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南作家艺评】顾建德 / 一唱川歌万花飞,峨眉自灿烂

 曾令琪西南文学 2021-01-12
西南作家艺评

一唱川歌万花飞,峨眉自灿烂

——著名音乐家、川歌和川歌剧缔造者周铁城先生及其作品评介

顾建德(四川内江)

在古老的船城资中,曾经生活着这样一位音乐家。他通过几十年孜孜不倦的学习、钻研和创作,从一个普通的县文化馆馆员、一个地地道道的“非专业人才”成长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作曲家(副教授级)和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他从事音乐文学工作四十年,在海内外发表音乐文学作品600余件,许多作品通过中国海峡之声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四台)向海内外播送,其中近40件作品分获全国、省、市文艺创作特等奖或一、二、三等奖,近30首歌曲被各省市电视台、电台选为“每周一歌”,他创作的歌曲《天府飞重龙》被著名歌唱家殷秀梅演唱。他还于1991年被评为“四川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为四化服务先进个人”,出席省上颁奖大会;于1995年和2001年两次被中共内江市委、内江市人民政府评为“内江市有突出贡献的科技拔尖人才”,享受政府津贴。他,就是被誉为“川南音乐才子”和“川歌剧之父”的著名音乐家周铁城先生。

毕生眷音乐,矢志效社稷

周铁城出生于19448月,驾鹤于20017月。他虽然离开我们已经快20年了,但他的一首首音乐力作却宛如人间天籁,永远回荡在后人的心空。回顾周铁城步履匆匆的人生旅程,他完全将自己的生命交付给了音乐女神。他的一生,不愧为不息奋斗的一生,甘于奉献的一生,痴迷音乐创作的一生。

周铁城19617月参加工作,先后就职于资中川剧团、资中县文教局、资中县文化馆,担任专业音乐干部和群众文化干部。198810月,他加入了中国农工民主党。1993年起被选为内江市第二、三、四届政协委员,第三、四届政协常委。周铁城在专业文艺团体工作20多年,曾担任过川剧音乐设计、指挥、编剧和琴师,为20多部大型川剧设计音乐,如《生死缘》、《芙奴传》等。他自小喜爱音乐,通过长期摸索和学习,逐渐能熟练演奏多种乐器,如扬琴、京胡、板胡、高胡、中胡、笛子、箫、中音号、小号、唢呐、三弦等。他不但多才多艺,而且创作路子非常宽泛,除了创作歌曲以外,还创作器乐曲、舞蹈曲、戏曲、诗歌、剧本、报道文学等。与一些只注重某一门类歌曲创作的音乐家不同,周铁城是真正的音乐多面手,他的音乐特长虽然主要体现在民歌领域,但也创作了不少的通俗、流行、美声歌曲。而且这些歌曲中,既有独唱歌曲,也有合唱歌曲、重唱歌曲以及一些仿古曲。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创作技巧,周铁城不但一直手不释卷、如饥似渴的学习,还努力博采众家之长,学习各家各派的创作技巧,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的创作视野。改革开放后,他还自费到北京人文函授大学学习,并到上海戏剧学院和四川音乐学院进修。

周铁城对群众文艺事业发展十分关心,决心利用自己的音乐特长为当地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应有贡献。因而在繁忙的创作之余,他还兼任了县团委、公安局、检察院、司法局、武装部、内江市军分区、驻内部队等很多单位的艺术顾问,为不同的行业、单位和企业谱写歌曲并培训文艺骨干,同时还曾担任过资中县司法系统的《法制文艺》副主编、《资中旅游歌曲》主编等职。他曾多次参与组织市、县的大型文型演出,并担任评委会主任等职。20世纪90年代,周铁城响应党中央在两个文明建设领域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号召,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创作了四组家乡歌曲约40首,这些歌曲歌颂了内江人民拼搏向上、不屈奋斗的精神,赞美了家乡的美丽山川和富饶风物,通过中国海峡之声广播电台的播出,引发了很多海外游子的思乡、爱乡情怀。对于周铁城以音乐为媒介,为内江、资中做出的突出贡献,各级领导和各界人士都纷纷给予了他崇高赞誉和肯定,《通川日报》《内江日报》《成都工人报》《四川经济日报》《四川工人日报》《四川文化报》《前进导报》《中外名人报》《中国青年报》等等,都曾刊登过评介周铁城音乐创作的文章。政协内江市副主席辜廷祥同志在为周铁城音乐专辑《江山娇》写的编者话中也盛赞:“周铁城创作的歌曲旋律享誉巴蜀大地,在海内外人们心中回荡,鼓舞着大家勇往直前,不断攀登高峰!”200112月,时任内江市委副书记、市长的曾省权同志在周铁城去世之后,曾亲笔写信给周铁城的夫人曾志红老师,赞扬周铁城“一生做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贡献,人民记得他,我们也怀念他。”

