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俊杰:文化沃土上的快乐播种机

 曹锦军围炉 2021-01-13

投稿邮箱

   297235310@qq.com 

没到刘佐,就不知道自己有多孤陋寡闻。

这个号称“鸡鸣三省”的地方,在我的脑海里只不过是个地处偏僻的弹丸之地罢了。除了花生、棉花和甜瓜还有点名气外,其他的几乎乏善可陈。这种观点挥之不去,一直持续到刘佐采风之前。

前不久,应曹锦军先生的邀请,在一个寒冷的冬日,我和其他几位文友一起奔赴刘佐,对刘佐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进行了一次专题采风。

小车在宽敞而平坦的道路上疾驰,两边的路灯目不暇接一闪而过。虽然是寒冬时节,道路两边依然是绿油油的。从车窗里放眼望去,方圆几里全是新鲜蔬菜地。

“这是到哪里了?过小池怎么会花这么长时间?”我疑惑地问。

“兄弟,早就到了刘佐地界了!你有多长时间没来这里了?再过一会儿就要到达目的地了。”开车的曹总编忍不住哈哈大笑。

“有好几年没来这边了,想不到变化这么大,都快认不出来了,真的让我感到惊讶!以前只要说到刘佐,就害怕走这段坑坑洼洼泥泞不堪的路。”我发自肺腑地叹道。

“让你感到惊讶的还在后头呢!”曹总编语气里似乎有点自豪。

小车绕过广场,在一栋漂亮的建筑物前停下。若不留意挂在门口的“刘佐乡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牌子,还以为走错了门。在我的印象里,刘佐乡各个单位办公的房子都是破旧而简陋的。虽然说以前没看过刘佐乡文化站的样子,但可以想象出它的模样,绝对不是眼前的样子。当年有个办公的地方就不错了,哪会想到如今能在这样舒适的环境里办公,而且还能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欢迎各位来刘佐采风,请大家快进来吧!外面太冷了。”一位长着一双聪慧的大眼睛看起来蛮精干的中年女子站在门口热情地向我们打招呼。

“这是我们刘佐文化站的站长成平同志。”曹总编在一旁连忙介绍道。

在成站长的指引下,我们开始参观文化服务中心。服务大厅一楼摆着一台触摸屏式文化自助服务机,成站长说:“老百姓可以通过这台自助机,找到自己需要的文化知识和产品,方便快捷又实用。”随行的何姐忍不住体验了一把。

大厅墙壁上的一块宣传栏吸引了我的目光,上面张榜公布的是“刘佐乡文化站免费开放服务项目”、“2019年刘佐乡文化活动公示”、“2020年刘佐乡文化活动计划”。根据里面的具体内容,我们了解到免费开放服务的项目有图书借阅、健身、棋牌、辅导培训、公益性讲座、电子阅览、卡拉OK演唱、诗词楹联创作交流、书画摄影展览、黄梅戏演出接待等等。2019年开展的各种大型文化活动有12次之多,主要是“三下乡”文艺演出、重大节庆文艺演出、精准扶贫与法治平安文艺汇演、送戏下乡、诗词比赛等方面。

“开展的活动原来有这么多呀!”随同采风的星子赞叹道。

“都是按党委、政府和局里的要求来的,这些年不是在搞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吗?这些都是规定动作,除此之外,还要搞一些有着地方特色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成站长微笑着说:“下面请大家跟我到二楼感受一下我们这里的文化氛围吧!”

来到二楼的入口,只见门边挂满了各种名称不同的牌子。进门右边便是卡拉OK 厅,地上铺着红地毯,电视机、点歌机、播放器、音箱、话筒一应俱全。在乡下,在这样的地方,居然还有专门供群众娱乐的卡拉OK,实在是出乎我的意料。这种娱乐曾经是达官显贵 阳春白雪的专属,哪会有下里巴人的份?!如今“泥腿子”洗净以后,还可以来这里放声高歌吼上几句,实在是太痛快了!

