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秋节的记忆

 李雨航的图书馆 2021-01-16

一场淅淅沥沥的秋雨过后,暑气尽消,秋凉已至,象征团圆的中秋节又快到了,关于这个节日的一些记忆一幕幕浮现在脑海里。

(一)月饼

小时候,在农村长大的我连月饼是什么样都不知道,更不用说吃了,直到十几岁的时候,有一年去外婆家,恰逢中秋,才见到并吃上农家人自己做的月饼。

外爷是个木匠,年轻时当过兵,就在延安红军的木器社里。虽然穿着军装,部队编制,但不上前线、也不打仗。一个连的人专门给红军做家具、枪托子、马蹬等军需物品。转业后,外爷依然做木匠,方圆十里八乡还颇有名气。因为外爷不但手艺好,人也好相处,吃差吃好,从不挑剔。所以外婆家光景一直好,手里从不缺零花钱。

那年我去外爷家,他在集市上买了许多黄砂糖、花生、芝麻等原料,回家就点上马灯去刻制作月饼的模子,一口气做了两个。我问他为什么一样的东西要做两个,他说你有两个舅,不得一家给一个吗?

第二天上午,他叫来了我的两个妗子,把月饼模子分给两家,又把在集市上买来做月饼馅的食材平均分开,发给她们。

孩子们知道此事后可是高兴坏了,急着让大人和面、做馅,自觉的参与进来。担水的、搂柴的,扫院的,烧火的,个个抢着干,就怕表现不好,月饼做好了大人不给吃。

一个上午,两家人都忙碌着,乐呵着。月饼做好了,油黄酥脆香气扑鼻,上面既有图案,又有花边,还染上红点。那个香和甜,我至今难以忘怀。

次年的中秋节前夕,外爷也给我家也刻了一个月饼模子,托赶集的村里人捎到我家。从此以后,每年的八月十五,我们都吃上了妈妈做的月饼,这个工具还被同村的婶婶和嫂子们借来借去,用来给自家的孩子做月饼。五仁的、红糖的、枣泥的、豆沙的……各种馅料,那是一年里孩子们吃到的最好的美食。

(二)搬新窑

在我的记忆里,我家仅搬过一次家,旧窑洞是爸妈结婚时爷爷给分的。新窑洞是在父母手里自己动手修的,费了好大劲,花的钱也不少。新家共三孔窑洞,一孔住人,两孔用来放置粮食和农具。院子边上还做了围墙和大门。方方正正,亮亮堂堂,住着十分舒适。

搬家住新窑的日子选在了当年的八月十五。一家人早就为这事忙开了,搞卫生、搬东西,一遍又一遍。当时还是人民公社的年代,大人们白天要上山劳动,搬家的事只好都放到晚上。深更半夜,灯笼火把,一家人却乐此不疲。

农村搬新房可是一件很隆重的事情,把这样一个重要的事情选定中秋节这个黄道吉日再合适不过了。为此,父亲把夏天的两颗西瓜放在窑洞后边的台子上,底下铺上麦草,害怕把瓜压坏。母亲把自留地里的苹果早早存放在装高粱米的瓷缸里,虽然香气四溢,但不让我们动一下,说是要等到住新窑的时候才能吃。我们只能到边上闻闻气味,把口水咽到肚子里。

中秋节的前一天,外爷早早就来了,送来了红布和伍块礼金以示祝贺。那一年我们生产队的羊群闹病,队长怕把羊的病传给人,决定不杀羊吃肉。这样一来,搬个家连一顿好饭都吃不上,爷爷急了,步行几十里山路到外乡割了两斤猪肉,送给我的父亲,又送来了一小捆粉条,一锅猪肉烩粉条便成了我们住新窑的美餐。

饭前,父母点燃一串鞭炮,爷爷在灶台旁偷偷给灶神爷磕头,求一家人入住新窑后平安顺遂。饭毕大家分食着香甜的苹果和西瓜,看着墙上新帖的革命样板戏的崖画和火红的窗花,一家人感觉无比的幸福和温暖。

(三)羊肉

我离家当兵之前,还是人民公社、生产队的时代。黄土高坡上的陕北农村土地十分贫瘠,广大农民还处于饥饿的状态,但至少每个生产队都会养一群羊,少则几十,多则上百只,可平时却吃不上羊肉,因为羊是集体的,不能随便宰杀。杀不杀羊、吃不吃肉,全由队长说了算。辛勤劳作的农民们从开春到初秋,从来是吃素的,如果做饭能有一点羊油、猪油,那一定是光景过得好的人家。清汤寡水是大多数人家的常态,饭碗里半年见不上个油花花。

