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壶,是融传统茶文化、书法、绘画、雕刻于一体的艺术。 紫砂壶的制作,源于宋代,盛行于明清,在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达到顶峰,王公巨贾、文人雅士争相把玩。 自明末以来,宜兴紫砂壶作为贡品进入皇室,备受皇室喜爱。而那些特指皇帝御用的高档紫砂壶,被称作宫廷紫砂。 目前,故宫博物院珍藏历代宜兴紫砂壶400余把,其中明代50余把,清代150余把,余下多为后世名家作品,做工精湛,代表了宜兴紫砂制作工艺水平的顶峰。 下面,我们就看看故宫珍藏的那些明清皇帝喜爱的紫砂壶吧~ 明·紫砂雕漆提梁壶 该壶为提梁式,圆盖、宝珠钮、直口、浅圈足。对称的高提梁断痕隐现,少量的红色雕漆残留于壶身,砂泥为栗红色,色泽细润。据专家推断,这款提梁壶制作年代为明万历年间。 明·时大彬款紫砂雕漆四方壶 这把壶是海内仅存宫中传世的“时大彬”款紫砂胎雕漆壶。 该壶采用“内紫砂、外雕漆”的风格,既满足饮茶之用,又装饰以明代流行的雕漆风格,极具观赏性。 该壶制作精雕细琢,不惜工本,处处彰显宫廷的尊贵大气,是难得一见的宫藏珍品。 明·天蓝釉凫首壶 这款壶的造型源于青铜器中的凫首壶。深紫色砂泥,外覆天蓝釉,光亮匀净。 万明时期,宜兴窑开创紫砂挂釉器,明代谷应泰《博物要览》中记载“近年新烧,皆宜兴砂土为骨,釉水微似,制有佳者”。 这把紫砂整体造型优雅,釉色纯正,代表了明代宜兴窑制紫砂壶的最高水平。 清康熙·紫砂胎珐琅彩花卉壶 这款紫砂壶,将珐琅工艺融入了紫砂壶,大大增加了紫砂壶的艺术性,色泽单一的紫砂壶从此也能够绽放绚丽的花朵。 而真正的宫廷紫砂是以康熙时宫中创烧成功的“康熙御制”款紫砂胎珐琅彩为开端,代表了康熙朝紫砂制作的最高水平,也是康熙最爱的茶壶。 清·雍正柿蒂纹扁圆壶 雍正比较崇尚紫砂的古雅质感,且重视材料的配制,因此,他比较喜欢紫砂壶美妙的造型以及天然肌理之美。 这款壶的柿蒂纹盖面,有晚明时期的造型风格。而且让素雅古朴的壶体,有了几分圆雕紫砂的鬼斧神工。 清雍正·紫砂黑漆描金彩绘方壶 这款紫砂壶可以说是金碧辉煌。它的制作既不同于万历紫砂雕漆四方壶,又区别于乾隆时的黑漆描金吉庆有余纹饰壶。 它的做工更为细腻,造型大气,精美异常,远处的山、树、飞鹤、游云,纤毫毕现,极具皇家风范,为故宫旧藏迄今仅存的雍正紫砂黑漆描金彩绘壶。 清乾隆·荷莲寿字壶 在所有的宫廷紫砂中,乾隆时期的紫砂是最为繁复华丽的。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到乾隆时期,已能熟练地运用堆绘、描金、上漆、彩画、刻、剔等工艺,集诗、书、画、印为一体,色彩艳丽,制作精良,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 这把紫砂壶的壶身中间有一根竹子围成的圆圈,将壶分为上下两层。 上层为转圈排列的20个不同“寿”字;下部为11组荷莲纹,纹饰凸起,工整精细;壶底钤“大清乾隆年制”6字篆书款。 总体来说,这把壶规整大方,干净利落,堆雕工艺可谓鬼斧神工。 清乾隆黑漆描金吉庆有余纹饰壶 这把紫砂壶的壶身上装饰有灵芝、蝙蝠、鱼、钱币、如意、花卉及“万”字符,有很好的寓意。图案在金色上加上淡淡的褐黄彩,雍容大气。壶底有“大清乾隆年制”6字篆书款。 清嘉庆描金山水题字壶 这把是“曼生壶”,质朴简练、格调清新,是嘉庆道光年间的名品。 “曼生壶”特色在于,将中国书、诗、画风格与紫砂文化巧妙融为一体,提升了紫砂壶的文化内涵。 此壶题款为“两峰插云”,描金彩绘高耸两峰间的两层小亭,两旁山峦似插入云端的山峰,壶腹部金彩亮丽,另一面有“生平爱茗饮”描金书。 清道光粉彩梅花刻诗句壶 ![]() 壶体淡黄褐色,壶盖为葫芦型,瓜蒂钮。大小合适,盈盈一握,适合把玩。壶体上3枝盛开的梅花生动精致,将画面点缀得非常和谐。 清光绪提梁壶 ![]() 此壶为方形,四周呈圆角。壶色为栗色,端庄、秀气,不失大家风范。 壶身两边镌刻有字,一侧是隶书“小楼一夜听春雨”;另一侧是行书“一片冰心在玉壶”。 清末僧帽壶 ![]() 僧帽壶,顾名思义,因为造型如僧人帽子而得名。 僧帽壶的形式在元代就有了,不过由于造型复杂,所以对制作者有很高的要求。此壶色如重枣,外形大气,制作一丝不苟。 好了,以上就是一些比较经典的故宫珍藏宫廷紫砂壶了,当然,这些紫砂只是冰山一角,其实故宫珍藏的宫廷紫砂壶,每一件都堪称是艺术精品,既有美学价值,又有极高的文化内涵,因此,也让很多人为之倾倒。那么,你更喜欢哪个时期的紫砂壶呢? 参考资料: 1、《北京故宫藏明清紫砂壶珍赏》,文亮,《东方收藏》。 2、《紫禁城中紫砂壶》,金鉴,《文化遗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