佳作若星辰,妙律传四海

周铁城把一生的主要精力都用在了音乐创作特别是作曲上,而且有很多歌曲他还同时包揽了词曲的创作。通过多年夙兴夜寐的勤奋耕耘,他写出了几百首风格各异,但都散发出浓郁“西南风”味道的音乐作品。如歌颂祖国和家乡的歌曲《天府之国在哪里》、《拥抱香港》、《月亮湾》、《川中小三峡》、《君子泉》、《资中之春春更美》、《四川啥子都有》、《九寨·神奇的世界》、《状元之歌》、《龙江湖美景逗人爱》、《迎宾园舞曲》等,还有歌颂伟人的歌曲《小平你好》,政论歌曲《政协委员之歌》,廉政歌曲《反腐倡廉歌》,专门为企业创作的歌曲《天府飞重龙》、《重龙美酒敬亲人》、《中华巨龙舞长空》、《恩威并施传四海》,以及舞曲《迷途的羔羊》、《飞翔在白云深处》,器乐曲《巴蜀畅想曲》、《劈山引水夺丰收》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苦心孤诣创作的“川歌”《夫妻恩爱情意长》以及“川歌剧”《人间好》,更是独创一格,特色鲜明,名噪一时。

周铁城创作的这些音乐作品不仅题材丰富,形式多样,而且曲调优美,大气张扬,带着一股浓郁的西南风味,给人以明快、悠扬、婉转、激越、充满豪情壮志的感觉,在独特的朴拙风味中显示出大繁若朴、大巧若拙,仿佛从中可以感受到四川人、西南人那质朴朴的情怀和爽朗朗的性格。他的很多作品都大大方方的登上了各类大雅之堂,无论是在什么地方演出,无论是通过电视还是电台播出,都让人在内心沉醉、触发共鸣的同时,耳目也如沐春风为之一新。可以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粗犷的“西北风”由冲天而起到逐渐式微之时,周铁城创作的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却在西南一隅横空突起,如麻辣舒爽的资中兔子面,如烈焰腾腾的火把,如划破云空的唢呐,如奔涌的沱江浪涛,带给大家一种饱含西南民族特有风味的美妙享受。殷秀梅、吕小琴、周亨芳、赵凤英、姜代康、朱玲、张琳娜、杨熔、魏英、魏扬、李亚莉、吴世鹰、罗丽岷、肖强、李晓娟、黄静、邓敏等著名歌唱家和许多优秀歌手,在演唱了周铁城创作的歌曲后都认为,他的曲子婉转流畅,自然朴实,唱起让人感到亲切、感到如痴如醉。有一位音乐名家曾这样评价:周铁城是一位苦心追求民族精神,能赋予传统艺术以新生命的新一代艺术家,他的歌其实是从生活中挖掘出来的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生活气息的瑰宝。一些港台听众也写信给电台主播说:“听了周铁城先生写的歌,更加激起我们思乡思归和爱国爱乡的火热情怀。”

诚哉斯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体现历史及地域特色的才越是有可能超越历史和地域界限的经典作品。周铁城竭其毕生心血,矢志不渝的扑在西南这片火热的音乐土壤里潜心开掘,在创作的道路上不断学习、搜集、融合、升华,才成长为一位如此高产的音乐家,并让一首首闪烁着“西南风”气息和光华的音乐佳作传遍四海八荒,为人们所喜闻乐听。

此外,周铁城还是一个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极强的艺术家,他积极主动在改革开放的洪波中去感受时代的脉搏,撷取经济建设热潮中的浪花,捕捉工人阶级生活中的闪光点,努力为经济建设的腾飞呐喊助威,执著地塵战在经济建设的主战场。1987年一曲《天府飞重龙》经著名歌唱家殷秀梅的演唱,资中的重龙酒就越过秦岭,远销海内外,很大程度地提高了重龙酒的知名度。1987年重龙酒在秋季石家庄供货会上十次蝉联同类酒销售之冠,成交量达20350吨,创历史最高纪录。1989年,以表现银山磷肥厂企业精神的《中华巨龙舞长空》,在四川电视台《每周一歌》栏目播出后,极大的振奋了当时工人的精神。后来他创作的《恩威并施传四海》在四川电视台《伦理道德晚会》现场直播后,当即受到恩威四亨制药厂总经理薛永新的赞扬。周铁城不仅为许多企业创作行业歌曲,还为企业培训文艺青年。就是现在,资中的许多中老年文艺爱好者,一提到周铁城,就能情不自禁的手舞足蹈的哼上《天府飞重龙》和《中华巨龙舞长空》等老歌曲,并为企业的沧海桑田唏嘘不已。

