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县咸中的双子星做——杨松轩与顾熠山

 华州文史荟萃 2021-01-12

邮箱:3125136050@qq.com


杨松轩与顾熠山
作者 阎广勤

在咸中的发展史中,杨松轩与顾熠山是一对双子星座,他们为这所学校的创立和发展都作出了各自不朽的贡献。

杨松轩(左)与顾熠山(右)

他们的生活道路和事业轨迹,有许多相似、相同、相交之处。二人年龄相仿,杨松轩仅比顾熠山大一岁。二人都是清末秀才,同游学于泾阳味经书院,都接受了老师刘古愚的“教育救国”和维新变法思想。他们共同开拓华县的新教育,一起成立了教育会,筹建教高,都当过教育会会长和教高校长。二人都加入了同盟会,积极参加辛亥革命。1918年,二人一起赴汉口、上海、天津、北京等地考察,开阔了眼界,共同发起成立了咸林中学,同为校董会校董,一个为董正,一个为学监。二人都忧国忧民,渴望通过新教育的开拓,启迪民智,提高国民素质,挽救国家危亡。在他们共同生活的二十世纪初叶,杨松轩、顾熠山都站在时代的前面,成为华县历史上交相辉映的双子星座。

教高和咸林中学的创办,杨、顾二人同心协力,共同奋斗,都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才智。1921年,当时的华县知事(县长)侯旬,为褒奖杨松轩、顾熠山的功业曾书赠一幅对联:“咸林自古宜桃李,少华于今仰顾杨”。

然而,1922年学校的一场风潮中,顾熠山却离开了咸中,没能和杨松轩继续在这个学校携手共进。这场风潮的起因很复杂,恩怨误解,宗派斗争都可能在其中相互交错,但其根本原因,却是学校中新旧教育思想矛盾斗争的结果,风潮过程可见本书《咸林中学校史》第二章第四节,这里不再赘述。这场风潮的结果,是代表革新改革力量的教务长魏野畴等一些教员被迫离开了学校。顾熠山在一次校董会上与守旧势力据理力争以后,为避免矛盾扩大,影响学校,也离开了咸中。当时的咸中学生关中哲后来回忆到:“如果顾师(顾熠山)离开咸中的原因,就是因为学校发生了风波,便可理解到顾师并不计较个人荣辱,而以学校前途为重的高尚品质,自愿离开咸中了事。”

杨松轩在这次风潮发生时,正在为其父服丧,有4个多月未到学校。事后,他对矛盾双方进行调解,也采取了一些行政措施,使学校恢复了正常。杨松轩对魏野畴、顾熠山等人的教育改革是支持的,他曾认为魏野畴“鞠育”咸中一年,进行的改革,使“幼稚之咸中……生气勃勃”。魏野畴离校后,杨松轩曾三次致信予以挽留,证明他对教育改革的赞同。但对风潮中,学校“职教员纷纷去职,几成瓦解之势”是非常痛心的。因此,他对顾熠山产生了一些误解。但事过境迁以后,他们都能给对方以客观评价。杨松轩在1926年的《咸中小识》一文中,对咸中创办时顾熠山的作用予以肯定的记述。顾熠山在后来编纂的《重修华县县志稿》中,专门为杨松轩立传,予以实事求是的评价,而且充分肯定了杨松轩在创办教高、咸中时的领袖地位和主导作用。顾熠山在“杨松轩传”中记:“(杨松轩)清末纠同志创教育研究会,附小学”,强调了杨松轩“纠集、集结”的主导作用。传中又记:“(杨松轩)鼓全副精神,筹办中学,同仁均感困难,而卒展为陕东最高学府”,强调了在“同仁均感困难”的情况下,杨松轩领导咸中筹办而最终使之发展壮大。顾熠山在此传中,还总结杨松轩“遇大事当机立断,见解独超”,“重大事务,多出自擘划,成败利钝,悉取决焉”的领袖风范,从而充分肯定了杨松轩在他们这一代知识分子中,在咸中创建过程中的为首者地位。直到解放后的1951年,顾熠山在其《自传》中,仍然说自己是“协同杨松轩创办咸中”。

顾熠山先生不计前嫌,对曾经误解自己的已故战友,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显示了他的高风亮节和博大胸怀,赢得后人的尊重。

顾熠山先生离开咸中后,杨、顾二人在不同的领域继续自己早年的追求和理想,都取得了伟大成就。杨松轩继续引领咸中的发展,直至积劳成疾,于1928年病逝于学校,并使自己的办学精神和教育思想成为咸中的宝贵遗产。顾熠山则在继续教育事业的同时,关心社会公益事业,为民争取权益,揭露官吏贪腐,参与革命进步活动。尤其在编纂《重修华县县志稿》时,惨淡经营,苦心孤诣,积十几年之功,编成这部为方志界公认的佳作,为后来者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杨松轩和顾熠山都是华县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永远值得我们纪念。

原文来源:作者供稿《百年咸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