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强不息,解读《乾卦》

 经典与人生 2021-01-14

第一卦  乾  乾为天  乾下乾上

乾:元,亨,利,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xiàn]龙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xiàn]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乾卦》是《易经》开篇第一卦,它是由先天八卦中的乾与乾相组合而来,也称《乾乾卦》。乾,也即为天,又为阳。《乾卦》由六根阳爻组合而成,单从卦象上来看,本卦是纯阳、刚健的本质。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天也就是最大的最原始的,是宇宙万物的起源。而在《乾卦》之中,天,又被赋予了不同的内在深涵。既然我们是要探寻《易经》中的人生智慧,那么对于个体的生命而言呢,“乾”也就意味着根本和本朴,而如果生命不存在,则一切也都归于“无”。对这个理念的认识我们可以参照《老子》:“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思想加以理解。只是相对于生命个体的“天”而言,对应的不是“无”,而是“有”。有了生命,才会有生命中的所有所有,否则,生命的意义又何从谈起呢?

当我们树立起这样一个根本理念之后,再来分析一下《乾卦》的卦辞, “乾:元,亨,利,贞”。这四个字作为本卦的概括,也就是对乾卦中心思想的提炼。元:元始、本初;亨:亨顺、通达;利:吉利、和谐;贞:坚贞、持守。这四个字合在一起来理解的话,我们可以大略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天,是生命的本始。通晓而又彻悟人生,这是有利于坚守生命最为本初的含义。因而,乾,在这里由天的概念而引申为生命,而《乾卦》的基本意义就在于引导我们深入透彻地参悟生命的本意,并按照圣贤的指引去规划自己的人生。

《易传》中对于《乾卦》的概括总结,也就是《彖[tuàn]传》,是这样来表述的:“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同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伟大啊!美好啊!天之初元。万物就是因为有了它才开始,故而统领于天。云气流行,雨水布施,众物周流而各赋形态。我们再将《彖辞》加以深入的领会,它的含义就理解为:生命的伟大来自于它的本初,有了生命也就有了生命的统领。是生命的本初而使得人生有如云行雨施、各赋形态,千变万化、千姿百态。这两句实际上是对生命的敬畏和绚烂人生的慨叹!这样理解呢,《彖辞》也就是对《乾卦》的进一步阐释说明:“乾”象征着生命!象征着我们的人生!

既然我们将“乾”理解和认知为生命与人生,那么作为《易经》统领和开篇的第一卦《乾卦》之中又蕴含了如何的人生智慧呢?《乾卦》中六根阳爻,每一根都代表不同时期的人生规划和目标定位,正如《彖辞》中所言:“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天道变化,各自正定其本性与命理。而天道在此我们则完全可以理解为生命,因为生命也是无时不刻的在运行流转,随时也在发生着变化。就世间芸芸众生而言,“天地间,人为贵。”老子也认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因为有了人类,才有了人类对天地万物的探寻和认知。因而,“各正性命”针对人而言也就是各自应正自我的本性天命。

这样一来,我们再分析一下《乾卦》六爻。我们可以把这六爻看作是生命和人生的六个阶段,每一爻都代表着人生不同的阶段,而这些阶段的划分我们则以9来计算,可以把9看成是9年或9岁,中国古代九为最大数字,也即“满”的意思,这里我们也可以大致把9看成10,也就是10年。那么,《乾卦》六爻基本上是十年一个阶段,总和起来也就是六十年了,也就是规划人生可以到六十岁。

我们由初爻开始逐次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

初九:潜龙,勿用。

九岁(十岁),人生的初始阶段,爻辞“潜龙,勿用。”,“潜龙”,潜在水里的龙,龙的初始阶段;“勿用”,不是不用,而是没有什么用。龙潜于水是发挥不了什么作用的,龙潜在水底,我们看不见它,而它也只能是在水中休养生息,蓄势而待发。《乾卦》中引入了“龙”这个概念,我们作何解释呢?“龙”其实在这里就是代指“人”,《易经》将人比作是龙,每一个个体的人其实也就是一条龙。初九爻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人,哪怕他(她)就是一条龙,在其九岁、十岁之前,也只是潜龙一条。

