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人的「巴」到底是什么意思?

 东山高山图书馆 2021-01-16

巴人族群活动与分布的地域空间,是巴人族群体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存在形式,其地域空间的拓展与盈缩也是族群发展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历史时期巴人族群主要分布地域在渝、川、陕、鄂、湘、黔等省市及其毗邻地带,但也有部分巴人足迹远及甘肃、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安徽、江苏、江西、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因此历史上巴人是一个活动地域广阔的古代族群。 

说到巴人就涉及“巴”字含义及其由来。“巴”字出现较早,有明确记载且无争议的“巴”字最早出现于《左传》,其后《山海经》《竹书纪年》《逸周书》等多有记载,但均未释其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始对“巴”义进行释读,三国谯周《三巴记》、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也对“巴”义进行了解释,然诸说各异,延至今日,“巴”义释读仍是众说纷纭。

“巴”字含义目前主要有山名说、水形状说、地形说、植物名说、动物名说(蛇、虎、鱼)、石(石穴)说、生活行为说(爬山)等诸说。

1

  山名说  

山名说认为“巴”源自山名,但为何山又存在分歧。一说巴源自“巴遂山”,依据是《山海经·海内经》载巴国和巴遂山:“西南有巴国……后照是为巴人”,“有巴遂山,渑水出焉。”一说巴源自巴山山脉,巴人得名因居巴山山脉及其附近之故。

纵观史籍我们知道,以“巴”为名的山有很多,何独“巴遂山”“巴山”为“巴”义始源地?反过来我们也可说先有“巴”,后有“巴遂山”“巴山”。因此以山名释巴有待商榷。

2

水名及水流形状说

水名及水流形状说认为今嘉陵江、江水水流形状如巴字而得名,是“巴”义较早的说法,以三国谯周、唐李吉甫、清高士奇、近人卫聚贤等为代表。

此说始见谯周《三巴记》:“阆、白二水合流,自汉中至始宁城下入武陵,曲折三回,有如巴字,亦曰巴江。经峻峡中谓之巴峡,即此水也。”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说:“阆、白二水东南流,曲折如‘巴’字,故谓之巴,然则巴国因水为名。”清高士奇《地名考略》说:“巴都累迁,江州其最初之都,江水迳其城南,三折如‘巴’字,因以名。”今人卫聚贤与高士奇持相同观点。

分析河流形状说发现,谯周、李吉甫虽都说阆、白二水曲折如“巴”字,但涉及河段不同,李吉甫所说阆水是嘉陵江上游流经阆中河段,白水为发源于甘肃临潭县西之白龙江,东南流至四川广元市昭化镇入嘉陵江;谯周所说阆、白二水与始宁城有关,始宁城在今四川省巴中与通江县间,南朝梁置,其地与嘉陵江无涉,因此阆、白二水指渠江上游支流南江及其支流,非嘉陵江上游。而高士奇所说三折如巴者为江州(今重庆市)长江水,又非谯周、李吉甫阆、白二水。纵观巴地河水曲折三回者比比皆是,奈何仅阆、白二水及江水独得巴名?因此“巴”因河流形状得名说经不起推敲。今世学者对此也有异议。

3

  地形说  

地形说认为“巴”本义为坝,依据是《广韵》中“巴”在麻韵,坝在祃韵,巴、坝同音,而“坝”从贝声,蜀人谓平川为坝,巴代表一种地形,本义为“坝”,巴人是古代居住在平坝的一种民族,巴人、濮人“居于河谷较低的地方,他们称这样的地方为灞、为浦,灞、浦就是巴或濮的对音。他们因为居在坝上,就称为巴,因为居在浦上,就称为濮”。

此说为解释巴义提供了一种思路,但也存在缺陷。整个西南地区山间坝子不少,不仅巴地有坝,蜀地有坝,滇、黔山地也多坝子,为何仅巴地之坝得巴名?如依此解释,广大西南地区山间坝子当均有“巴”名才合理。因此以“坝”释巴略显牵强。

4

 植物名说 

植物名说认为巴得名于当地所产植物“苴”,此说始自唐司马贞。《史记·张仪列传》“苴、蜀相攻击”注文引唐司马贞《史记索隐》载:“苴音巴。谓巴、蜀之夷自相攻击也。今字作‘苴’者,按巴苴是草名,今论巴,遂误作‘苴’也。或巴人、巴郡本因芭苴得名,所以其字遂以‘苴’为‘巴’也。”

苴为芦苇,四川俗称芭茅,今四川、重庆仍产芭茅,因其为巴地常见之物,遂有“巴”为“芭茅”的说法。

我们认为《史记集解》引徐广曰:“谯周曰益州‘天苴’读为‘包黎’之‘包’,音与‘巴’相近”,只是说“苴”与“巴”读音相近,并未说“苴”就是“巴”,到司马贞那儿成了苴就是巴,显然与谯周本义相左。而且苴为苴侯国,乃蜀属国,其王族与蜀王同宗,若以“苴”为巴,则苴侯国当为巴地,这显然与史实不合,因此以“苴”释巴臆断成分太多。

