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鲜为人知的古镇,寻找焦溪古镇

 后街拐角 2021-01-12

看古镇,无需要到那些网红古镇, 中国 这么悠久的历史,哪里没有古镇?看古镇的人有两类,有些是吃喝玩乐,放松心情,人多热闹,那去那些网红是不错的选择,商业浓厚,人潮攒动。吃吃喝喝都能满足,无非是多花点钱。出去玩就是花钱的,无可厚非,个人选择。有些人是为了寻找历史,探古寻幽,那当然是越古,越老,越沧桑,越原汁原味好了。上回说了看了 镇江 的西津渡, 扬州 的 瓜州 渡, 瓜州 镇的老街,西津渡虽然没有那么沧桑了,但仍然是那么历史,那么震撼,不错,没遗憾。 瓜州 渡看到了传说中的古渡,尽管已不是原始的古渡,但是古渡边的老街,(陈家湾街, 江口 街,)却看到了沧桑,岁月。。。原汁原味。也不遗憾。
查了一些攻略,知道在 常州 也有一些古镇,但是在评价中这个焦溪古镇,受欢迎程度最低,说是太破旧,太没人气,没商业化,河流的水很脏。我这一看正合我意。我真不需要看整修过的古镇,历史街区。除了这次看的焦溪古镇,还看了 常州 的一些景点。实际上都不是太感兴趣。所说的这个焦溪古镇可能确实没啥名气。以至于我在地图导航时甚至都找不到焦溪古镇的名字,只有焦溪镇。那么焦溪镇到底如何呢?忐忑之中,充足的思想准备之中,踏上了寻找焦溪古镇之路。
一早坐上了火车,很快就到了 常州 。路上就用手机查找去焦溪的路线,乘几路车?按照导航上说的,出车站走几百米到 常州 客运中心东站乘15路可以直接到。我出了站后跟着人流到了一个地下广场。按导航指引可能要出去。再找15路。我随便问了一个地下广场的执勤保安,他给我指了一个方向。哦,原来起点站就在火车站,就在地下广场。还少走了不少路,所谓路在嘴上。上车还没开车,手机找出了 常州 公交卡。好了,安心的走吧。。。人们出去玩是往热闹的地方去。我出门是往偏远的地方去。这已经是郊区车了或者是通往乡镇的车了,一路上除了一些厂房,小镇,就是大片大片的农田。足够远,近两个小时40多站。。。
到了焦溪站仍然用导航走了三四百米,到了焦溪镇。导航里就是焦溪镇,就没有古镇一说。当手机里叫着你已到达目的地时,然后看到的就是这个样子。我心里真的有点忐忑了。

忐忑之中看到的就是很平常的一个小市镇。一条小街上很自然的地摊经济。很随意,很正常,很接地气,遗憾的是并无多少人。可能是时间的关系。往后走过的地方,所有看到的与商业商品有关的地方。无一不如此。清淡。。。我还会说到。

小街旁边宽阔点的大街上全部围挡起来了,很长的围挡。很多路口都挡起来了过个街要绕很远。所以导航说你已到达目的地时,我完全是懵。。。街口上的大架子横幅上写着焦溪老街改造工程之类的字。让我既忐忑又有点希望。当时怎么看这也不像老街古镇的样子啊。

挺气派的焦溪电影院。
我走进了一片居民区里,很安静的一处居民小区。有楼房有平房。我看到了一个在家门口忙碌老太,我问了她一下这里有没有老街,就是有老宅子的老街。她听我的话很明白。然后叽里呱啦的说了很多。可是我听不太明白。一口浓重的 江南 口音(吴语)意思大概是有,在什么什么街,然后还告诉我怎么走。我问她叫什么街,我想在导航过去。她说的我一下听不明白。我放弃了。谢谢表示知道了。后来我又问其他人我才知道她真不好表达。因为马路上全部围挡起来了。要绕路。又往前走在一家门口看到了三个汉子。应该也是老年的汉子了。三个汉子很惬意的做在一起聊着天。我又问了一下古街老宅的问题。在这不起眼的小镇,一个没啥名气的小镇,这里的百姓保留着很淳朴很风俗的地方特色生活习惯。当听到我问的问题后,很热情的告诉我。语言交流起来也好多了。但是说了半天也很难搞清楚。还是因为围挡的关系,要绕路。但是我听到了在 红星 路方向的大概位置。有一个汉子甚至带着我走了几步。然后又告诉我怎么绕大概方向。我谢过后往哪个方向走。

穿过一条街。当我找到那个古镇时,我真的有点激动,拍了很多片子,很多,我删掉了不少,还是留了不少,所以不喜欢看的就滑过去,看看文字即可,另外天气很热,似阴似阳。雾蒙蒙的阳光。空气中似乎有着雾气,很多片子模糊。也只能这样了。