龙可以行于天也可以潜于水,龙行于天才能大展身手,而潜于水中则无所作为。也就是说,人在十岁左右时是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的,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也是不应该以优劣来进行划分的。所以如果我们的孩子正处在这个年龄段的话,我们不要觉得学习成绩不好,孩子将来就没有出息了,现在断言尚早。又何况,对于孩子的人生来说,这也仅仅就是迈出了第一步而已啊!当然,从古至今我们也没有见到过十岁的儿童能做出过惊天动地的伟业(一时之举不在其列)。故而,《乾卦》称之为:潜龙,勿用。

那么,处于这个“潜龙”阶段又将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呢?好像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位圣贤伟人在十岁之前就规划好了自己的人生,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即使是那位立志“读书做圣贤”的王阳明,立此志时也是十三岁了。而孔子则“十有五而志于学。”如果想要在十岁之时就有所成就,那样其实是违背人的生长和发育的规律,身体也好,心性也好,都是处于童蒙阶段。而这时一定要揠苗助长的话,也会因为没有足够的积累而只是昙花一现罢了。所以,此时就应该如潜龙一般,深潜于水中,休养生息,蓄势待时。

九二:见[xiàn]龙在田,利见大人。

“见龙”,显形的龙,可见的龙;“田”乃地也,“在田”也就是在地上。“见龙在田”,龙出现于地表之上,龙开始显现其形,成为可见的龙。“利见大人”,利,有利于;见,看到、见到,或者读作现[xiàn],显现,出现;大人,作何理解呢?是二九一十八,十八岁(20岁),长大成人了?不是的,九二爻这里的大人,实际就是“君子”。那什么样的人才是君子呢?君子不仅修养仁德,同时也要精进学业,故而,君子就是“德”“业”并举的人。不仅要修养自身的德行,而且在学业上也是不断精进,这就是九二爻所说的“大人”。故而,《易传.文言传》这样表述:“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而以我们今天的眼光又该如何看待这个“大人”呢?举个例子:18岁,高考,为什么有人能考700多分,有人只能考100来分?有的人能上清华、北大,有的人只能游手好闲了。当然,这仅仅是一个比方而已,并不是说上不了名牌大学这一生就无所作为了。事实上,我们这个社会真正能够有所成就的人,绝非都是出自那些高等学府。但在《乾卦》的规划之中,“九二”这个阶段其实还是有明显的分化。这个分化与前面初爻中所说的“潜龙,勿用。”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呢?当然有,虽然说“勿用”,但也绝不是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只有等待,最关键的还是在于他(她)是不是想成为一条真正的龙,或者说他(他)是不是具备了龙的潜质,是不是在为自己成为真龙而修炼和积累。否则,当人生步入二十岁这个阶段的时候,又如何能够成为一条“见龙”呢?

就如我们上一讲说到的王阳明,十三岁时,他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老师回答他说:“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没有想到,王阳明语出惊人,他说:“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还有更难得的,那就是孔子。孔子三岁丧父,他和自己的母亲被逐出家门,母子相依为命。夫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之下,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但是,以他的家境他是没有机会进入官学或是私学去学习的。我们都知道,孔子“学无常师”,他没有固定的老师,完全是依靠自学。然而,就在他十七岁时,与他相依为命的母亲去世。十九岁,孔子与亓官氏成婚,二十岁时,孔子的独子孔鲤出生,鲁国国君昭公派人送来一条鲤鱼作为贺礼,表明此时的孔子已经得到了国君的认可。二十岁的孔子也已经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了,并且在鲁国声名鹊起。此时的孔子,可以说就有如“见龙在田”。