八月十五,过了一个盛夏,山上的草籽渐渐饱满成熟,羊儿吃了,慢慢变得肥壮起来,添了一层厚厚的秋膘,中秋节就就成了每年宰羊分肉的第一个节日。

八月十三、十四那两天,村子里热闹非凡,屠夫和社员、老人和孩子、男人和女人,个个喜气洋洋。有些人早早的拿着盆盆和碗碗等着分肉分油,嘴馋的人,甚至提前把自家锅里的水烧开,准备好煮肉烧火的硬柴,等着生产队分肉,连夜做好就吃了,可怜的农民们大半年不见荤腥,装菜装树叶的肚子里终于装进了肥美的羊肉。

有一年的中秋,我已在公社的中学读书了,冒着大雨步行十里山路赶回家过节。刚到院子,就闻见了肉的香气。进门后,看到村学校的贺老师已坐在炕上,锅台边站着父亲和母亲,炕的一角放着包好的饺子,整整齐齐逐个摆放在母亲编的竹盖子上。贺老师笑容满面,一边吃着家里摆上的水果,一边喝着烧酒,一副悠然自乐的神情。

饭马上就好了,羊肉萝卜馅的饺子,油泼的辣子蒜水,应该是自春节以后最香的一顿美食了,饥饿中的家人和请来的贺老师硬是把四盖子饺子吃了个精光。饭毕,老师扶扶他的黑边眼镜说:“吃好了,高兴了,我作首诗吧。”大家齐声说好,贺老师清清嗓子吟出以下四句:

八月十五月儿圆,

西瓜苹果比糖甜。

羊肉饺子沾辣蒜,

幸福不忘毛主席。

老师起身道别的时候,我们全家簇拥着出门,一直送他到硷畔。

陕北山里人把老师叫先生,虽然那个时代物质贫乏,但尊师重道的传统代代传承,何况又是个能拉会唱,也能作诗赋词的贺老师呢!

(四)露天晚会

2007年中秋节,我已调新疆工作六年了,总队机关筹备了一台中秋晚会,舞台就在总队院子的篮球场上,演员全是在总队机关工作的官兵和家属、子女。

早在下午,警通中队的官兵们就开始布置会场,舞台上挂着彩旗标语,观众席围着圆桌,上面摆放着月饼以及当地各种水果。虽然简朴,却不失热烈和隆重。八点,音乐喷泉开放,饭后的人们三三两两来到会场。主持人讲话、首长致词之后便是文艺演出,按照事先排好的顺序,演员们先后登场,有退休的也有在职的,有首长也有士兵,有大人也有小孩,朗诵、唱歌、武术、舞蹈……形式多样的演出紧张有序,气氛热烈,掌声不断。快到我女儿上场了,我赶紧起身帮她放好古筝、摆正椅子。主持人介绍后,女儿出场了,素衣淡妆如清水芙蓉,自报家门,落落大方。一曲独奏《高山流水》之后,便是长时间的掌声。女儿彬彬有礼起身谢幕,但掌声越来越热烈,最后竟变成了“再来一个”、“来一个”的呐喊声。好在事先做了准备,又一曲《鱼舟唱晚》干净利落地完成,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坐在我身边的参谋长转头向我说:“老刘,你培养的女儿这么厉害。”一口河南腔。我说:“首长,从小就开始培养了,吃了不少苦呀!”许总队长接过话说:“我说陈参谋长,年底把老刘女儿当兵的手续给办了,毕业后就来我们部队吧。”引的大家乐哈哈大笑。

文艺演出结束后,中队炊事班的战士们给大家做了烧烤,警卫班的战士抬来了许多啤酒。那天晚上我没吃什么,但却喝了很多酒,我为女儿而高兴,因为她的培养是我和母亲的共同作业。她的专业得到大家的认可,我们心里当然高兴了。

回到家里,女儿很高兴地把奖状和奖品摆在了客厅的桌子上。我们一家人分食着月饼和水果,说着知心话一直到很晚很晚才休息。

……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中秋节一年都会有一次。人的境遇不同,过法各异,但我还是会常常怀念起从前……

文:刘均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