5

 动物名说 

动物名称说又分四种:巴为鱼说、巴为虫蛇说、巴为虎说、巴为蚕说。

▍(一)巴为鱼说

巴为鱼说以张勋僚、申世放为代表。张勋僚据民族语言学和民俗学材料分析,认为巴是我国南方壮傣语系民族中“鱼”字读音,巴即鱼。申世放也赞成巴为鱼说。此说虽有一定道理,但因缺乏直接的文献和考古学证据,尚难形成定论。

(二)巴为虫蛇说

巴为虫蛇说以章太炎、吴敬恒、吴致华、陆侃如、任乃强、周集云、姜孝德、周兴茂、杨华、彭邦炯、沈长云、唐昌朴等为代表。主要依据许慎《说文解字》载:“(巴),虫也,或曰食象它(蛇),象形。”巴与“它”“蛇”为同类而读音互异,章太炎《文始》解释“巴盖即蟒,古音蟒如佬,借为巴”,从音韵上对巴与蟒蛇关系做出解释。也有人以蛇为巴地产物解释巴蛇关系,清何秋涛《王会篇笺释》称:“《说文》巴象蛇形,蜀训为虫,巴、蜀皆自古建国,盖因其地所有之物为名,如朐䏰县因其地多朐䏰虫,即以为名。”还有人认为巴作族名源自“巴”字象蛇形,读音与苗蛮字音相同,遂被用作巴人代称。近人从巴人蛇图腾入手,认为巴与蛇崇拜有关,依据一是《山海经》载“巴蛇食象”,童恩正引《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南有巴国,有黑蛇,青首,食象”,查《山海经·大荒北经》无此记载,但在《山海经·海内南经》有“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其为蛇青黄赤黑。一曰黑蛇青首”;二是认定甲骨文有巴字,并以

等为“巴”字,并从字形上分析巴从虫,为眼镜蛇类之蝮蛇,甲骨文中的多种写法,为“巴”字象形初文。

也有人对巴为虫蛇说提出疑义,如陈发喜认为《山海经》说巴蛇食象,并未说巴人、巴国因此得名,许慎《说文》载“巴,虫也。或云食象它”,段玉裁注引《山海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考《山海经·海内南经》载“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只提到巴蛇,巴蛇乃巴地所产蛇,形体巨大,能食象,为巨蟒类蛇,巴蛇与巴人无关,与巴义也无关;说巴与食象蛇有关,则蛇当为巴人图腾,但文献和考古证明巴人图腾是虎而不是蛇。许慎《说文解字》首释“巴”为“虫”,其次为“食象蛇”,“巴为虫蛇说”的学者舍其首义而断其次义有欠妥当,且中国传统有称“虎”为“虫”“大虫”的习惯,以虫释巴不妥;从甲骨文到汉代小篆,一些文字字体发生了讹变,如“巴”,甲骨文中“巴”字上有人的形体,小篆中巴字为“”,已看不到人的形体,单纯从小篆字形来推测汉字的本义易导致错误,我们认为此说有理。

(三)巴为虎说

巴为虎说代表人物有彭英明、杨铭。彭英明认为“巴”为“白虎”部落“白”的转音,“巴人”就是“虎人”。杨铭认为巴人名号起源于晋陕豫方言对虎的称呼及巴人自称虎人,主要依据一是汉扬雄《方言》载“虎,或陈魏宋楚之间或谓之李父;江淮南楚之间谓之李耳,或谓之于;自关东西谓之伯都”,“关东西”包括今陕西、山西、河南交界地带,汉代这一带称虎为伯都;二是东汉王符《潜夫论·志氏姓》载“锺离、运掩、莵裘、寻梁、修鱼、白寘、飞廉、密如、东灌、良、时、白、巴、公巴公巴、剡、复、蒲,皆嬴姓”,杨铭断“巴公巴公巴”为“巴公巴公、巴”,并以巴为巴人,而以“巴公”为地名,一为山西晋城北巴公镇,二为湖北恩施南巴公溪,并以晋南巴公镇一带为早期巴人居住地;三是从“伯都”“巴公”上古音韵分析,认为二者上古读音相近,“巴公”与“伯都”为汉以前晋陕豫一带对虎的称呼;四是巴人与先秦被称作“虎”的徐夷有关,徐人自称虎族,青铜铭文中余、涂、徐为同源字,古音同,又《方言》中江淮南楚称虎为“于”,“于”为轻音,“”为重音,急读为“”,此读法与“余”“涂”“徐”古音读法相同,徐或涂本义为虎,与巴义相同。此说与廪君巴蛮崇虎有一定关联,但巴是否为虎,目前还难形成定论,可备为一说。

(四)巴为蚕说

巴为蚕说代表人物为张文,他释巴为“蚕”,与“蜀”义同。此外,还有学者认为巴可能指称两种动物,如陆侃如认为巴、蜀命名与蛇、蚕相关。杨铭也认为巴义诸说中,以动物说论据较为充分。

