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安惊现《泂山九潭志》手抄影印本

 福安百姓网 2021-01-16

福安惊现《泂山九潭志》手抄影印本

作者:刘世昌

目前,笔者偶得一本被《福安市志》备注为已佚的《泂山九潭志》(泂:音jiǒng)。该书的出现,为福安康厝彭洋村“泂山九潭”的开辟,提供了佐证,也为泂山九潭摩崖石刻增添了一份浓厚的文化色彩。

封面:

“黄裳小燕”题字:

提及“泂山九潭志”:

内页:

卷末:

      所得所得《泂山九潭志》为手抄影印本,被古书商误装帧为《洞山九譚誌》,收藏之家尚未明。长度25厘米,宽度16厘米,约80页,未标注页码,共四卷,与《明史》卷九十七记载刘中藻《泂山九潭志》四卷相一致。各卷首皆注“五峰主人荐叔刘中藻辑、豫章长旦郑祺较、生生庵山木释如融订”,第四卷末尾加注“壬辰五月廿四日海上收,黄裳小燕识,同岁立冬后一日重装毕”,首卷前为秦川友人俞有益撰写的《泂山九潭志叙》。

东山古道:

东山亭:

中藻亭:

据史料知,刘中藻(1605—1649年),字荐叔,号泂山,福安苏阳人。三岁丧母,十岁丧父,幼孤力学。十五岁,娶穆阳缪氏女为妻,后由恩贡入太学。崇祯癸酉(1633年)中举人,授闽清教谕。崇祯庚辰(1640年)进士及第,授行人,奉使犒师辽东,又领旨册封代藩。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返京复命时,李自成义军已据北京,中藻被捕,后乘乱逃回福安,隐居彭洋。隆武元年(1645年,清顺治二年)授与兵部给事中,出关抗清。

郑祺,建昌人。释如融,浦城人。晋江人黄缨《记》(泂山九潭志·卷之一)载:“……今年丁卯夏五月端阳前,刘叔子拉予重游……时有僧名如融,号山木与焉,庵原荒山,因叔子读书五峰寺,鉴赏搜剔乃成胜,筑于今已七年间矣。”黄缨重游九潭在丁卯年,即天启七年(1627年)。生生庵始建和九潭开辟都在天启元年(1621年)左右,庵主应该就是释如融。

    据查,黄裳(1919.6.15—2012.9.5),原名容鼎昌,当代散文家、藏书家,1954年与朱光耀结婚,黄先生称夫人为“小燕”,其书斋名为“来燕榭”,其书跋常见落款“黄裳小燕”。壬辰2012年立冬(公历11月7日)黄先生已辞世,黄裳小燕识《泂山九潭志》即为壬辰1952年,“同岁立冬后一日重装毕”可见黄先生应该收藏有此书。黄裳书跋集《惊鸿集》(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10月版)略有提及《泂山九潭志》来历,将“壬辰五月廿四日海上收,黄裳小燕识,同岁立冬后一日重装毕”书法与《惊鸿集》所载相比无差别。

    俞有益,号六吉,秦川人(长溪一名秦川)。明岁贡,任泉州、南安训导,迁邵武教谕。纂修福宁州志。《福宁府志》载:“(俞有益)初为诸生时见刘中藻,器之与归指授,及长,登甲榜,任行人。”暗示刘中藻早年才华出众,受到俞有益器重。之后辟九潭,邀请俞有益题《叙》记述开辟泂山九潭的缘由。

    《泂山九潭志》全书收集诗文六十多首(篇),有对九潭地理方位的交代、五峰主人的赞誉,有对九潭景点的命名、自然景观的描绘,还提及泂山图等。其中三首(篇)为刘中藻所做,分别为《辛未春读书郑玄岳老师家中游梅山寺见梅花有怀泂山》和《游梅山寺步韵》和《复山木上人》。其中三首诗也载入1999年福安政协文史资料《刘中藻》,分别为晋江人黄缨《题泂山公九潭读书图》、闽县人周之夔《送泂山归龙潭道谒董崇师相于蔡村》和侯官人郑伯龙《赠泂山归读书九潭》。此外仅有少数诗文见于网络。

九潭峡谷:

九潭之初潭:

泂山九潭究竟开辟于何时呢?“崇祯十七年三月返京复命时,李自成义军已据北京,中藻被捕,后乘乱逃回福安,隐居彭洋,辟九潭,筑石莲山房,读书著文度日。”1999年版《福安市志·人物》这样记载。

《泂山九潭志·卷之一》收录三山人徐火勃《泂山记》、晋江人黄缨《记》和宁德人陈希舜《记》。其中,徐火勃《泂山记》叙述,九潭两岸石壁林立,苍梧翠竹,潭水多态,还有“未剪不能前”者。彭洋田父来邀晚饷,夜分始就寝,期旦日为灵岩之游,时泰昌改元岁在庚申之十月也。“泰昌改元”指1620年的后五个月,刘中藻时年16岁。《泂山记》未提及潭之名,那时应为九潭之初辟阶段。

同荐叔观龙潭

黄缨

空潭深万丈,窍与海相通。

龙起云蒸雨,我来谷响风。

断崖悬古树,老竹间新丛。

双泻秋成瀑,同观惟汝逢。

九潭之灵岩:

五峰庵石碑:

