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产生于变化之中

 杏坛归客 2021-01-15

美产生于变化之中

杨逸明

诗是艺术品,艺术品追求美,美产生于变化之中。

要把诗写得美,有多种方法,学会掌握变化,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汉字有平仄,不断变化交替产生了诗词的音韵之美。遣词要避免重字,对仗要避免合掌,造句要避免句式雷同,否则会使人感到单调重复,诗词就不美。

诗的语言要凝练准确,有感染力,可以学习摄影中“反差”的运用。拍摄海空远景,需要带一些树石近景,有了参照物,近深远淡,就会产生纵深感,否则白茫茫一片远近不分。“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窗和门是近景,像摄影作品中的包角,包含“千秋”和“万里”,映衬时空之远。“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天地”何其大,“沙鸥”何其小。凡大小、快慢、粗细、高低、刚柔、冷暖、曲直、远近、长短、动静、模糊和清晰、斑斓和素淡……巧妙运用,不断变化,“反差”得当,就会取得摄影作品的艺术效果。诗词创作也是如此。

诗词创作普遍存在一个问题:能写大,不能写小;能写粗,不能写细;能写笼统抽象,不能写具体形象。总体说来,还是逻辑思维多,形象思维少。诗词要抓细节描写,都抓大,易堕空腔。袁枚说:“诗虽奇伟,而不能揉磨入细,未免粗才。诗虽幽俊,而不能展拓开张,终窘边幅。”写诗一定要注意修炼“揉磨入细”和“展拓开张”的功夫。孙悟空的金箍棒和铁扇公主的芭蕉扇都是能变大能变小才是宝贝,如果只能变大或只能变小就没有用了。

写诗就要求诗人必须反复斟酌,寻找最妥贴的词语。这个词既要准确,又要美妙,最好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熟悉的现成词语,调出些新奇陌生的味道;陌生的典故,整出些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就是变化的招数,这种招数多掌握一些,得心应手,千变万化,多多益善。当代有些诗人名气已经不小,常在吃老本,打套路拳,像蹩脚的杂技演员,没有新的变化招数,抛来甩去就是三个瓶子。

创作旧体诗词,当然要继承传统。但是如果没有创新,一味追求酷似唐诗宋词,就缺少了变化,就不会有诗词创作的当下发展。

我们读古人的诗,总觉得作者是活的。我们读很多今人的诗,反而觉得作者是死的。古人能原创首创新创独创,今人却往往拾人牙慧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辛弃疾说:“恨不跃身千载上,趁古人未说吾先说。”为什么?因为古人说过了,我就不能也不必再重复说了。

变化的手段很多,如果只有一种模式,那就成了批量生产的商品,绝对不是诗。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变数越多,越精彩,吸引的人会越多。会三十六变是猪八戒,会七十二变是孙悟空。老孙还有很多妖魔鬼怪打不过,可见艺术没有止境。既要会变,又要变出美来。这确实需要向古代的诗词大家一招一式地学习,然后又要善于变化,加进新的元素,创造出富有当代气息和特点的好诗词来。

(原载2019年《中华诗词》第9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