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达令
1989年,木心在纽约为一群画家讲世界文学史,一讲就是5年。讲课期间,他以自己的名字入诗,写下这首小诗。 言下之意,在座的学生有师父引进文学的殿堂,而他是靠自己一个人去学习,去揣摩。等到课结束之后,大家各奔东西会取得什么成就就不得而知了。 这次课程的开端,出于学生对于木心的敬仰,余外更是出于文人之间相互帮衬的善意。 其年木心62岁,孑然一身,在异国他乡全靠着稿费生活。章学林、李全武请求木心开课,让自己的见识也惠泽大家,这是第一层意思;第二层意思,则是大家希望能够借由开课的机会给木心一点金钱上的支持。 木心这场长达5年的演讲被陈丹青这样的有心人认真记录,最后才有了《文学回忆录》这本书。这本书分为上下两册,看着厚厚的两本,但是别被他的个头吓坏了,作为普通人对于世界文学的入门,这是一本特别适合的书。 当初木心开讲的时候,面对的就是一群文学基础相对薄弱的后生。用梁文道的话说:“他平视世界文学史上的巨擘大师,平视一切现在的与未来的读者,于是自由自在,娓娓道出他的文学回忆。”讲课的时候,他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这也是为什么在读《文学回忆录》的时候,我们不会被那些专业的名词吓跑。 他博闻强识,语言精妙,点评诚恳又一针见血,随时随地信手拈来的比喻,轻轻松松让人听懂了深奥的文学概念,算得上深入浅出的典范。 不过,除了文学之外,木心让人敬佩的是,他用文学做拐杖,笑看命运带来的苦难,最终他胜利了。
木心讲自己年轻时只面对未来,关心未来,母亲说他:志向对,可是这不太苦了吗? 凄苦的生活,是他自己的选择。为艺术而艺术,还是为生活而艺术,《文学回忆录》里记载了很多这样的讨论,木心选择的是为艺术而艺术。 木心少年时为了学哲学,自己一个人一字一句去啃读经典作品,看到不懂的地方,只能硬扛着往下读。他讲自己读黑格尔,一遍又一遍,关在地牢里,花了三个月读了三遍《小逻辑》,书上密密麻麻全是木心做的笔记,终于觉得自己悟出了什么来。
在苦读里,木心悟出了哲学里是找不到真理的:真理就像那只黑房子里的黑猫,哲学家以为有,相互掐架,都认为自己能找到黑猫,实际上什么也没有。
换到我们生活中的选择里来依然适用,既想要过自己理想中自由自在的生活,又想要有稳定的铁饭碗,这种事情根本不可能同时实现。 木心23岁的时候,看到福楼拜的一句话:如果你以艺术决定一生,你就不能像普通人那样生活了。 为了这一句话,他不是读读就算了,更敢去实践。那时候他已经被聘为省立杭州一中的执教,有优厚的待遇,独立的免费住处,一开门就是游泳池,可以说条件相当优厚了。 但是他果断放弃了这个机会,反而选择了一条别人难以理解的路去走。他雇人挑了书去莫干山上苦读,与文学为伍,开始了自己的文学修道之路。 这种死磕是他对于文学的追求,想要发展总需要一点众览全局的视角,只有读懂了世界文学史,才能够谈发展、融合、创新,创作是基于大量的阅读和理解基础之上的。 原本陈丹青他们只是请木心讲讲如何写作,通透如木心,他深知“功夫在诗外”,因此写作课的开端就是世界文学史。 你看到别人有10%高于你的智慧,那是因为别人有10倍于你的积累。
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这是他对文学史的评价和理解,也是他对自己人生的评价。 木心评价哲学是个拐杖,有时候可以打人,有时候可以打狗。但是,他用拐杖,是为了好看。这是他的生活美学,算得上苦中作乐。 木心苦吗?他觉得自己的生活是快乐的,但是他看文学前辈总觉得苦;后来遇到陈丹青一群年轻画家,后生们觉得他苦,有心想要帮他,知道他清高不乐意,故请开课,有了这本经典作品。 他评卡夫卡:一听名字觉得上好,一看照片这么苦命。
贾岛是谁?唐代出名的苦吟诗人,人评:'清奇僻苦主',被称为'诗奴'。 木心何尝不是,成了艺术的奴,一头扎进文学里再也没有出来过。他上莫干山苦读,在狱中苦读埋头写,想方设法找到能够寄托自己文学理想的地方。 他晚年到了美国,不是去享福的,而是去补课的,补自己缺失的那部分文学课程。高傲如木心,从贵族到一无所有,不得不靠着卖画为生。 但是,他的照片不苦的,不像卡夫卡,一看就是苦。他是苦中作乐。 他的头发总是干净清爽的;他的西服也是平平整整的;他的灯芯绒裤子可以自己改成马裤配着马靴穿的。 一个讲求美学的贵族,对自己的形象也保护得很好。 他的照片里,拿着一柄伞当拐杖,器宇轩昂。而内在呢,是用文学做拐杖,支撑他度过生活中的苦难,有的是他自己选择的,有的是命运强加给他的。 正如他所说的,个别人,极少数人,他要自尊,自救,他爱了艺术,艺术便超升了他,给他快乐和幸福。 木心是这少数人。
陈丹青在后记里记录了木心的诗《杰克逊高地》,诗题关于原谅:
五年的文学课程,他或娓娓道来,或激情澎湃,跨越地域跨越历史的界限,述说着自己在文学道路上一路走来的所见所闻,他把拜伦比作兄弟,把雪莱当做邻家男孩,把文学当做自己的爱侣。 在这些讲述中,他回忆着自己一路走来的文学路,那些或快乐或悲伤的过往一幕幕闪现,最后在阳光照耀万物静好中,他发现一切都可以原谅了。 人生在世,太多事情只能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木心说,人的幸福就到心向往之的地步。而他自己坚信时代再怎么变化,一个潜心于自我成长的人,最终能否得到世人的认同,世人自由评判:“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他的苦最终换来了该有的成就:他的画收藏在大英博物馆;散文被收入《美国文学史教程》。 这本《文学回忆录》里有木心大量的文学评论,眼光独到,敢说敢言。他的语言幽默,善于用比喻、对比的手法,对于普通人来说,算得上是世界文学启蒙的俱佳读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