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爱枝作品】灵燕翻飞古厝里

 翁墨宸文学馆 2021-01-11

那日到龙海市埭美参观,不由你不惊讶。车到村前,停在一片很开阔的石板埕上。下得车来,进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模样一致、排列齐整的房屋,红瓦、红墙、红地面,满眼温婉,说是闽南红砖建筑的典型代表,号称“闽南第一村”。古民居也看过不少,如这般成片成块,方阵簇拥着的还未曾谋面。埕边临水处,竖有一块村貌图。一位20多岁的年轻人,高个子,戴眼镜,很文气。他招呼大家走进,便介绍了起来:“这里是埭尾村的埭美古厝群,也称为水上古厝群……”讲解人叫林志东,是东园镇副镇长。

相识古厝

如此美貌的村庄,已栉风沐雨560多年,至今容貌不老。

全村四面环水,古榕遍植,古厝成群,是漳州市最大、保存完完好的古代民居群。民间传说:“有埭尾厝无埭尾富,有埭尾富无埭尾厝”。其实,富可相比,厝难相同。

说这是“开漳圣王”陈元光第31代裔陈仕进在此开基立业所建。至今全村都陈姓。从明、清、民国至20世纪70年代,共建有276座平房,其中49座是明清时的建筑。其余的为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新建。这里既沉淀了历史的厚重,又有对历史的承继。

祖上为后裔繁衍生息,选取此地定居立业,又独具匠心,建造了这等传世之作,很使后人钦佩,当今漳州府最高官员,观赏了埭美古厝,不禁感慨:一个规划管了500多年!是啊,我们曾经认为20年、30年不过时,就已经是才华不凡,眼光长远、观念超前了。可与眼前的古厝相比,又何堪比?!中国历史几千年,经验丰厚、教训不乏,遇事多找找老祖宗,会令人心智顿开,陡增聪慧的。中国是建筑王国呢!

从外面看古厝,真不吝为之赞叹,几百座古厝如此整齐划一,犹如威武的方阵。村落不大,仅200余户,但很有纵深感,是一部很吸引人的古老传说,等待着更多人们来聆听。

说先祖有规矩,“哪家致富建房均由族里统一规划”,子孙后裔盖房子的,便不能违了原有的规制,哪怕你富甲一方也不能在建房上显富。几百年走来,扩大到几百座,仍是一个形象、一种模式。古厝群里有村道多条,几米、10多米的,最宽的20都米,都为农事所用、民俗活动所用或村民其他活动所用。子孙后裔无论贫穷还是富有,不论达官显贵,还是布衣贫民,回村里都只能步行,或用可以代步的农具,显赫的车马、轿辇是不许在村里显摆的。

后祠堂里有一副对子,也是表达了这种思想:“鹿山献瑞勤读鱼可跃龙门,芝草呈祥乐耕民仍耀祖德”,既勉励子孙后代勤学苦读,获取功名,又鼓励后代寄情山水,勤奋耕耘,亦是光彩之事,同样有出息。

美哉,他们的祖先!如此讲究平等!平等应视为人性的基石,人类最高的精神境界,有了平等,就能有和谐,有了平等,人们就能友好相处,无争抢,有博爱!

古厝傍水而建,布局对称,井然有序,前后左右有机衔接。室内外,不论石砌外墙,还是室内装饰,不论是各种雕饰,如石、砖、木、泥诸般雕刻,都工艺精湛、细腻传神;还是门窗、梁、拱等构件,或人物、或花鸟、或走兽,都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尤其是前祠堂,称为埭美社的官厅,不仅各种雕饰工艺精湛、美轮美奂,其“苏彩”、“斗拱”更被认为是文物中的精品。古厝里,还有一个暗藏的美好,每一座房屋都边门相对,跨一步便进了邻家,再径直走去,便走遍了全村。如遇雨天,只走这条通村大道,便不被雨淋,可谓室内骑楼。这又极具闽南风格。

古厝与一般建房朝向不同,它坐南向北,这是一种心愿、一种亲情的表达,先祖从北方南下,异地定居,免不了故土难忘,怀乡思亲。

略登高俯瞰,一片粉色,阳光下,泛着红光,甚为柔美。正着看,屋脊一道挨一道,整齐有序,如雕如塑。从侧面看错落杂陈,却参差有致,这座屋脊的一个屋角对着另一座屋脊的另一角,一种整体的美感从哪个角度都能领略。

最引人注目,也最为人惊叹的是,几百座古厝屋顶都采取硬山式曲线燕尾脊。

每排古厝间都有红砖村道,或数米、10多米宽,最宽的有20多米,尤以祠堂前的那段为最,有22米宽,红砖为先民当地取料自行烧制。距今已500多年,仍光滑耀眼,是村民们重要的民俗活动场所。

各条村道亦如此,农忙时,各种收成在此拾掇、归整、晾晒;闲暇时,邻里三五亲戚好友设桌围坐,或棋事、或品茗、或阔谈天下新闻,无不开怀惬意,其乐融融,一幅幅农家乐景象,岂不快意!

山柔水美

两道水环绕着古厝群,很是罕见。紧挨着古厝群的称为护村河,长3.2公里,长年累月,小船悠悠。滑过宁静无波的水面,唯有那被揽起的涟漪随风荡开,于无声处呈现美景。

如此美水,500多年来只给埭美水利而无水害,有福的、安逸的埭美人!

水道有宽有窄,却不舍昼夜,给埭美充实着无比的灵气!