但是,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见龙”无非是显现了形体而已,龙在地上又能怎样呢?仅仅是让人们看到了他的形象而已,要是说能够有所作为、有所成就的话,那还是远远不够的。还有,这个阶段人生如果没有起色,或者说没有显形而成为“见龙”,那是不是人生就没有机会了呢?当然不是,这也仅仅才是人生的第二个阶段,还有更长的路要走,还有更多的“德”需要修炼,还有更大的“业”需要努力精进。读《易经》也需要我们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不要简单而机械的去审视和割裂我们的人生,它永远是一个完整的,渐进的过程。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君子”,在上一节九二爻的解读中我们也有了初步的了解。《易传.文言传》表述:“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君子进德修业。”这与后世逐渐演化的君子概念是有差别的,今天我们所谓的君子也只是从德行修养上去认同的。而事实上,真正的君子不仅是要有德行修养,而且要精进学业和事业。我们也可以试想一下,一个人德行修养再高,而没有相应的知识与技能的积淀,又如何于他人、于社会有所贡献呢?所谓的成就又何从谈起呢?《论语.宪问》记述:“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因而,只知道修养自己的人,恐怕也只能如初九爻所说的“潜龙”了,因为他(她)“勿用”啊!

“终日乾乾,夕惕若厉。”终日,整日,每天;乾,就是天,乾乾,天道运行,雄强刚健,如日而中天,引申为努力奋斗毫不松懈(进德修业);夕,夜晚,晚上;惕,警惕,引申为反省;若,有如;厉,严厉、深刻。完整的来理解这一句就是:每天都有如天道运行一般蒸蒸日上,努力学习、工作和奋斗;而每天晚上还要注意深刻地反省自己。“三十而立”,如何才能真正的立足于世、立足于社会?恐怕这一点九二爻中的“见龙”是做不到的。而到了九三爻中,“终日乾乾,夕惕若厉。”则非常深刻的告诫我们每一个人:人生在三十岁这个阶段应当如何去规划自我、修养自我和完善自我。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是不一样的,今天的我相比于昨天的我是一个全新的自我,而这个“新”则完全来自于“终日乾乾,夕惕若厉。”这里,我们一定要有所警醒,千万要树立“终日乾乾”与“夕惕若厉”同等重要的理念。曾子有言:“吾日三省吾身。”每一天都会多次的反省自己。鲁迅先生说过:“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解剖别人已属不易,解剖自己更是难上加难!”因而,做到“夕惕若厉”其实比做到“终日乾乾”的难度要大得多啊!认识自己、反省自己能够使我们得到更多的做人做事的经验和收获,如此,我们才能保证自己不犯错误,不走或少走弯路。也就是九三爻中所谓的“无咎”。

《易传.文言传》记述:“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也就是说,三十岁这个年龄段,既不据天时(九五),又不据地利(九二),所需要做的也只有乾乾终日,勤奋努力,并且随时反省自我,如此这样也仅仅就是能够保证自己不犯大的错误而已。《论语.述而》篇记载:“子曰:'加(同假,借的意思。《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就是“假我数年”而不是“加我数年”。因而,“加”有误传的嫌疑。)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夫子说:“假如让我倒回去数年,五十岁之前学习《易经》,(有把“加”解释成为增加的,那样就变成等到了五十岁再去学习《易经》,这个理解是错误的,“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夫子是绝不会等待的。)那我就不会犯大的错误了。”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就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也会犯错,而且是很大的错误(这是孔子自以为的大错误,至于具体是什么错误,我们可以从孔子的人生轨迹中探知一斑。)但是,夫子“晚而喜易。”晚年通过学习和领悟《周易》,发现自己如果年轻时就能够好好学习《周易》的话,也不至于会犯那些错误了。可见,“终日乾乾,夕惕若厉。”绝不是仅限于三十岁这个阶段,也绝不是一句空话,它一定也是需要贯穿我们的人生,时时警醒着我们。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四十岁了,《乾卦》又会如何的警示我们呢?我们都知道孔子的那一段人生总结,其中说到四十岁,也就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四十而不惑”。四十岁的我们真的“不惑”了吗?真的就把人生活明白了吗?不再有所疑惑了吗?更是有人把年逾四十当成是资本,而这个资本究竟又算得了什么呢?当我们读懂了《论语》中孔子的思想理念之后,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四十不惑”的“不惑”就是不为外界所诱惑,也就是要坚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而不为外来的事物所扰乱自己人生奋斗的方向和终极目标。孔子说:“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到了四十岁的时候还被人所厌恶,这一生也就到此为止了。“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什么知识见闻的话,也就不值得敬畏了。可见,四十岁的确也是人生中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阶段。