焦溪古镇,位于 常州 、 无锡 和 江阴 交界处,因完整保留了1200余年前的 江南 古村风貌,被列入第六批 中国 历史文化名村、入选第三批 中国 传统村落名录。
焦溪古镇现存传统建筑单体与历史院落345户,核心区域以清末民初以来的传统民居建筑为主。青山、绿水、石拱(板)桥、 黄石 半墙、 金山 条石路面。
似乎这点介绍不说明啥。在查资料。又有发现。
元末明初,朱元璋塾师焦丙在此设塾讲学,所以称焦店,后来人们为了以水克火,又改焦店为焦溪。焦溪目前保存完整的民清建筑有几百所之多,成片街区“一河、四桥、五街、十三弄”也依旧完好。
焦溪老街的布局很紧凑,分东南 西北 中街,石板铺路,街两边明清建筑林立,为南北平行排列,多非常狭窄幽深。其中在西街还保留着圈门遗址,焦溪街上曾有11道圈门,圈门起到安全保卫作用。白天,圈门打开;晚上,圈门关闭。
房子多半采用当地 鹤山 出产的 黄石 块做墙脚,有的山墙甚至全石块贯砌,在缝隙上打满铆钉进行加固,许多建筑榫卯木结构,基本风格朴素, 中国 式门楼、照壁、房檐、门窗和砖雕木雕都也齐备。这个介绍全了,也解开了我的好多疑惑。后面会说到。

看到了这个地标的牌子。这个古镇也就是他们自己知道。可能也搞过古镇的宣传或者其它什么,但是可能一直没有火起来,这块地方应该就是最早的焦溪镇所在地,最早的焦溪的老镇,旁边的那些道路建筑都是新修起来的焦溪镇。而这块地方,这个老镇的地方,因为各种原因保留下来了。这个镇子上还有人住。也有很多房子空了。而且镇子里有些老房子在整修,特别是有些有名的,有些气派的老房子在修理。很多房子挂上了保护的牌子。这里的很多老房子很有味道。这个古镇在地图上都找不到。在地图上也完全没有标记。

看这个游览图,这一片保留了很多老宅。有人还在这里安静的生活。当然也有一些新的房子,新的楼房。但总的来说里面还是很原始,很古老。很多有味道的地方没有被外界发现。

介绍

看到了一座有点历史的桥,但还不是看到的老桥。

桥下的河水有些脏了。看来没有治理好。但是河边的老树,老房子还是很有感觉。 江南 水乡的感觉。

桥边就有一座老房子。这房子还在为主人服务着,我问了一下女主人,房子有多少年了。她说有一百多年了。我问她是晚清还是民国初的,我的感觉应该是那个年代的。她说了什么我听不明白。还是一口当地的土语。墙上挂有爱护文物,人人有责的牌子。这里的很多老屋都挂着有文物,私产,保护者XX的牌子。

旁边的墙上也有游览的路牌,只是有些简陋。

桥旁边的小街是南街,进去就看到这街上的石板街很有特色,这石板街上的石板之间都有缝隙,应该是下雨时便于渗水。

一座古桥,桥身,桥台阶,桥栏杆都是原汁原味。

台阶的方石花纹都磨光了。桥的两边是老房子。

桥栏上的小 狮子 也只有模糊的痕迹。

老树,老宅。

河边旁的老树,老宅子,小破船。。。水是有点脏了。

河边的两层楼房,这应该是老房子经过整修了。

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镇上的老房,墙壁都是用大块石头砌起来的。看古镇介绍是 黄石 。

小街上的很多老房只剩了一个门。门里面是一片废墟。只剩了一座房屋的框架。

这里有一排受保护的老宅,清时建筑,说明什么样的结构。多少面积,明确注明私有产权,由XX几人保护。这保护人姓是。看来也是是家后代。

虽然说明是清式建筑,这种红砖明显看出来这面墙已经重修过了。里面的架构可能还保持着清时建筑的痕迹。

这有一座是家大宅

很沧桑,很古老,屋顶。。。

这院子有三进,我走进去看一进二进基本已经废弃塌了。只剩下三进院还有房屋,还有住家。

一进两边倒塌的房屋。

是镜何许人也?看看这说明就应该很清楚了。
要再说就是。。。

清, 江苏 武进人,原名铸,字仲明,号诚斋。人称舜山先生。治儒学,从学者颇多。有孝名。亦有实为诡诈诞妄一流人物之说。有褒有贬。

局部的屋顶看起来很有感染力,不知我这说法是否有点夸张。

二进塌方的房屋。估计主人已经无所谓了。

二进的另一边好像有新修的房屋。

这是三进,还有人住,我进去看里面的人似乎没啥反应,我前面说过,这里的人很淳朴,且有些风俗保留的也很好。看这门上竖了一块石。。也不知啥意思?