创新凭孤勇,川歌耀云岳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文化生活的丰富,传统戏剧越来越难以吸引年青人的青睐,很多剧种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存危机。作为资中文化馆负责群众文化工作的一员,同时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川剧情有独钟的周铁城,对此颇为忧心。他一度时期反复在想,川剧艺术作为众多地方戏曲艺术中的瑰宝之一,有着悠久而闪光的历史,难道就这样让先辈创作与传承下来的艺术在自己这一辈完结吗?他感到非常不甘心。在偶遇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沙梅并与之作深入交流之后,他下定决心,要为振兴川剧贡献自己后半生的微薄之力。

周铁城经过认真调查和仔细思考,认为川剧之所以越来越不受年青人待见,主要是因为它数百年来形成了一种“老锣鼓老唱腔老程式老套套”,以及拖泥带水的慢节奏,对生活快节奏并且躁动着商品意识的当代观众来说,确实失去了吸引力。为此,他遵循四川省委、省政府制定的“抢救、继承、改革、发展”的八字方针,本着“出人出戏、赢得观众”的宗旨,对川剧改革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在创作中着力加强了对川剧老腔的改造,并为之配上现代的乐器伴奏。通过不断创新和反复打磨,他终于创作出了一批镕古铸今,既继承传统川戏精髓又体现时代审美要求的音乐作品。

1989年和1995年,是周铁城音乐创作生涯中的两个十分重要的年份,也是他创作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在这两个年份里,他凭着一份独闯龙潭的勇气,顶着种种压力,忍受着一些人不解的眼光和非议,独辟蹊径潜心创作,经过无数个日夜的艰苦奋战,分别完成了长达18分钟的歌曲《夫妻恩爱情意长》和新川剧《人间好》。这两件作品的问世,给音乐界带来了较为强烈的震撼,同时也让音乐品类中从此多了一个新品种——川歌,让戏剧种类中从此多了一种新剧——川歌剧。

川歌《夫妻恩爱情意长》,也许可以说是长度之最的一首现代歌曲。周铁城在上世纪八十年初开始创作,历经十年的反复修改和打磨,可谓“披阅十载,增删多次”,以“十年磨一剑”之苦心,才将这部作品创作出来。这首歌的创作思路,主要是将川剧《白蛇传》和《雷峰塔》的剧情进行浓缩,采用歌剧的结构和唱法,把川剧音乐和四川民歌揉在一起,吸收其他优美音乐素材进行加工,并配上现代流行的中西乐器进行伴奏。此歌的特点,既“非歌非剧”,又“如歌似剧”,集歌、剧、曲之长于一身,采用戏曲的曲牌联套方法,将传统川剧的高腔曲牌与弹戏、胡琴、灯调和昆腔音乐等五大声腔的旋律改造成动听的曲调,并适度采用西洋歌剧的咏叹调手法,吸收四川民歌中的川江号子,将曲艺音乐的精华与歌剧的格调巧妙融合,艺术表现形式十分独特。这首川歌作为一个具有川味“麻辣烫”的独立艺术品种一经推出,就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四川人民广播电台、成都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的重要节目时段连续播放两个月,进而由全国28个省市电台在半年内交换播出,受到了广大听众的深深喜爱,并被评为全国广播歌曲三等奖。很多专业文艺团体、业余文艺单位甚至国际友人,都纷纷前来索取曲谱,进行排练演出,一时间风靡大江南北,声播天地云岳。多名艺术名家对这首“美而抒情,韵味无穷”的歌曲给予了高度评价。著名作家原四川省文联主席马识途先生,在听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川歌《夫妻恩爱情意长》后发表感想说:“现在很难听到这种西南风味的歌曲了,听了别具一格的川歌《夫妻恩爱情意长》让人感到心情舒畅。从风格看,这无疑是一种新尝试,其成功之道很值得我们一些专业人员认真思考。”川歌的诞生,使四川音乐更以突出的地方特色卓立于中国音乐之林。

以创作川歌《夫妻恩爱情意长》为里程碑式的新起点,周铁城又马不停蹄的默默耕耘六载,创造出了一种新剧种——川歌剧《人间好》。这部剧对传统川剧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大胆改造,注重广泛吸收中外戏剧文化,努力适应当代观众多方面的审美需求。在音乐唱腔方面,借鉴了现代声乐的特长,吸收流行音乐的旋律,配入中西结合的乐器,彰显了川歌剧独有的艺术特色。这部剧在四川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和达川地委宣传部的鼎力支持下,由达川地区川剧团将其搬上舞台,再次赢得了一片喝采之声,很多年青观众也纷纷跑进剧场一睹为快。1995年,这部剧在四川省戏曲调演中荣获二等奖。中国音乐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音乐家冯光钰赞叹道:“周铁城同志创新推出的川歌剧不愧为民族音乐的一枝奇葩,为川剧发展作出了十分可贵的探索!”

