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流浪地球》跃居影史票房第二,然而它的评分却还被情绪“绑架”着

 网视洞察 2021-01-11

网视导读:春节档逆袭的王者、国产科幻片的里程碑......《流浪地球》票房开启“开挂式”攀升之后,最初的一片赞誉中也逐渐出现了对剧情、科学设计、演技等方面的不同声音,到现在甚至形成了支持者和批评者之间“针锋相对”的局面......

2019年2月17日凌晨,上映两周的《流浪地球》悄无声息的突破了36亿票房大关。而在9个小时以后,《流浪地球》正式超越《红海行动》的36.51亿元票房,成为中国电影历史上票房第二高的影片,当初的“小破球”如今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小金球”。

然而,与高歌猛进的票房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日渐下滑”的网络评分。和上映当天的8.5分相比,《流浪地球》现在在豆瓣上的评分下滑到了8分以下。评分走向与市场热度的倒挂,让一直以来备受质疑的豆瓣评分机制再次走到了风口浪尖之上,以至于豆瓣在前几日连发三个声明,对《流浪地球》评分调查结果进行公示,并宣布将会优化产品功能,即修改评分之后,修改前的“有用(点赞)”数据将被清零。

【左】上映一天后豆瓣评分【右】上映两周后豆瓣评分

豆瓣回应《流浪地球》评分下滑

不过即便如此,仍有不少网友表示要卸载豆瓣APP。而这一次的豆瓣评分危机也彻底暴露出了国产电影的评价体系一大主要矛盾,那就是:被情绪支配的疯狂受众需要同客观评价的普通观众之间相融合的矛盾。

从豆瓣的实际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影视作品在上映一段时间之后,豆瓣上的评分都会出现下降趋势,能够实现逆袭的影片少之又少,所以影片放映之后评分或高或低原本是正常现象,但在一些极具争议的影片身上,情绪化的评分和不对等的对话体系,逐渐演变成了两波受众之间的矛盾。

比如这次的《流浪地球》,从很多喜爱该片的观众评价来看,重复率最高的几个观点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崛起”、“特效不输好莱坞”、“剧情紧凑无尿点”,而这类人群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将给出低评分的观众归纳为“看不得国产片崛起”、“盲目跪舔国外影片”、“收了同档期竞争对手的钱”几类,对于所谓“负面评价”方面的判定,这一点上与一些偶像明星粉丝“不捧即黑”的思维定律有些相类似。至于一些狂热的粉丝给《流浪地球》差评的网友私信骚扰、人肉搜索和人身威胁,更是顶级流量明星粉丝圈中惯会出现的招式与套路。

《流浪地球》能够吸引相当一批观众为它进行声援,侧面应证该片所具备的巨大“吸粉”能力。从《大圣归来》的“自来水”到《战狼2》的“精神股东”,这些属于影片观众的“定制”名词的出现,让部分观影人群因为对一部影片的认同彼此之间产生“归属感”,进而形成“粉丝效应”。而在“粉丝滤镜”作用下,影片优势与作用被无限放大,进而激发起另一些不喜爱该片的人或是资深影迷的“反击”。这类人群,或出于客观评价,或出于对那些过度“吹捧”影迷们的报复心理,开始对高评分的《流浪地球》进行“冷”处理。

因此,《流浪地球》评分的快速下滑,刨去片方之间常见的“恶性竞争”,更多是两个极端观众群体背后的情绪角力。

而在“给一星的都是黑粉”、“打一星平衡一下”两种极端声音的影响下,豆瓣评分系统早已被“情绪”所绑架,唯有等到影片热度散去,方有可能逐渐恢复到它应有的客观与理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