这也是第三进旁边的房子,随它去荒芜了。大户人家任性。

这也是院子里的景象。

出来看到这条街是南街。

这房子虽老,这墙肯定是后来重修,看这砖就能看出来。

能看到旁边的老宅。很不错。

有些房子拆了,空地好像成了花园。这老房子的墙壁,全是大石块砌起来的。很有特色。

房子墙壁上好像钉有铁钉。是不是牢固墙壁作用。

有小码头,有梁,只是没顶了。有休息的座椅。

大块石阶很沧桑,水实在是有点脏。看来很长时间没人用了。野草疯长。

看看这墙壁

有些老房子只剩个门。老房子的门缝里所见。

一排民国时期的建筑,结构,面积,私产,保护人XXX四人。很明确。估计也是后代在继承保护。

民国时期的建筑,屋顶很苍老,墙面似乎重修过。

前面有围挡,

看一下这墙面。

围挡处,这是一家名家大户的房屋在维修。

这几张不说了,自己看看吧。

南街68,69号。。。民国建筑的典型代表。。。体现主人的社会地位。。。

圈门遗址,圈门是啥意思。弄不明白就在查。找了好多地方终于查到了。前面也说过。再说一遍。
其中在西街还保留着圈门遗址,焦溪街上曾有11道圈门,圈门起到安全保卫作用白天,圈门打开;晚上,圈门关闭。这是南街,应该是南街的西面。

老宅子,应该是民国时期的房子。

民国的房子在房檐瓦下面都会有一块水泥的那种横条。这应该叫什么?

应该是要做些什么了。

不管是新房旧房都是那么古色古香。

从南街走出来到了主街上,中街。焦溪要准备申遗了。
焦溪古镇将联合 江南 其它14个古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目前,焦溪古镇传统特色肌理保存完整,其中, 黄石 半墙与其他粉墙黛瓦的 江南 水乡古镇形成明显差异,也使得焦溪成为 江南 水乡古镇的独特类型。

这座建筑民国,是集体产权,保护人是谁?被挡住了。看不到。

同一座建筑又是这样写的。也是被挡住的。我把它推了上去。

就是这座建筑,可能一半是清,一半是民国。看那幅条幅中间被我推上去了。还有有时候在手机上看到的农村里写的标语的段子,原来真不是夸张的。跑了不少农村。也看到过不少。。。是挺有意思。我就不多说,不多照了。这是无意而为之。

旁边还有游客中心,也就是个摆设。我可以负责任的说,这古镇上游客就我一个人。不过以后等游人多了,这些估计也看不到了。

我前面说了,这里的居民还保留着很多民风民俗。。。人也很淳朴。墙上写着有耕读传家。
“耕读传家”指的是既学做人,又学谋生。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
千百年来, 中国 古代不少文人学士对耕读生活十分推崇。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元代王冕《耕读轩》:“犁锄负在肩,牛角书一束”,明代徐勃《过荆屿访族兄文统逸人隐居》:“半榻暮云推枕卧,一犁春雨挟书耕”。
北宋时期,宋仁宗颁布劝耕劝读政策,鼓励士人、农家子弟参加科举考试,而且规定必须在本乡读书应试,促使各地普设各类学校。这样一来,便把士人、农家子弟与家乡土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耕读相兼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逐渐形成重视耕读的文化传统。
自古至今,许多家庭都把“耕读传家”作为一则重要的家规家训,用以劝勉后世子孙重视耕读,做到勤劳耕作,读书上进。
没想到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 中国 的这么好的文化传统竟然在这里还有继承,发扬。

当然还有其它的民俗在这里,这里的房屋基本上都有这么一块石敢当。石敢当有很多解释,大意就是旧时家门口或街衢巷口常立一小石碑或石雕武士像,上刻“石敢当”三字,民间以为可禁压不祥。
更多的是用 泰山 石敢当。旧俗中,凡家住屋门对桥梁、巷口或道路要冲,就在墙外立一小石碑,上刻“泰山 石敢当”五字,用来镇宅和辟邪,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证物。古时候有很多禁忌和崇拜,“ 泰山石敢当”就是其中之一:把刻有【 泰山 石敢当】的石碑(三尺三寸高),立于桥道要冲或砌于房屋墙壁上,可镇压一切不祥之邪,在民间甚为流行。2006年6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除了用于辟邪,农村有些地区,还用它来完善房屋的风水,用于补齐房子的缺角,在农民眼里,自己房屋要是有缺角了,是会给家人带来霉运的,所以,就把刻着字的 泰山 石对着房屋的缺角摆放,这样一来,就能够转运了。
发展到现在刻字的石头,到底是不是 泰山 上的,就不好说了,当然也不必深究,起的作用是一样的。

