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用的第一部手机长什么样子?是什么牌子

 福安百姓网 2021-01-16

我们先来一起回顾世界手机发展史

1G~5G

你还记得当初自己用过的第一部手机

长什么样子、是什么牌子吗

——我所了解的通讯工具史

随着手机走过46年的历史,在中国大陆,智能手机已经基本普及,移动支付进入百姓之家,足不出户便可日理万机,大大方便了现代人的生活。闲情逸致之际,突然追忆起自己的第一部手机“长什么样子?是什么牌子”的问题。

据说1973年4月3日,摩托罗拉前高管Martin Cooper打通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移动电话,他用的这部电话重约1.13公斤,总共可以通话十分钟,它是世界上所有手机的鼻祖——摩托罗拉DynaTAC 8000x的雏形:

这部手机诞生的时候,我们现在使用手机中的很多人还没出生,后来也只能在网络上看看这部机子的照片。而由它“繁衍”出的“大哥大”和后来的手机系列产品,虽然机型越来越小,但都是它的“子孙”后代:

1979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后,正是世界商用“大哥大”兴起的黄金时期。那个时候的中国,还是个贫穷的国度,没有支持“大哥大”移动通讯的网络,许多老百姓还挣扎在温饱线上,“大哥大”对大家来说,甚至很多人都没见过。

我所了解的通讯工具史

我依稀记得小时候,也就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中国民间通讯最常用的工具还是写信、拍电报或打有线电话。

写信:那时候人们的收入很低,不急的事就写信,一个信封里可以装入好几张纸。在那个没有网络、手机和看电影不方便的年代,最适合谈恋爱中的年轻人写信了。一张邮票8分钱,县内乡镇间也要走两三天才能到达。

拍电报:人们遇有急事,得去邮局拍电报,国内一般两天到达,每个字1角钱,有人给远方的亲属报平安,仅发四个字是最常见的。比如出差办事什么的,就打“到达”、“平安到达”或“顺利到达”;在外地医院生孩子后给家里报平安,就打“母子平安”或“母女平安”等等,以节省费用。但别看只发这四个字,再加上地址等附加字的费用,也要花去当时普通工人半天的工资。

打有线电话:那时候一个乡镇只有一个邮电所或邮电支局,当时用的是人工电话交换机。因为架设电话线路费用高,一般申请一部专线电话得几千元,相当于现在的好几万元,只有一些单位才有电话专线,个人很少用得起。通往农村的电话,几个村委共用一条电话线。打电话的时候先振铃,然后邮电值班的接线员会问你打到哪里?并作记录和转线,终端邮局接线员再用电话铃声的长短组合,来区别转拨到哪个村委,比如用一长一短、一长两短等铃声来区别,以便大家不会乱接电话。当时伴随有线电话历史中产生的故事丰富多彩,故事挺多,现在想想真好笑。

我用过的无线通讯工具

上世纪改革开放后,“大哥大”逐步进入中国大陆,一部要买一两万元,相当于现在的一二十万元,只有大老板才用得起,并将它放在专用的包包里,让助手或秘书背在身上。那个年代,风衣墨镜大哥大是标配,气派不言而喻,我们平民百姓望尘莫及,只有以饱眼福的份:

过了几年,社会上出现了BB机(即老百姓勉强能消费得起的无线寻呼机,就是别人找你时,打你的BB机号码,同时会显示对方电话号码,然后你找个公用电话去回话的那种)。这时候的“大哥大”的机型,也开始变小了,老板们将其别在腰间,也是身份的标志,虽然已便宜了许多,但价格依然不菲。下图是1990年左右时的街景,一部4380元的“大哥大”,也相当于现在好几万元:

我记得自己的无线通讯史,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首先使用的就是BB机,还是我姐买给我的。她花了千元银两,相当于当时的两三个月工资,买了个“摩托罗拉”BB机送我,让我在高兴中折腾了一夜,就是下面这个机型的:

进入1998年后,我勒紧腰带,省吃俭用,忍心买了第一部手机“摩托罗拉6110”,我又高兴得象个孩子,就是下面这种款式的:

随着中国电信业的发展,我们家里安装了属于自己的程控电话,过后每两三年更换一部手机。到了2005年,用上了电信开发的费用比较廉价的“小灵通”,但“小灵通”因为功率小,信号并不怎么好,有人甚至引用《中国功夫》的旋律变唱过——

我手持小灵通,站在那风雨中

昂首挺胸大声喊,就是打不通

此后的十多年,因为考虑到手机的更新换代实在太快,没必要象有的人“追韩剧”那样去“追手机”,我一般也就更换千把元左右的手机随便用用而已,中兴、小米、OPPO和华为的普通机型都用过。至于“苹果”类机型,我从来不过问:

现在因为做公众号需要插图,是该入手买个目前拍照功能最强的“华为P30”手机了,以便在外时用于拍照:

这是我的通讯工具史,您有故事吗?

请您在文后的“留言”处留言分享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