人们也许猜测不到,就这么一条仅二三十米宽的水道,却是与漳州母亲河九龙江相衔接,自古至今成了埭美的生命线。

有这样描绘埭美独特景致的:“港枕社,社枕港”。但闻水声汩汩,如若人间仙苑。看古厝朴实无华,望碧水舟楫穿梭,人人自会有一番感受!

古时村里生产的农副产品,如草席、粮食、蔬菜等,都要从此水道送到九龙江南溪,再到厦门,再到世界各地,是古月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龙江是漳州母亲河,在埭美,它又成了外层护村河,把埭美与外界的广阔天地连接起来,埭美独得地灵了!

我们借蚱蜢小舟,划过一段水道,经过一块密密匝匝的棕榈树林,从一块茂密的青纱帐(玉米地)前走过,看到一处很宽阔的白色养殖棚,已是一派观光农业了!凉风习习,沁人心脾。白鹭不断从前方飞过,1只、2只、10多只。他们说:最多时能看到100多只。在这一隅,几乎是铺天盖地了!水面上不断有鱼儿跃起,闪着点点银光。它们是否为自己生活在这方水土也感到愉快呢!

沈龙石是龙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他说看了埭美,想起了自己的家乡,也是如此的水乡景韵。前不久,在参与福建省诗词协会采风时做了一首怀乡之诗,当即念给我们听:

埭美村庄似故乡,故乡漂在水中央。

小溪梦里鱼儿满,榕树村头故乡长。

门口祠堂常救国,山前田地学栽秧。

农家孩子不容易,挑起星光赶夕阳。

他说“救国”是一种儿童游戏。

这诗让笔者共鸣。笔者家乡是一处偏僻的山庄,不在水中央,而在溪水旁,木船悠悠,起帆远航,也能通达福州。溪畔榕树下,也是童年同伴嬉戏、挑柴歇脚之地,也要学栽秧干农活,也要起早贪黑,“挑着星光赶夕阳”,农家孩子真是不容易!

埭美有许多榕树,普惠埭美村民。其中有数棵百年老榕。长虹卧波,跨河古榕,是最受夸赞的,引人观赏的。这颗老榕已在埭美生活了300多年。古时虽无水利设施,但水系发达,小船可带人们到村里的任何地方,故而埭美有水无桥,而这跨河古榕不但是一景,还成了跨河浮桥。遇到小河涨水,埭美人就借助榕桥往来,不使古厝群成孤岛。我站在古榕前,看到那粗壮的、皱褶隆起的老树,感到应表谢意。除了过河,还是孩子们爬上滑下的游戏场所,表面十分光滑。河中央用水泥石块垒起一根方柱,支撑着那过河的老榕,它已快垂到地面了。负重之甚!村民们敬仰地称之为“功劳榕”!

说是埭美古厝群为笔架山、大帽山、峨蛋山所环抱,可我却被笔架山所吸引。站在前祠堂门前,笔架山在正对面,两个山峰巍然屹立,中间下凹搁笔,正是书香门弟。说直径距离1000多米,可在我的视觉里竟有数千米之遥,阳光下,迷迷蒙蒙,十分飘逸。祠堂门前有一方似镜水域谓之“镜河”,永不干涸。祠堂前的一段护村河,村民们称为头前河,笔架双峰倒映水中却近在咫尺似的,仿佛从远处飘移过来,仿佛只在溪对岸,如此清晰,如此婀娜,似一对翡翠,沉入碧水,放映出满眼、满地青莹。这“笔架倒影”大约是天地神秘瑰丽,又一种装点人间吧!

这里还有一段观音大士为埭美美貌所吸引、所沉醉的美谈。说是天庭曾派观音大士下凡到青美(现在的浮宫镇)保社佑民。在推进农耕过程中,为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需聚族而居,便要建造具有相当规模的、相对稳定的社会单元。于是由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建造的大院落逐步出现。从社会角度看,村落则成了国家和社会最基本的单元。因而,村落便有了聚族群体性、血缘延续性的特质。

村落创造了自己的文化,至少得容纳耕种、居住、敬神等多种活动,由此又衍生出其他文化。这样,村落就成了国家和民族的最基础的构成单元,村落文化则是构成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重要部分。

这种村落文化是很综合的,从思想品性看,可以高到用中国历史诸种是伟大思想家的学说来凝聚族人的思想,如“齐家、治国、平天下”能成为族人要遵循的教条;从居住看,就会出现一个个独立的住宅,又此连彼接,整体上形成一个气势恢弘的建筑群,既各自独立,又彼此维系,还有如祠堂等公共建筑相匹配,每每蕴含着慎终追远、长幼有序等伦理道德。村落文化是长期耕读文化的积淀,史上有许多达官贵人,乃至帝王将相都从村落中走出来;从文化艺术而言,更有雄厚的积累,能工巧匠来自民间,正是在许多村落文化的创建中体现了他们的才艺,才为世人所知晓,而扬名。


梧闽风采



郑亚水,笔名梧闽,自号"山石码'',毕业于厦门大学政治学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先后由漳州市图书馆出版《秋水白云》、《西方国际政治研究》、作家出版社出版《白云深处》、海风出版社出版《月泊龙江》等书籍,散文作品并入选《中国散文家大辞典》(作家出版社)。

2001年中国东欧经济研究会授其《企业文化一一现代企业的灵魂》''优秀社科论文一等奖'',并入选《中国改革发展论文集》(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9年11月,该论文被清华大学收录《n<1知网空间》智库咨文

2009年9月《新文化泛思》入选中央党校全国思想政治工作科学专业委员会编审的《科学发展观学习与实践文集》;《<兰亭序>拾遗》一文于2010年9月入选《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作家出版社),并荣获2010年度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当代散文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