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漳人话漳州

 强哥的书屋 2021-01-14

Vino 杜亦语 郭钰婷

在闽南语中,“话仙”意为“聊天”,且场景往往发生在茶桌上,几个熟人闲散地坐一个下午,就这一泡茶,能把天南地北都聊遍。这是我们认为闽南生活里最迷人的时刻,那些看似漫不经心的谈话,往往藏着许多隐秘而生动的本土故事。所以我们在这一次采访中,与每一个遇到的漳州人“话仙”,以此拼凑出带着本土味道的漳州。

话仙对象

小零

野路甜点铺漳州店店长兼合伙人,小满民宿主人

曾陈冰

阿口艺文空间联合创始人

宇哥

“汤鼎兴糕饼铺”后人

邹惠钟

摄影师

周帅风

“漳州疯吃团”创始人

小凡

“民谣漳州”主持人

志鹏

南爪咖啡老板

卤面

宇哥:漳州家家户户都会做卤面,传统的做法是加地瓜粉、金针花、鸡蛋、瘦肉、虾米、干贝下去熬卤汁,吃的话,用的一般是碱面。

周帅风:漳州卤面属于便宜又好吃的传统卤面,比起莆田卤面会更浓郁,加的料选择也更多,我们常说卤面是“海纳百川”的,一家卤面店可能有30多种料可以加,很多料和卤面加在一起都很好吃。漳州卤面是贯穿在漳州人生活里面的,不管红白喜事、乔迁开业等等都要吃。

曾陈冰:我去吃卤面通常都会加很多粉肉。当然漳州人吃卤面没有标配,像洋老洲卤面的炸肉就很好吃,我们就会特地去那家点炸肉。还有海华豆花,虽然是豆花店,但其实吃卤面的人比较多,它家用的是“新卤”,卤汁比较清新,味道没有那么厚重。

豆花粉丝

志鹏:就……觉得它好吃,是早餐该有的东西,大家在家是不会做的,豆花很考验技术,感觉漳州小吃里,除了卤面大家会在家里做,其它几乎没什么能在家做的,除非真的很厉害。

周帅风:这样的粉丝只有漳州能吃到,豆花加了粉丝才是有灵魂的。

曾陈冰:在漳州,如果你只吃过一家豆花粉丝,那是远远不够的,像丽琴豆花的粉肉很好吃,水仙花园的那家豆花很甜,每一家豆花粉丝都有自己的特色风格,一定要全刷。

蚵仔煎

小零:小时候我妈带我出去玩会买来吃,但是我小时候只敢吃面饼,觉得海蛎很腥,长大后才发现海蛎才是最精华的,就是喜欢的人会很喜欢,不喜欢的人就很不喜欢吧。

周帅风:传统的漳州蚵仔煎是很酥脆的,咬起来会“咔哧咔哧”,经常有人形容漳州海蛎煎是有一层金色的盔甲,我们吃的时候还会配碗海蛎汤。

曾陈冰:我觉得蚵仔煎的精髓,其实是旁边配的那个萝卜酸。我曾经和朋友开玩笑说,等有钱了我们要去点10盘蚵仔煎,然后只吃10份萝卜酸(笑)。

孔庙

小零:古城这边晚上熙熙攘攘的,孔庙就独自在这里安安静静的,而且不管外面有多吵杂,大家进到寺庙就会自觉安静下来,因为漳州人都很重视传统。这给我一种很安心的感觉。

宇哥:其实漳州的孔庙很有意思,绝大多数孔庙都有泮池和明伦堂,但漳州孔庙的泮池被埋在地下很多年,上面盖房子住人,直到这几年旧城改造才被重新挖出来。而明伦堂则是被改造成西桥小学,学生们就在文庙里读书上课。

周帅风:以前高考、中考会有一个习惯,去孔庙拜孔子,吃一个红鸡蛋。我个人很喜欢孔庙的建筑,比如屋檐、柱子等等很多细节都保存得很好,像我这种喜欢老旧物件的人,就会觉得看这些很有意思。

邹惠钟:中考高考期间,家长都会带着孩子去拜。漳州人拜孔子,带粽子、包子、芹菜和大葱。谐音是“包粽(中)”“勤(芹)奋”和“聪(葱)明”,供完再带回家给孩子吃。有的人还要带上准考证,哈哈。

女排雕塑

周帅风:女排雕像后面有一面石雕墙,是女排夺冠的时候建的,已经很久了,现在还保留着。漳州就是女排的娘家,漳州人是有“女排情结”的,以前奥运会夺冠的时候大家都会去那边拍照。

宇哥:雕像是在女排三連冠的时候建起来的,没想到后来女排连着拿了五连冠,可是大家都叫习惯了,还是叫它“女排三连冠”。

小零:漳州有个说法“台风是刮不进漳州的”,因为有女排雕像,漳州人都叫它“定风珠”。前几天刚好和一位来打扫的阿姨聊到最近天气不好,她非常笃定地说:“不会的,有‘定风珠台风都刮不进来。”

志鹏:它算是让全国人认识漳州的建筑吧,我小时候上学都从那里经过,路上看到来漳州训练的女排队员都不会惊讶。

中山桥

志鹏:小时候我住在香港路,那座桥我从小走到大,它现在重新修过,修之前和修之后变化太大了,虽然变得很好看,但我觉得以前那样更有漳州的味道,现在太“大城市”的感觉了。

周帅风:漳州的老桥,以前住在古城附近的我们父母辈的人,上下班都会经过那里,对于70后、80后来说记忆会比较深,90后估计就不会有什么印象。

曾陈冰:我家离中山桥很近,以前跟家里人一起去南山寺,都要从这条桥走。小时候我很喜欢水,就天天缠着爷爷带我去桥上,看很多人在那里钓鱼;高中时我爱上摄影,买了相机,就经常去拍中山桥;秋天的时候,我可以坐在桥上待一整个下午,除了蚊子,其它都很完美。这座桥就是我人生的一个标签,非常重要。

晓风书屋

志鹏:应该说,漳州的80后、90后没有人不知道晓风书屋。我小时候其实蛮少逛书店的,但它正好开在我们学校门口,所以有印象。现在它算是漳州比较多元化的书店,对漳州人来讲是一个老品牌。

曾陈冰:漳州大部分书店都是教辅类书籍比较多,我觉得晓风书屋有一种不同的气质,它算是我从小逛到大的一家书店,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我会在那里买不同的书。虽然现在电商很方便了,但是逛书店买书的乐趣,是无法被取代的。

小凡:算是漳州的文化地标吧。70年代的读书人把这里当做同好者聚会的地方,一群人在书屋里相识,听说他们当年骑着自行车,从晓风书屋出发,一起去山上踏青读诗,真是美好的时代。如今晓风书屋几经蜕变也有了新模样,它在当代年轻人的心里或许与70年代不同,少了情怀,希望成为文艺且轻松阅读的好空间吧。如今独立书店的经营不易,愿它越来越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