黄缨《记》载:“天启丙寅(1626年)九月,来游泂山九潭,住生生庵,枕流濯缨,旬月而去,而未有记者。今年丁卯(1627年)夏五月端阳前,刘叔子拉予重游……”溯源而上,前后游历龙潭、方丈潭、观钓台、试剑石、普陀岩、云屏、面壁潭、印月潭、漏月峡、玉笋林、玉淙洞、天乐台、盘陀石、醉仙岩、灵岩、问津潭、独龙潭和武陵初径,再几百步至五峰寺。陈希舜《记》所述游走路径为从上而下,泂山之奇变尽收眼底,时为戊辰(1628年)春仲,同游者郭时序。

雨中同郭时序刘荐叔天乐台观瀑

陈希舜

五月雨半寒,淋漓看瀑布。

新涨约旧流,玉龙壑竞赴。

壁嵌皓如银,石溅噓成雾。

雄听迅惊雷,细疑天乐度。

不作此时观,宁知潭中富。

五峰寺:

福安文史学者李健民先生《刘中藻与彭洋村》叙述,在彭洋村寻访到摩崖石刻“天启元年苏江刘中藻读书五峰,搜剔水石峦嶂之奇,由龙门以抵钓台潭所在,为问津为洗耳为西壁”,可知天启元年(1621年)前后刘中藻在此读书,课余常在五峰九潭游山玩水,陶情养志。这与“……逶迤数百步,少憩五峰寺。先是刘叔子读书于此,始挖九潭而得泂山,当以五峰为鼻祖……”(陈希舜《记》)之述不谋而合。

以上所述足以说明开辟九潭在刘中藻中举人之前,并非1644年被捕逸归彭洋后。

《泂山九潭志》一书作者共四十多人,包括三山人徐火勃、陈希舜(宁德人)、董应举(闽县人)、孔贞运(建德人)、郑三谟(建德人)、岳骏聲(嘉兴人)、释知海(宣城人)、许垓(秀水人)、王谦(建武人)、张鹍鸣(南通州人)、张蔚然(武林人)、缪仲寀(邑人)、缪仲藇(邑人)、缪士珦(邑人)、麦鸣春(东官人)和内人缪氏等等,可见刘中藻与文人结交甚广,颇负盛名。穆阳狮子岩有处摩崖石刻“泰昌改元仲冬七日,邑令张蔚然偕三山徐火勃、门人郭三辰、刘中藻、次儿尧翼来游,时里人□□仲□仲□仲寀”,可以佐证刘中藻早年朋友不同一般。

明大学士刘泂山故宅碑刻(位于穆水公园):

后来,那些良师益友、文人骚客也为泂山九潭挥笔泼墨。如郑三谟《怀九潭兼寄山木上人》、张蔚然《初辟泂山九潭》、黄缨《武陵初径》、释如融《己巳十月荐叔北征山中梅花盛开诗以期之》,泂山九潭真乃灵山秀水,令人陶醉,吟咏不尽。

“白石齿齿,水由石中行,氵虢氵虢有声,石如砥者,列如屏者,突兀如台者,蹲踞如狮如虎者,如牛马之渴饮于溪者,水有拖如匹练者,撒如喷珠者,狂吼如奔雷者,注如天绅而立如岳玉者,盖水经而石纬焉”(徐火勃),字里行间展示泂山九潭奇石、异水的形态别致、变幻多样。“大观何造物以潭之异而设,此地之宽何刘叔子以心之灵而适开,此山之缘何黄子以海之翁而能逢,此探之奇奇在山,不如在人,奇在人而讶在刘叔子。刘叔子归之九潭,黄子以为归之必在叔子,生生庵叔子芟创也”(黄缨),鉴赏搜剔九潭时,刘中藻才十六岁,心志超出常人,正是“自古英雄出少年”。此言不差。

清乾隆四十八年版《福安县志·人物·忠节》记载,刘中藻出生时,黄发披额,屋内金光四射,父亲欲将他抛到野外,母亲不忍才留住。俞有益《泂山九潭志叙》:“壬子在阜崎时,叔子发甫覆额相与,寻白水仙灵名迹,夜月听潮音,视海风如圆簦,起舞庭中以为乐,不谓叔子归便能独探幽奇若此也。”地名“阜崎”应为“灰岐”(今属赛岐溪里村),在苏阳村之北,临近苏江。干支“壬子”为明朝万历四十年(1612年),中藻时年八岁,对自然风物的理解就与众不同。民间更有“中藻审五帝”、“神灵护读”和“儿时玩乐岂能计较”等传说,也不足为怪。

清乾隆二十七年版《福宁府志·杂志·古迹》载:“泂山九潭,在彭洋。明行人刘中藻读书处。尝筑石莲山房,径曲景幽。有联云:‘贫无四壁书千卷,富有九潭水一湾。’明知县巫三祝诗有‘奇绝不容山鬼瞰,趣深真许卧龙迁’之句。”

明末以来,文人墨客对泂山九潭的咏诗作赋真不少。如今《泂山九潭志》的出现,与东山古道、东山雪洞摩崖石刻、泂山九潭摩崖石刻、中藻亭、东山亭、五峰寺遗碑、生生庵遗址和《葛衣集》以及刘中藻传说,让今人得以深入了解三百年前这里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浓厚的人文资源。

(注:文中“火勃”、“氵虢”均为一个字)

爱我福安,宣传福安,建设福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