“或跃在渊”,或,解释为要么。跃,腾跃,向上跳跃。在渊,在水里。或跃在渊,我们就可以理解为:要么向上腾跃而起,要么回到水中。事实上,九二爻所说的“现龙在田”龙显现其形,对于人生而言是一个分化,而这个分化也是的的确确存在的,否则怎么会出现“见龙”呢?但通过学习和理解,九二时期的分化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分化,因为那仅仅是人生的第二个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到了九四阶段,这才是人生真正的分水岭。而其前提就是是否能够如九三爻所说的“终日乾乾,夕惕若厉。”

如果我们有了三十岁这个阶段“终日乾乾,夕惕若厉。”的积累,再加上对世事的“不惑”,那么我们就会继续按照《乾卦》的人生规划向上去走,也就是九五爻所说的“飞龙在天”,也就是九四爻所警示我们的“或跃”。但如果我们认为自己已经“不惑”了,活明白了,不再为理想和目标去努力和奋斗了,其结果也就是“在渊”。注意,“在渊”就是在水里,龙又重新回到了水里,而再一次成为“潜龙”,“潜龙,勿用。”这个年龄段如果放弃了理想和人生目标,其实比初九更为可怕,那就是又回到了人生的初始阶段,进而一生“勿用”。事实这个年龄段是很容易沉沦和平庸的。所谓的“不惑”,成了我们不再“终日乾乾”的理由。窃以为这里才是人生的半数时光啊,怎么就可以沉沦“在渊”了呢?因此,四十岁才是我们人生真正的分水岭,此时的我们会面临两个选择,要么腾跃而起一飞冲天,继续谱写灿烂辉煌的人生,要么回到人生的初始状态,一生无所作为。

那么,错过了四十岁是不是就意味着这一辈子就没有意义了呢?这个想法也是不可取的。“易”,原本就是变化的意思,我们在这里是以十年为一个阶段来区划人生的,假设我们将四十岁看成是我们人生的初始阶段呢?那样以四十岁为自己人生新的起点,再由九二、九三、九四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呢?同样也还是会有所成就和斩获的,只不过会来的晚一些罢了。学习《易经》切记按部就班,思维固化,要记得“易”就是变化,人生同样如此,绝不是一成不变的。

最后,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九四爻整段的意义,“或跃在渊,无咎。”要么腾跃而起,要么回到水中,但不论是一飞冲天还是潜龙勿用,此时的我们都不会再去犯什么大的错误了,因而,这里说“无咎”。为什么会“无咎”呢?那是因为我们已经“不惑”了。《易传.文言传》:“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四十年的人生阅历,基本上也可以让我们在是非面前有了自己的判断,也不再盲从盲信了,因而我们认为做到“无咎”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了。但,此处与九三爻都有“无咎”,而事实上,人生三十、四十岁,才是最容易犯错的时候,因为年富力强、体力和精力都处于旺盛期,再加上也有了一定的阅历和人脉以及知识技能的积累,其实是很容易沾沾自喜、自以为是,因而,九三爻和九四爻中的“无咎”实际是在告诫我们不要犯错误。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xiàn]大人。

经历了四十岁那十年的磨砺,我们的人生才进入到了辉煌的时刻,也正如九五爻的爻辞所说:“飞龙在天”了。龙行于天,这才是真正的龙,而所谓的“潜龙”、“见龙”其实都是假象,而只有“飞龙”才是真正的具备了龙的一切外在和内在的品质。龙在天上,可以说呼风唤雨,云行雨施,无所不尽其极。这也是成语“九五至尊”的由来。而事实上呢?往往我们很多人到了五十岁这个阶段就已经显现出垂暮之色,似乎人生也已经开始走下坡路或者就开始等着养老了。对照《乾卦》九五爻,我们多少会有些惭愧。五十岁,并不意味着将要结束,而它真正的意义其实是新的起点和新的高度。然而,又有多少人真正的领略了人生的灿烂与辉煌呢?