咸安桥。

看得出来是老桥。

水不清洁,仍然有人在用。好像是在洗衣服。一会儿还看到有人洗拖把。似乎人们觉得见水为净。

这是咸安桥的介绍,可能确实也没多少人来,这里的政府也没把它当作一回事,随意的把一块石板靠在桥栏上。

还有一块

看过去景是不错,无奈水太脏。

桥边有座凉亭,有大爷在乘凉。挺有意境,悠哉悠哉。

桥栏桥阶光亮光亮的,还有些缺失。

桥栏,桥阶都是大块的石条。

桥墩是用大块的直条 金山 石铸就。特色。

老井

黄石 半墙是焦溪地区特有的建筑风格。这些保留下来的老房子建于明清和民国期间,东西山墙,前后包檐,上半部分用青砖,下半部分用 黄石 ,以砖木结构造就。有些房屋整面墙都是用的 黄石 砌起来的。
房子的墙面上,建有圆形、长方形、六角形等状的小型月洞,起到通风、瞭望、排气、采光的作用。

有些废弃的房屋。

随便转转,转到东街。

黄石 半墙有些是整墙是焦溪地区特有的建筑风格。

民国建筑,动不动都是几百平方。三进,私有产权,保护人明确。

民国民宅

民国建筑,瓦,房檐,房檐下的横条。大块墙石。

这条街走到头有一座桥,青龙桥,道光年间,

这座桥桥孔比较老,

桥阶也算老。

桥栏杆明显是新修的,风格也是现代样式。

走到头了,前面是马路,马路对面是条大河。

不知道是什么河?是不是运河的支流?

走回去继续看。

这条街是东下塘,两边修了新楼,小道还是那么窄。

也有老房子

新楼房修的挺有特色。

走到头右拐到了老新街

老新街

老新街的石板路很有特色,石板路也是这个镇的特色。

一处民国建筑,这处建筑不大。保护人是XX。看来是姓在这里是大姓。

一进二开间,三十平。

老新街的建筑基本都装修过了。因为有这种氛围,因为有石板路。看起来还是不错的。

这条街上不少民国建筑。可能就是因为民国建筑的原因,所以叫老新街。和那边的明清建筑比还是算新了,这是老新街,旁边还有个新街。就没去看了。

旁边还有个门面在做直播。只听到声音,没见人。

老新街

石板路

到头了。

历史的痕迹,字写得很漂亮。

梁园

老新街到头了

这里的民俗,民风,不但保存的很好。很多传统的文化痕迹也能看到。有面墙上留有一个商店的店名,现在以丝毫看不出商店的模样。估计是七八十年代的痕迹。字体很漂亮。其中还有繁体字。表达了一种文化的传承。

走到头又进了中街后巷。

破旧的老房,看清楚这是公房,如果真的是民国时期的建筑,怎么会成了公房?如果是解放后的建筑怎么会这么破旧低矮。。。

别看这么结实的 黄石 墙,居然成了危房。

看到了一处老宅,

走进去看看也有两进,房顶已经重新修过。

奚宅,清时建筑。三进五开间。六百多平,保护人奚某某。私产,很明确。

奚宅

二进里面院子很大。还有人住。不敢再贸然往里进。出来。

这条街上也有很多老宅。而且很漂亮的宅子。

正面看看修的是不是很漂亮。

一处平房老宅。 黄石 ,老瓦。房檐下的横条。

横檐下的雕花。

走进去看看。这是住人的吗?有一辆电动车,两处沙发。屋顶有灯,墙上有钟。不像是住人的,象是客厅。也没人。里面还有一进不敢贸然进去了。退出。

小街旁还有很多漂亮的小巷。

墙上钉有铁钉。是不是加固墙体的?

这个可以看出来整个墙面基本都是 黄石 。

小巷旁的有些房屋已经倒塌荒芜了。

小巷里有两条狗对着我狂吠。我故作镇定地赶快离开。怕这畜生咬我两口。我知道不能跑,虽然我很怕狗。看得出来小巷子里很久没有陌生的面孔了。

又走到小凉亭。坐下来稍事休息。早已是饥渴难耐。随身带有点心,酸奶,吃点喝点。抽颗烟提提神。

古镇里面和路口有不少饮食店和小商店。本想着找个地方稍稍补充一下。基本上所有的小店主人都在睡觉。小饭店里面都在发扬 中国 国粹。实在不忍心打扰他们。走出老街。走上大街。找了一家商铺,买了一瓶水,狂饮,稍微平复了一下饥渴难耐的躯体,等公交去下一个目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