往左,就是图书阅览室了。书架上摆满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书籍,既有实用知识的,也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还有文学的,可以说涵盖了各个领域。

 “图书阅览室是免费对外开放的,只需办理借阅证就可以博览群书了。为了满足基层群众读书学知识的需求,我们把图书阅览室办到了每一个村,让每一位老百姓都能在书中收获智慧,在书中赢得力量。” 成站长说。

步入书画室,便闻到一股清幽的墨香。循着香气,随行的几位文友聚精会神地欣赏着每一幅书画作品。国画中既有梅兰竹菊、山水风景的,又有花鸟虫鱼、人文风俗的,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书法作品或飘逸潇洒,或遒劲雄浑,令人啧啧称赞。

“这些都是谁画的、谁写的呢?”我好奇地问道。

“都是清江书画社的社员们的作品。这个书画社的社长张再军同志还兼任前流诗词社的社长呢……”成站长如数家珍。

原来刘佐乡土地肥沃,人杰地灵,文化厚重,自古以来即为商埠要地,是吴楚文化交汇之地,是久负盛名的“诗词之乡”、“楹联之乡”。这片沃土孕育了众多文人贤士,曾是毛主席“半字之师”的梅白同志就出生在这里。2015年金秋,在乡党委的关心和乡文化站的大力支持下,清江河书画社诞生了。经过短短几年时间的发展,到现在已经有11名社员,成为刘佐乡最活跃的一支文艺轻骑兵队伍。张再军、胡木松、詹永富、戴远银等社员的书画作品参加省市县各种展览达十余次之多,张再军的书法作品《黄梅新赋》2018213日被国家级《书法报》第七期刊登,国画作品《一片丹心向阳开》在2019年全县美术作品展中参展并获得二等奖。清江书画社目前已有1人加入黄冈市美协,1人加入了黄冈市书协,4人加入了黄梅县书协。一个小小的刘佐乡,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不由得令人刮目相看。在文化站的支持与引领下,书画社没有孤芳自赏,而是把一幅幅优秀的作品送到校园,把一幅幅喜迎新春的对联送到老百姓家门口,硬是把“文化惠民”活动开展得有模有样、有声有色。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刘佐盛产棉花,在全国都有名气。曾经这里有人这么说:这世界上最浪漫的事,就是和我爱的人一起种棉花。这话听起来让人忍俊不禁,种棉花哪有这么诗意呀。可是刘佐人会很认真地说,在我们前流诗社的诗人眼里就有这么烂漫。棉花、甜瓜、花生、蔬菜皆可入诗,风雅流韵和泥土芳香相互混搭。前流诗社成立已经20多年了,诗社编辑的《前流诗词》已经出版了20多期,每期收录稿件达600篇之多。一本小小的诗集,生动地记录了“鸡鸣闻三省、鸟语翠两乡”的刘佐在各个时期的现实场景和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折射出公共文化服务走向繁荣的光辉历程。假若不到这里采风,我又怎会料到在到处都闻麻将之声的中国乡村,会有一家这样的诗社,会有这样的一本乡村百姓的诗集,而令人讶异、教人怦然心动?!

“这里是吉红黄梅戏剧团的办公室。”成站长的解说把我的思绪拉回到眼前,“也许你们觉得这个剧团没什么了不起,但是当年有知名的高级记者在她的书里专门写到了这个剧团和剧团掌门人陈吉红呢!”

在我的追问下,成站长又把相关故事向我们娓娓道来。“一去二三里,村村都有戏。“陈吉红自小就喜欢听黄梅戏,哪里有戏唱,哪里就有她的身影。看戏久了,她就喉咙痒、身子痒、心也痒痒,于是便跟草台班子的师哥师姐们学起唱戏来。由于她扮相俊俏、唱腔优美、表演生动,迅速成长为剧团的台柱子。后来,她成了剧团的领导,打造了一支远近闻名的戏班子。周边老百姓家里有个红白喜事的,都要请她唱戏。再后来,她和她的剧团声名远播,从本地唱到九江,从湖北唱到福建、广东沿海地区。难怪采风当天在剧团办公室没看到她的身影,原来最近她又带着她的戏班子到南方演戏去了。在党委、政府和文化部门的感召下,吉红黄梅戏剧团和县剧团的演员们一道送戏下乡同台演出,为基层群众送去丰富的精神食粮,实现以文化人的目的和初衷。

