贫而乐道”,但你要先要了解什么是道,儒家的道就是人生的正路,由真诚而走在合乎规范的要求里面,贫穷就不构成什么困难,反而可以帮助你更专注的去行善避恶。至于忧愁,如果你忧愁的是正面的,孔子说过:“君子忧道不忧贫”。孟子也说:“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孔孟所说的忧愁,都是自己的德行不够理想。

所以我们把古代的五福六极对照来看的时候,最后还是一样,真正要有哲学含义的,还是要把它放在个人的德行修养上。因为人生的很多遭遇,有时候是被动的,你遇到一个乱世怎么办?天灾人祸一再出现,跟你本身的这种善恶的行为关系不大的。

我们这一集谈到顺应天时地利,这是为了仁爱可以得到实现。农业社会配合天时地利收成自然好,大家活得下去。但人是有理性的生命,活下去是不够的。因为他可以自由选择他的行为,里面就有善恶的分辨了。所以善恶需要报应。如果没有报应,谁还愿意行善避恶。

讲到报应的时候,政治上的领导有四种治理的模式“德治、礼治、法治、刑治”,千万要小心,不能够越来越往下走,到最后只剩下刑治了。更应该做到的是上面的德治跟礼治。这两点是对统治者先做的要求,这样整个社会才能够真正走向正途。

在《尚书·洪范篇》里面提到如何劝导百姓用“五福”,如何惩戒百姓用“六极”,这是古代非常朴素的观念。后来像儒家和道家都会加以调整,让它更适合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格,在人生的过程里面应该追求什么?不但不是迷信,反而是一种正常的愿望。

我们这一集就对这方面加以基本的说明,下一集会谈什么是最高的正义。在洪范篇也是主要的重点。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