逐艺无止境,生活总关情

周铁城从事音乐创作逾四十年,最大的特点就是本着对观众负责、对艺术负责的态度,在音乐创作的道路上严肃而勤勉的驰骋,一刻也不停息,从来也不满足。为了写好一首歌曲,为了创作好一部戏或一篇文章,他总是殚精竭虑的思索,倾尽心力的创作,并多方征求和听取别人的意见,进行反复的修改,一直到观众和听众都比较满意为止。甚至在困难年代为了更好的创作,他在妻子锻炼的部队农场,好说歹说向连长要了一截擀面板,从几百公里外不辞辛苦的拉回家,然后与一位工人师傅一道,熬更受夜、加班加点的制作出了一架音质美妙的扬琴。无论是反复打磨作品还是遍寻良材制作乐器,都体现了一个创作者对待艺术精益求精和严肃专注的态度,而正是这样的态度,才让他的创作造诣与日俱增,并为世间留下了如此之多有价值的作品。

周铁城深知,生活才是艺术创作真正的不竭源泉。他从小就热爱生活,喜欢观察生活,十分注意用审美的眼光去发现和探索。他常常讲,搞创作不能凭一时的冲动和暂时的灵感,只有保持恒久的创作激情和强烈的创作欲望,同时坚持深入火热的现实生活,才能在劳动人民的欢乐、悲伤甚至呻吟中发现无数的珍宝,获得无穷无尽的创作灵感。

为此,他在创作每一部重大作品时,都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支持下,主动深入基层体验生活。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多次进矿山、下媒窑、蹲田埂、住农家、去兵营、进学校、到工厂,通过长期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感受生活真谛,观察劳动者的一举一动,他创作出了大量包括工人题材、农民题材、旅游题材、民风民俗题材、民族文化题材、军营题材在内的蕴含西南地方特色风味的音乐作品,以及各类文学论著、诗歌和戏剧。

在创作歌曲《乌龙颂》时,周铁城多次深入矿区和媒窑,在酷暑天气身着厚实的劳保服,匍匐于40厘米高的“掌子面”,当爬出矿井时连衣服也磨穿了,手肘也磨烂了。在创作歌曲《九寨·神奇的世界》时,他二度进沟,六闯密林。在创作川歌《夫妻恩爱情意长》和《巴蜀畅想曲》时,他顶着盛夏烈日来到重庆,与船工、纤夫同吃同住20多天,早上七点出门,晚上很晚才回家,天天光着膀子与大家一起拉纤绳、吼船工号子,以至后来满脸满身的皮肤被烤成了黑油油的古铜色,回家后连家人和同事都不敢相认。

周铁城因长期积劳成疾,后来患上了肝癌,不幸在年过半百时英年早逝。在他较为短暂的一生中,竟然创作出了几百首美妙的音乐作品和大量的文艺评论、诗歌和戏剧作品,为资中、内江乃至整个四川的音乐界、文艺界赢得了诸多盛誉。同时,由于开创出了别具特色的川歌和川歌剧,他还当之无愧的成为了“川歌剧之父”。这样一位事业心极强,一生心怀社稷、精进以求的巴蜀人杰和音乐天才,确实值得我们后辈永远学习、敬重和铭记。最后,引1992819日《中国青年报》,为《周铁城:巴渝竹枝第一声》文章所做的编者按为本文作结,并以此致敬音乐缪斯的精灵、我们的乡贤周铁城先生!

“宫商天地情,金缕仙子剑。

瑶池偷得霓裳舞,曲曲寄梦幻。

高原说雄浑,东北夸委婉。

一唱川歌万花飞,峨眉自灿烂!”