刘佐乡本就是一片沃土,在文化春风的吹拂下,在文化春雨的滋润下,虽然人口只有区区两万,但活跃在乡村的文艺骨干却比比皆是,各类人才辈出,各种文艺团队如雨后春笋般傲立于长江之滨,弹丸之地竟然有13支广场舞队、9支女子威风鼓队、3支管弦乐队,其中最让我讶异和惊叹的是段窑村广场舞队。该支队伍成立于20135月,在刘佐乡文化站的大力支持下,从最初的12人发展到30余人,平均年龄在45岁左右,都是来自民间的业余舞蹈爱好者。队员们从零基础开始学起,经过一年又一年的磨炼,水平不断提高,在历届大型演艺活动中均有着出色的表现。“今夜舞起来”获得鄂州市广场舞比赛第二名,“情满天路”获黄梅县第二届广场舞比赛第一名,“兰花赋”获黄冈市第二届广场舞比赛第一名,并先后屡次获得乡镇广场舞比赛一等奖。段窑村舞蹈队不仅丰富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还多次为县、乡、村争得了荣誉,同时还向外界充分展示了刘佐人民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参观完毕后,大家一起坐在三楼的培训室里交流。为采风的各位续完茶以后,成站长端上一摞厚厚的资料。我们好奇地翻阅起来,里面的内容很丰富,基本上都是些开展各种文化活动的图片、方案和各种规章制度等。

一张“第九届全国农民春节联欢晚会刘佐乡分会场”的图片资料让我眼前一亮。2019年元月24日上午,第九届全国农民春节联欢晚会栏目摄制组一行抵达刘佐乡,在长江干堤湖北安徽交汇点进行现场节目录制。刘佐乡各支文艺表演队一齐上阵,在全国人民面前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艺,场面红红火火,气氛热热闹闹,在全国农民春晚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照片上一张张欢欣鼓舞、喜气洋洋的脸,深深地感染了我。摄制组为什么要选择在这里录制节目呢?除了位置特殊处于“湖北最东极”这个因素外,其最重要的原因不言而喻。

“告诉你一个秘密,成站长是全县乡镇文化站中两位女站长之一,而且她还是一位来自湖南的外地人。”曹总编对我们说。

这又让我感到惊讶,因为她讲的是一口标准的黄梅话,一点都看不出她是外地人。在与她继续聊天中得知,当年因为爱上一名黄梅的小伙子,她来到黄梅安了家,安排在乡镇广播站工作,经历了两次机构改革后,最终来到刘佐乡从事文化服务工作。她没有选择抱怨,而是迅速从一名“广播人”转变成一位“文化人”,一心扑在本职工作上,克服重重困难,奋力撑起刘佐公共文化事业的一片天。她就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播种机,在这片沃土上传播快乐、以文化人。正是有了一群成站长这样扎根基层的文化工作者,我县的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已经悄然形成,必将成为鄂东最闪亮最耀眼的一颗明星。

在离开刘佐的那一瞬间,我感到一缕春风正迎面扑来。是啊,黄梅文化事业的又一个春天到了。


作者:刘俊杰   系县作协理事、县摄协会员,爱好文学摄影。

编委会

 

曹锦军

总编

 

魏鲜红

主编

 

唐亚红

执行主编

征稿启事

    黄梅曹锦军围炉,传播民间文化和旅游的文艺自媒体,主要方式是文学和摄影,广泛征集湖北黄梅以及鄂赣皖一带稿件(自然风光、民风民俗,家乡故事等文学、摄影、美术、书法作品),要求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所有投稿,视作授权围炉结集出版,其他媒体采用,须给原创作者相应稿费。

 投稿信箱:297235310@qq.com  

             285590079 @qq.com  

 微信公众号:caojingjun19731216


推荐链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