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魔都旧事 | 消失的摊位,消逝的记忆

 街心舞苑 2021-01-16

车站是个人流密集的地方,今天似乎人格外多。

为了多卖点梨,丁力大清早便来到车站旁,找了个好的位置把摊摆好。

可是他吆喝了半天,看的人多买的人却少。

好不容易有两个顾客确定好要买,丁力连忙高兴地给他们把称打得高高的,生怕顾客在自己这儿吃亏。

正当他忙得热火朝天时,几个收保护费的帮派“混混”盯上了他,还好有许文强的帮助他才逃过一劫。

《新上海滩》中,还是个卖梨摊贩的丁力多次遭受欺负的场景让人印象深刻。

据统计,在旧上海的顶峰时期,直接或间接从事摊贩工作的有四十万人,在街道边、弄堂口、桥上......到处都能看见他们忙碌的身影,毫不夸张地说,他们才是旧上海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石库门里弄为老上海人提供了安身之所的同时,也为摆摊人的谋生创造了条件。

李守白-水墨系列《爆炒米花》2016

张爱玲曾说:“弄堂马路,叫卖声不绝于耳。‘豆腐——花’!‘豆腐’两字一带而过,‘花’字音拉得很长”。多年后,即使飘零海外,这一声声豆腐花的叫卖声成为了她关于家乡最温暖的记忆。

弄堂口的摊位是随着弄堂居民的生活应运而生的,各种摊位为人们的衣食住行服务,增添了弄堂的生活气息,成为了弄堂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一把椅子,一个带镜子的脸盆架加上一套简单的理发设备便组成了一个剃头摊。

李守白-水墨系列《剃头摊》2017

逢年过节,需要剪个头发收拾下自己。小孩的头发长得太快了,需要经常修剪......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只要坐在剃头摊前将你的头交给师傅,师傅便会用娴熟地技艺剪出客人想要的头型。

弄堂生活虽然艰辛,但是“老克勒们”是极其讲究的,每次出门都要将衣服的褶皱烫平,特别是皮鞋要擦得程亮。弄堂口的鞋匠摊为“老克勒”们提供了低成本的精致生活方式。

当然最令人回味的还是那些与吃有关的摊位,上海早餐中的“四大金刚”当然是摊贩们的首选供应物,隔着老远就能闻到摊位上传来的大饼、油条的香味。当拨开一颗诱人的茶叶蛋放入嘴中时,别提有多幸福了。

李守白-水墨系列《大饼油条》2017

李守白-水墨系列《五香茶叶蛋》2016

弄堂口成为摊位的集中处,在于这里是人流来往的密集处。人流更多的开放地带,比如桥上、街边,摊位就更加多了。所卖之物,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除了常见的蔬菜、瓜果与小吃摊,还有非常独特的书摊。

逛逛书摊,往往会给人带来意外的惊喜。在别的地方定价很高,或者是寻求许久也找不到的,在书摊上你可能以很低的价格就能买到,甚至还能买到很多的绝版书。

即便你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书籍,摊主也没有丝毫的愠意。更何况翻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乐趣。在这“翻”的过程中,可以看到许多不曾见到、听到过的图书杂志。被你翻阅过的书籍,便有了你的记忆和温度,等待着下一个爱书之人的传承。

如今的书摊几乎已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装修得精致无比的书店,书店里的书被塑封得严严实实,你非得买下才能有打开它的资格,多了些华丽,却少了些温度。

这一个个摊位是无数人的生计,它们承载了一个个家庭的温暖。即使生活不易,摊主们也总是热情友好地对待每一位顾客,他们和上海的居民形成了和谐共生的关系,于不经意处,你总能在某个摊位邂逅久违的温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