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柴桑区城子镇:五十年,一位乡村医生默默的守护

 天涯共暖 2021-01-13

在九江柴桑区有位乡村医生,今年71岁依然每天坚持在村卫生所坐诊。他就是城子镇城镇村守护山区群众生命健康50年的“赤脚医生”朱承金。

朱医生一家9口,除妻子不是医生外,儿女和媳妇都是行医的。从1970年起,朱医生凭着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一直成为群众生命健康的保护神。


          

       城子镇位于九江市柴桑区一个最边远的丘陵地区,政府虽然有一所公立医院,可是由于山区条件艰苦,分派过来的医护人员像走马灯似的,干不上两年就调走了,因此,找朱医生看病的群众越来越多。

    改革开放初,当地群众生活十分艰苦,很多人连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看病更是难上加难。那时,城子镇交通落后,进出极为不便,村民到县城看病至少要走一百多里。因此,走村串户,为群众看病已成为朱医生家常便饭。在缺医少药年代,朱医生经常要乘船到几十里外市区自行采购药品,遇到没有急需要的药材,他就到附近山坡上或沟壑中为患者采集中草药,自行配制加工。

          

    朱医生行医一贯是先看病,后收钱。八十年代中期,有天妻子问他还有多少帐没有清。朱医生一盘算,十几年来,除了部分账目,还有一万多元是渺茫的,有的甚至连处方笺都发黄得快要霉烂了。那时候,万元户在农村是人人羡慕的暴发户,可是朱医生这个垫付医药费的“暴发户”,有谁知道呢?

    朱医生说,有的患者看病,儿女根本不知道,病人没钱,作为一位医生怎么不看病呢?遇到这种情况他经常只有在处方笺上记着,待日后患者有钱时再说。然而,十多年过去,很多患者已经做古了,这欠款怎么去讨?直接说就是一笔死账,没有任何幻想。他的儿女们都很清楚。

    那时候,收费很低,一次输液连本带利只有三元多钱,普通药丸,利润更低。每年只能靠一次5毛钱的挂号费维持生计,有的甚至连挂号费都收不到,他还得照样给群众看病。

           

    九十年代初,村卫生所和村部在一起,朱医生还一边行医,一边在家种地,勉勉强强能维持一家生活。后来,村部拆除要求卫生所分开,朱医生只好将家里养的两头生猪卖了,把村里变卖的两间废旧加工厂买来借债建房,也不能让卫生所消失。

    没钱的日子大多数人都有过体验,朱医生也一样。在一层两间简陋的卫生所里,天热时,电风扇从早到晚都不敢停止;雨天,外面大雨,里面是小雨。2006年,一场5.6级地震发生,朱医生再也不敢在简易的预制板结构民房里行医,于是和妻子商量决定对村卫生所进行全面规划,他们将城子镇原倒闭的老粮站收购过来重建。

    经过一年多施工,一栋四层面积约300平米的村卫生所,终于在贫困山区矗立了起来。开张那天,镇、村各级领导前来祝贺,城子镇广场舞协会姐妹汇聚一堂载歌载舞。如今,城镇村卫生所门诊室、观察室、注射室、住院室、资料室、会议室以及中药房、西药房样样俱全,并且被九江市卫生局评为农民满意的卫生所,区政府授予江西省民生工程建设达标村卫生室。2019年朱承金医生也被推荐为柴桑区好人榜候选人。

           

    更难的是冬天深更半夜出诊,从被窝里爬起来,赶到患者家经常是忙到天亮。他说,五十年来,每年没有一天休息,除夕之夜,同样也要坚持在卫生所值班。既然选择了这一行职业,就得认认真真,肩负好一位乡村医生的职责。

    朱医生与共和国同龄,文化水平不高,可是推拿接斗、针灸穴位,中医、西医,样样精通。面对患者,他仅凭多年历练的目光,就能诊断出患者病情。2000年之前,通过继续学习他顺利取得中专文凭学历,因此,人们称他是城子镇医术过硬的乡村医生,一点也不夸张。

    九十年代中期,朱医生把长子送到都昌中医学院学习,希望儿子毕业后,进一步发扬祖国中医传统,协助他把乡村卫生事业发扬光大。可是,儿子看到父亲每天围绕山村打转,执意放弃所学专业,要到外面去另闯天下。对此,父子俩闹得不欢而散。

    一年后,儿子创业失败,回家还是跟着父亲重操旧业。如今,二十余年过去,长子跟着父亲也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去年,儿子、儿媳、女儿都被镇卫生院聘请去了,村卫生所只留下朱医生一人。次子在哥哥影响下,报考了医学院,现夫妇俩都在广州某医院工作。         

           

    2000年后,附近火龙村同样出现类似故事,老医生去世,村卫生所无人问津。后来,在镇卫生院要求下,朱医生开始兼职两村的卫生与防疫工作。正如他所讲,有时忙起来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特别是遇到出诊,出去一趟就是半天。

      2007年城子镇大屋何村,何爱寿母亲喉咙里因一口痰憋得不省人事,家里连草纸都已经买好,朱医生迅速赶去,经过抢救,终于把老人从死亡边缘拽了回来,一直生活十年安然无恙。谭荣发母亲因中风长期不能行动,臀部已大面积出现褥疮,朱医生每天按时上门像对待家人一样,帮老人清洗、上药。

    从前,他专门依靠两条腿步行,六十五岁时学会了摩托车,来回节省了大量时间。朱医生说,只要自己还能动,哪怕再苦再累,为了群众健康都是值得的。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面对捉摸不透的病毒,在没有任何防护的条件下,朱医生带领一家,仅凭一件白大褂,冒着生命危险走村串户,开始对从湖北返乡人员进行逐一排查、测温、登记。

他们同样是人,同样上有老,下有小,为什么敢于逆行而上、挺身而出?正如朱医生所说,他们不是不怕,只是从医的职责,让他们毋庸多想。

为了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大年三十以来,城镇村卫生所一直没有关门,朱医生每天坚守岗位,遇到紧急情况,随叫随到。

柴桑区一位纪检干部回家过年,在村微信平台上留言:“朱医生不顾个人安危,奋战在抗击疫情第一线,其高尚的医德和优良品质,深深打动了我的心。除夕上午11点,在村口我亲眼目睹他拿着行医工具进村上门,当时还未吃年饭。做孩子时,就知道他是大队赤脚医生,我家几代人都念叨着他的好。说句心里话,有这么好的医生,真是家乡人的福。有像他这么好的医生,人们生活才更加安逸、踏实。”

         

     130号,村里同时出现两个从武汉回来的人发烧,当时,朱医生心里特别紧张,后来经过确诊,两人并非疑似类症,只是轻微感冒引起的,大家的心才渐渐平静了下来。

   2020年春节以来,朱医生每天起早摸黑,不仅要完成对各组人员逐一巡视,还要兼顾两个村公共卫生的防疫与宣传,有时累得回家连吃饭都吃不下。

   如果说医生职业是极具风险的,这也是朱医生一家的骄傲。五十年如一日,朱医生扎根乡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间大爱,用真心、真情默默谱写了人生最美华章。

   (通讯员:朱承星/图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