这里再次出现了四个字,那就是“利见大人”,它和九二爻中的“利见大人”是同一个含义还是另有他指呢?九二爻中的“大人”我们把他解释为进德修业的“君子”,而九五爻中这个“大人”我们还把他理解为“君子”的话,那么这两个“君子”就没有差异了吗?肯定是有的,这里的“大人”无论是德行修养还是学业事业都是九二爻中的君子无法相比的,是完完全全远远高于君子的。那么,君子之上又是什么人呢?那就是“圣贤”。

既然这里说“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是不是所有能够如龙行于天的人都能够成为“大人”,也就是圣贤呢?答案一定也是否定的。“飞龙在天”,对于个体的人而言,的确是人生辉煌的顶点,每一个人都是如此。学习《庄子》使我们认识到,我们的人生从自然属性上来说是没有本质的差别的,但我们的人生又的确存在着千差万别。人生的不同不外乎“境界、格局、格调”而已了,但也就是这些个体的差异导致了我们各自的成就有所不同,有高有低,有大有小。而如果我们只是静静地等待着五十岁的到来,那么我们收获的恐怕也只有如九四爻所说的“在渊”之潜龙了。

五十岁的孔子,开始步入仕途,短短的五年时间,他由一个小小的中都宰一步一步走上了仕途的巅峰,任鲁国大司寇并摄相事,这是不是就意味着夫子“飞龙在天”了呢?应该是的,但此时的孔子我们是否可以尊之为“大人”(圣贤)了呢?那一场如火如荼的“隳三都”过后,孔子被打回原形。这之后,才有了“知不可而为之”的周游列国。表面上看,孔子是在到处游说,试图在诸侯之间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事实上,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如果没有夫子这十四年的周游列国,那么,会不会有后世儒家思想与学说统治中国两千余年呢?夫子“五十而知天命”,此时的他才真正的开悟了自己的“天命”,自己的天赋使命就是要继承和传播文化。失去了政治抱负,却让夫子领悟了的自己人生境界与追求,从而获得了更大更高的成就,他塑造了一个民族,塑造了华夏民族的文化内涵和外在气质。这才是夫子一生最为辉煌的成就,这才是真正的“大人”。

“知天命”,被我们很多很多人认定为“命该如此”,甘心于“一生勿用”,这是在为我们懒惰的人性寻找冠冕堂皇的借口。但是,话又说回来了,既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大人”(圣贤),那么又何必去苦苦追求,倒不如及时行乐享受人生来的实在。我们知道了夫子的天命,是否又领悟过自己的天命呢?即使我们不能像夫子一样成为圣贤,我们都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普通人了,但我们希望自己平庸吗?没有人自甘平庸,而我们的人生又该如何绽放呢?《易传.文言传》:“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覩(同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绚烂缤纷的世界,每一个个体的人,都有绽放的人生,都有辉煌的自我,“各从其类”各安天命,各自成就各自的人生境界,又何必一定要成为“大人”(圣贤)呢?我们只要将自己的人生做到极致,那我们也绝没有辜负自我的天命,我们也曾“飞龙在天”!

