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某沟谷段40m高填路堤处治

 悠游2019 2021-01-16

十余年前,笔者成功的处理了一起由于弃渣无法消化而进行桥改路的高速公路工程设计,多年来工程应用效果良好。

      该段线路长长628.0m,桥改路后路堤最大填方高度40.0m,消化弃约170万方。

       一、基本情况

该段线路经过地段属低山丘陵和山间沟谷地貌,地势相对变化较大,从上至下依此为:

      1)坡洪积层(Qdl+p)硬~可塑为主,主要成分为粉粒、粘粒,厚度0.9~4m。

2)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J3p)砂泥岩,其中强风化岩呈半岩半土状,区内广泛分布。属Ⅳ级软石。中风化岩呈中~厚层状构造,钙铁质胶结岩芯较完整,呈中~长柱状,局部夹薄层泥岩,RQD>75,岩质较硬,属Ⅴ级次坚石。

地表水:谷底的冲沟主要接受大气降雨及沟谷上游汇水补给,季节性明显,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受沟谷地形影响,丰水期谷底可形成较大面积地表径流,或洪水。

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及基岩裂隙水,地下水位埋深约0.00~4.00m。

二、设计理念

1、本段路基填方较高,根据地形及为了尽量消化附近隧道弃方,设计决定对路堤采用放坡+反压的坡率设置。

2、路堤填高度较大,工程需确保较高的安全系数。故填筑前对区内广泛分布的厚为0.9~4.0m的硬~可塑粉质粘土进行处治。

3、填方区位于地势较低的沟谷中部,地下水相当丰富,大部分钻孔的稳定地下水位在0~4m的位置。40m高的填方势必造成地下水位的抬升,继而影响填方体的稳定。为确保良好的排水效果:

1)沿线路路堤坡脚两侧边沟下部各布置了一条A型渗沟(截水盲沟),以拦截填方坡体外侧的浅表层来水;

2)为有效的降低路基下方的地下水位,在路基下方每隔10.0m布设一道疏路堤下部地下水的B型渗沟(渗水盲沟),并对路堤两侧的A型渗沟起到串排作用。

其中,由于该段已设过水涵洞,在原路基下部的自然沟下部地表水没有通过该主沟。但为了安全,仍在原主沟设置B型渗沟。

坡体中的所有渗沟的地下水均通过K13+063附近的自然沟排出。

三、计算分析

根据室内试验、潜在滑面分析及有关专家经验,综合确定潜在滑面的计算参数为填土:γ=20KN/m3,C=15Kpa,φ=19.5°。

在地表水和地下水有效截引排的基础上,按1:1.5~1:2设置坡率,且结合消化土石方量,在二级平台设置宽为10m的反压平台,这不但有效提高了高填路堤的稳定性,也进一步消化了大量弃方。

选用K13+767进行稳定性计算。经计算合理设置填方后的路堤安全系数为1.351,满足公路设计规范要求。

图1 工程布置平面图

图2 工程布置断面图

工程使用多年来,盲沟出水口地下水疏排效果良好,工程应用良好。

治坡先治水的理念,适用于任何形式的路基工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