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冠病毒打败了癌症?

 寒煜冰 2021-01-12

作者丨燕梳楼

新冠病毒也不是一无是处。

比如说有没有可能以毒攻毒,不经意间治好了疑难杂症?

最新一期的《英国血液学杂志》,就报道了一个特殊的病例,令人不可思议。

这名男子已经61岁。3年前肾衰竭手术失败,半年前又患上3期霍奇金淋巴瘤。

也就是说,这名男子已经是癌症晚期病人,而且已经全身扩散,病入膏盲。

更霜上加霜的是,随后他还感染了新冠肺炎。

按传统医学判断,他的死期已经不远。

三种重病缠身,就是神仙也救不了。

所以,医院让他回家准备后事。

而男子也彻底放弃了治疗。

但随后,这名男子体内的小宇宙爆发了!

4个月后,男子回医院复查,结果让所有医生大吃一惊:

不仅新冠病毒消失了,癌症居然也不治而愈!

这引发了科学家的关注。经过假设,他们认为:

可能是新冠病毒触发了人体抗肿瘤的免疫反应,作用机制包含病原体特异性T细胞和肿瘤抗原的交叉反应,且染疫所产生的细胞活化了杀手细胞。


用大白话翻译一下,就是新冠病毒在人体内和癌细胞打起来了,结果两败俱伤,负负得正,两个病都没了。


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相生相克、以毒攻毒?

当年神雕侠杨过在绝情谷中了情花之毒,就是在天竺神僧的指点下,服用巨毒的断肠草,才得以化解情花毒,最终和小龙女终成眷属的。

当然,这只是文学作品中的想象。现实中有没有这样的案例呢?

100年前,意大利有一名宫颈癌患者,在感染狂犬病毒后,体内的肿瘤就缩小消失了。

这说明,以毒攻毒是存在的,也是合理的。事实上也是无处不在的。

但话是这么说,谁也不敢乱点鸳鸯谱。

个案毕竟是个案,没有普适性,更不具备复制性。

按说,以《英国血液学杂志》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刊发的研究与病例自然是真实而严谨的,当然也引发了较大的反响。

在疫情肆虐中,人们更多关注的不是研究成果是否严谨,而是奶奶的新冠真能治好癌症?

会不会新冠病毒真的就是癌症的克星?

那还化什么疗啊,赶紧找新冠病毒去吧?

这到底是以毒攻毒,还是以讹传讹?

我觉得个别媒体的报道非常不严谨。


至少标题加个问号吧,陈述句式多少会误导公众。

别高看了民众的判断力,也别小看了民众的跟风性。

从板蓝根,到双黄莲,再到莲花清瘟胶囊,老百姓连夜排队的事还少吗?

真的让癌症患者信以为真,以身试毒以毒攻毒,那麻烦就大了。

相比较而言,丁香园今天的文章就严谨多了。
 
很明显,这里有几个常识性问题:

第一,病例所述4个月时间,不具备临床治愈标准的5年时间。

病灶是短暂消失,还是时有时无,还是永远消失?临床随访至少5年时间才能确定。

第二,霍奇淋巴瘤5年存活率本来就可以达到78% ,仅仅4个月的时间不具备标本性。

何况,确诊回家后放弃治疗,不代表此前没有经过治疗,没有服用过相关治疗药物,药物的迟缓性起到作用亦未可知。

第三,癌症病人感染新冠病毒后会病情加重加速死亡,这是大概率事件。

个例不足以支持结论。我们不能用个别代表普遍,个性当成共性。

即使这个案例真实存在,对癌症患者也不具备临床意义。

总之,纯属巧合,请勿模仿。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路径,特别是涉及到生命科学的项目更是如此。

很明显,《英国血液学杂志》所刊发这个案例并没有进入到实质性的临床研究阶段,尚停留在案例本身的“神奇性”层面。

在没有严谨的科学论证之前,谁都不能以身试毒,更不应该推而广之。

万一真有一些癌症患者“主动”去感染新冠,那就太可怕了。

在强大的病毒面前,千万不要做小白鼠。

战胜疾病需要运气,但不能指望运气。

无疑,那名男子是幸运的。

但轮到你,就不一定了。

End - 

   只为苍生说人话!

@关注和转发,就是最大的支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