上九:亢龙有悔。

亢,亢奋、兴奋。悔,后悔、悔悟。字面来看呢,亢龙有悔就是龙兴奋过渡了,要知道该悔悟了。我们可以引申的来理解,就是过渡亢奋要懂得适可而止。为什么要“有悔”呢?数十年的“终日乾乾”才换来“飞龙在天”,辉煌到来的如此不易,却又为何离去的又如此之快呢?就不能再续写辉煌,继续绽放了吗?《易传.象辞》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盈满是不可以长久持有的。这也正符合了天地自然之大道,亦如老子所断言的:“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任何人,任何事物,当他发展壮大到了不能再壮大的程度,对于个人而言也就是总有自己的辉煌顶点,那么,与之而来的势必也就要走向衰败的一面。《易传.文言传》曰:“亢龙有悔,穷之灾也。”“亢龙有悔,与时偕极。”事物已经到了“穷”和“极”的程度,再接下来的发展又将何如呢?那势必也是显而易见的了。

清末名臣曾国藩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正当他的仕途和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他却选择了归隐田园,一时之间搞得清庭朝野莫名其妙。可事态的发展最终证明了,曾国藩亢龙有悔适时而退的做法是正确的,而他那个曾经权倾一时的弟子李鸿章呢?他的结局则没有曾国藩那样全身而退,背负了满满的骂名,甚至是国人耻辱的象征。“功遂身退,天之道。”(《老子.第九章》)功成身退才是遵从天道。谈何容易啊!上九爻“亢龙有悔”之意不正如此吗?飞龙在天,云行雨施,何等之气派,无尚之成就,孰能轻易舍之呢?适可而止,顺势而为,也就是要懂得功成身退的大道啊。天道的不测之处就在于它的变化,而绝不是静止的,所以无论何时都应想到“与时偕行”,方能保其长久。

孔子“六十而(耳)顺。”(在解读《论语》的时候我们也解释过了应该将“耳”字去掉,疑似误传。)五十岁的孔子终于领悟的自己的天命(确切一点说是五十五岁之后。),带领弟子们不辞千辛万苦颠沛流离处处碰壁,有如丧家狗一般灰头土脸,但夫子心中只有一个梦想,而这个梦想也只有一个人知道,那就是颜渊。颜渊死,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那么,夫子的梦想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再看夫子的这一段表述也就了然了。"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六十岁的孔子实际上也并没有如人们所说的那样“知不可而为之”,他的做法实际上也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六十而顺”。也就是顺应“天命”,不再激烈,不再执着,顺势而为。“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我们可以看一看《乾卦》的基本卦相,它是由八卦中的乾卦与乾卦相组合而成,是谓重阳,即六根阳爻组成,也就是纯阳,到了最上方的上九爻之后呢,也就意味着开始转向与阳相对的另一面了,就是阴。事实上,九五爻的位置才是阳爻的最高位(五是阳位,奇数为阳),而上九爻则居位不当(六为阴位,偶数为阴)已经穷极(《易经》各卦只有六根爻线),没有再继续上升的空间了,因而,转向极阴也是必然的趋势了。更何况,位居上九,而下方的九五正如日中天飞龙在天,上九如不让位,还想着延续自己之前九五飞龙之势的话,则九五必与上九一战,上下相争,其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结果我们可以在《坤卦》上六爻中得到答案。)这是从卦相上来看的。实际上,孔子也有类似的警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六十岁了还患得患失的话,恐怕自我也难于安定了,更不要谈什么“亢龙有悔”了。

我们是不是也觉得很无奈很惋惜啊?我们的天命怎能如此呢?怎么才到了六十岁就要“亢龙有悔”了呢?亢龙有悔并不是说要偃旗息鼓不再努力奋斗了,而是要在舍与得之间做理性的取舍,要彻悟人生就如同天道规律一般,是不可以违背的。如若不然呢?古往今来,宦海沉浮,这样的例子也是举不胜举啊。我们始终要领悟一个道理,那就是:事业不是我一个人的!而学识学业则是他人无法替代的!这也就印证了九五爻中我们为何要将“飞龙在天”与“利见大人”分开来解读的道理。《易传.文言传》:“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为圣人乎?”真正的圣人一定是能够做到进退自如而又不失正位,否则的话又何以为圣呢?