附:周铁城先生部分作品及获奖情况介绍

1、音乐专集《九寨·神奇的世界》――周铁城歌曲百首(香港京华出版社)(独著)

2、论文:

①《声腔先行》(独著)

刊于《甜城艺术的春天》(《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②《振兴川剧》(独著)

在内江市委、文联主办的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交流

③《音乐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与人合著),在四川省音协主办的词曲作家创作研讨会上交流

3、科研成果

①川歌剧《人间好》音乐(独著),在达川地区公演,受到专家和观众好评。在四川省戏剧小品调演演出,荣获二等奖。

②川歌《夫妻恩爱情意长》(独著)(作词作曲指挥)。

1989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专题播出,全国28省市电台展播;荣获全国广播歌曲文艺三等奖。

4、诗歌

①散文诗《中国画卷》(独著),获建国五十周年全国二等奖。

②散文诗《党是亲爹娘》(独著),获1991全国七·一之星散文诗大赛佳作奖

③诗歌《风雨中的母亲》《依依情》,获五地市诗歌创作二等奖

5、歌曲(作曲)

①《四川电视台》(每周一歌)

《乌龙颂》(独著)1989年、《中华巨龙舞长空》(独著)1989

②建国四十周年节目《欢笑》又名《祖国在欢笑》(独著)《庆祝建国四十周年国庆文艺晚会》(四川电视台 ——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电视台联合主办) 

③《四川电视台》直播节目

《恩威并施传四海》(独著)(《全国伦理道德文艺晚会》现场直播)

四川电视台

④部份获奖歌曲

《天府飞重龙》殷秀梅演唱(全国广播歌曲三等奖)

《我心中的小白鸽》(与人合作)(全国广播歌曲一等奖)

《九寨·神奇的世界》《每周一歌》(全国二等奖 内江市铜奖)

《风雨同舟》四川省特等创作奖

《金扁担》、《挑着太阳和希望》(全国广播歌曲二等奖)

《尊师颂》(全国优秀校园歌曲三等奖)

《敢闯风险》(全国《吉祥之声》征歌佳作奖)

⑤部份出版社出版作品

《风采》《乌龙颂》《迷人的天使》《迟到的爱》《特殊的天使》《中华医学多圣贤》《砱花怒放》《天使的摇篮》《天府飞重龙》(四川人民出版社)

《煤海之歌》(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2

《红领巾之歌》《九寨·神奇的世界》(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9

《乌龙颂》(《音乐世界》(1991.12期)

《发财歌》、《巴蜀民兵歌》(《国防时报》1993

⑥电台播出的部份作品

《四川啥子都有》《天府之国在哪里》《寻你》《雪花》《文化人之歌》《别离》《资阳人》《我爱白云山》《古湖美》《桃花与春天》《陈毅鼓舞我们》《君子泉》《水晶心》《资中之春春更美》《小平,你好》《美丽的故乡》《风采》《思念》《理解》《呐喊》《草原医生》《祖国医学多圣贤》《我们的学校》《父子情深》《农民啊,农民》《牵索索》《政协委员之歌》《少女心声》《妈妈与慈父》《中国老百姓》《美酒飘香山河醉》《重龙美酒献亲人》《我家就在山水间》《民间法官》《中秋月》《西施咏》《迎宾园舞曲》《春江水暖》《反腐倡廉歌》《江山娇》《状元之歌》《月亮湾》《温柔的吻》《原野上的小草》《举杯》等,分别由中国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四川人民广播电台、成都人民广播电台播出。

⑦器乐曲、舞蹈曲

《巴蜀畅想曲》(二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海峡之声电台、四川人民广播电台、成都人民广播电台)

《劈山引水夺丰收》(扬琴)(选编进四川音乐学院扬琴专业教材)

《迷途的羔羊》(舞曲)(四川电台)

《美酒飘香山河醉》(舞曲)(四川电台、成都电台)

《绿茵场上》(舞曲)(中国海峡之声电台)

《飞翔在白云深处》(舞曲)(广州全国民航系统文艺调演)

作者简介: 顾建德,男,1963年生,现为四川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四川省教学名师、成都师院教师教育实践专家、川师大省级骨干教师培训授课专家、内江师院客座教授、内江市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带头人、内江市教育科研与教改实验优秀人才、内江市教改标兵、四川省老年诗词学会理事、四川省诗词协会会员、内江市诗词学会理事、内江市作协理事、资中县作协副主席,已在川师大、成都师院、内江师院等师范院校、巴中、广安、眉山、德阳、内江等教育系统和老年大学以及有关社团做学术讲座数十次,在全国学术刊物上发表教育研究论文近200篇,在各媒体发表文学作品、评论文章等近1000篇(首),获省、市、县政府教学成果奖、哲学社科成果奖和教育主管部门教育科研成果奖以及文化系统文学奖近50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