6

 石(石穴)说 

石(石穴)说认为“巴”义指“石”“石穴”,代表人物为童恩正。主要依据一是巴族有廪君生石穴传说;二是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载酉阳石耶呼石板为巴贯,重庆、川东古方言呼石为巴,由此推测巴最初含义为“石”或“石穴”;三是徐松石将巴族看作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民族,壮侗语至今还称石山为巴。由此认为巴族是因其居住环境得名,后才成为部落、民族、国家和地区名称。

此说是在确定巴族以石命名和巴族属壮侗语系民族前提下的结论,而巴族是否以石命名尚无定论,而巴族是否属壮侗语民族还有待商榷,故巴为石、石穴说法也难形成定论。

7

 生活行为说 

巴得名与巴人善于爬行的生活行为有密切关系,此说以曾超为代表。此说相对其他传统观点而言,对“巴”义解释较新颖。不过除巴族外,西南山区其他很多少数民族也有善于山地爬行的生活习性,何独巴人群体得巴名?

8

 巴人(国)说 

巴人(国)说认为“巴字的本义即巴人”,代表人物为陈发喜。主要依据为甲骨文巴字形为“ ”,其意为“善攀援的巴人”;早期文献记载中巴人多与战争有关,中原人通过战争了解巴人善攀援、身手敏捷特性,因其特性造出“巴”字,因此甲骨文中“巴”字形都有人形;早期文献中涉及“巴”一般都指“巴人(国)”。

9

 地域名称说 

地域名称说认为巴为地名,以潘光旦、段渝、张雄等为代表。潘光旦认为巴原为地名,巴人自称“比兹”,外地人知其地望为巴,又听说其人自称前半部“比”,因两个字读音相近,故称其为巴人。段渝认为古代巴即北达陕南,包有嘉陵江和汉水上游;南及黔涪,包有黔中和湘西地区的大片地域,巴是地域名称,本为地名,后来住居其地的人以地名氏称巴人。张雄认为古有巴地即有巴氏,巴氏蛮夷当氏于居地,因上古时代姓不等于氏,氏只是姓的分支,用于区别子孙所出;古蛮夷原多无姓,有则多为史家据其地望或图腾祖所附会;上古至廪君姓巴氏,其意不在姓,而指其氏族称号,以廪君为首领的巴氏、樊氏、曋氏、相氏、郑氏实指五个氏族部落联盟,认为巴人名始于巴地。

10

雄性、大、首领说

雄性、大、首领说认为巴义有雄性、大、首领等含义,代表人物为钱玉趾,他主要通过对巴蜀铭文考证后得出这种认识。

11

  白色说  

白色说认为巴义“白”,以李恕豪为代表。他认为巴是古代巴语的汉字记音,《广韵》巴音伯加切,上古为鱼部帮母字,应读为[*prag],在巴语中应为“白”义,巴族以虎为图腾,崇尚白色。

12

 自称说 

自称说认为“巴”为自称,以张硕为代表。他认为巴族长期生活在鄂西、渝东平坝地区,四周多山,山上多巨石,石间生长大片芭茅,芭茅林下多虫蛇出没,这个民族因居住环境,地方物产,依语言习惯,自称为巴,后逐步发展成为部族、民族、国家和地区名。

13

  祝字说  

祝字说认为巴源自“祝”字,以约斋为代表,他认为巴从“祝”字演变而来,“祝”篆书字体像人跪着口向上张,本为巫祝之祝,向上张口是对神祝告,古代巫祝地位高,有兄长之意,用手指爬伏,进而演变成巴字。此说有望文生义之嫌,仅备为一说。

总之,对巴字本义解释众说纷纭,各说也并非全无道理。在目前无确凿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材料确证的情况下,我们也难以对各说做出完全肯定的判定。但探讨巴人问题,对巴字义诸说作全面了解也是有必要的。在诸多解释中,很多与巴人或巴地环境特性是紧密相关的。

对“巴”字含义,这里我们不花太多精力去追溯本源,我们更关注“巴”字出现后巴的概念。考古学家苏秉琦在论及楚含义时指出,“‘楚’有四个互相关联又互相区别的概念:第一,是地域概念;第二,是国家概念;第三,是民族概念;第四,是文化概念”。套用苏先生对“楚”概念的界定法,我们认为“巴”字出现以后,巴含义也包括地域、国家、民族、文化概念等四个部分。

本文摘编自《族群空间与地域环境:中国古代巴人的历史地理与生态人类学考察》(朱圣钟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3)一书“前言”,有删减修改,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 978-7-03-059705-2

本书从族群空间与地域环境的视角,对曾经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古代族群巴人从历史地理学和生态人类学角度进行了考察,通过多种研究手段综合运用,复原并梳理了巴人族群的地理分布及其变迁过程以及巴人时代巴地气候、植被、动物、水文、矿产资源等地理原貌及其变迁过程,并运用生态人类学相关理论阐释巴人族群地域系统内巴人族群与地域环境的作用机制,构建了动态的巴人族群生态系统模型。

(本文编辑:刘四旦)

地球为你而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