问题又来了,《乾卦》仅仅指导我们规划人生到六十岁,那以后的岁月又当如何行进啊?且看夫子给我们的启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细细品味,难道这不就是在“亢龙有悔”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吗?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见[xiàn],出现、显现。用,使用、采用、运用。九,这里有多种解释,比较可信的是数字九来代表阳爻;而我们通过完整的学习了《乾卦》之后,发现将“用九”放在整卦最后来做总结,其意义何在呢?依据《乾卦》对人生的指导和规划来看,九,在这里完全可以理解为“乾”,而不是单指阳爻。这样的话,“用九”我们则可以理解为:运用《乾卦》。运用《乾卦》什么呢?这就要看我们从《乾卦》中学习和领悟到什么了。“群龙无首”,这里可不要理解为乌合之众或一盘散沙,而是群龙并进万千齐发。“吉”,吉利、吉祥。我们再将这一段完整的理解一下,就会有一个豁然开朗的领悟: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运用《乾卦》来指导和规划我们的人生,那么每一个人都会成为真正的龙,那就会呈现出群龙无首气象万千的景象,其结果一定是天下大吉。是啊,这也正是圣贤在教导我们天下大同的真正内涵。群龙无首,才是真正的大同!

《乾卦》的彖辞我们还记得吧?“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所谓“大明终始”就是彻悟人生的始终;“六位时成”,在六个时间次第上顺时而成;“时乘六龙以御天”,适时驾乘这六条龙以而驾驭“天”。“天”在这里做何理解呢?是天道法则吗?不是,因为我们从老子那里得知,天道是只能顺应而不可驾驭的。我们从孔子那里知道了“天命”这个概念,那么对于每一个个体的人而言,乾卦中的“天”实际就是生命,生命就是人生。“御天”我们则完全可以理解为:驾驭自己的人生。人生不过如此,不过就如《乾卦》所表述的如此而已嘛?如此人生当如何驾驭呢?“我命由我不由天”,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宰,每一个自我的人生也都是由自我所掌控的。我将如何度过我的人生,那全看我们如何驾驭和掌控了。因而,彖辞中继续表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太)和,乃利贞。”天道变化亦如生命(人生)无常千变万化,各自应正和把握自己的人生,持守天地人道之和合,就能够坚守人生。人人如此呢,这个世界也就:“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世界大同,天下大吉。

有时候真的不理解,为什么很多人要拿《易经》来算命?虽然从古至今都有人拿它来占卜算卦。而算得对算得准对于我们来说又有多大意义呢?更何况我们的生命运行是算出来的还是自己运行的呢?生命归根到底还是由自我来掌控和驾驭的,活成什么样还不都是自己的选择吗?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内求而小人外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人生、天地,原本如此,还用得着去占卜推算吗?因而,《易经》与其说它是我们文化的根基,不如说它是一部生命的宝藏。孔子为何读《易》韦编三绝?孔子最初恐怕也是将《易》看成是一部占卜的著作(孔子早期也用《易经》来进行占卜,并自称准确率“百占而七十中”。),而晚年的他才真正领悟了其中的内涵真谛(不再拿《易经》做占卜算卦之用,“不占而已矣”。)故而夫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遂著《易传》进一步的解读《周易》,而《易传》又被后世称为“十翼”。如果我们总是把《易经》看得玄之又玄,从而避之不及,或是将它传得神乎其神,那就丧失了对《易经》真正内涵的领悟。当然了,我们也可以揣摩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以《易经》来指导规划我们的人生和拿它来预测我们的未来,哪一个选择更具现实意义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到此,我们以《乾卦》象辞来结束对《乾卦》的学习。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孔子对《乾卦》所做的最为精辟的总结。如果我们还感觉有所不解的话,又该如何表达才能使它更加贴切呢?我以为如此表述会让我们有更加明确的理解,那就是:“终日乾乾,自强不息!”。只有“终日乾乾”方得以“自强不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