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扶贫故事】聂光玲:七年情深扶贫路

 嘉年华ing 2021-01-17

杨慎喜(右一)和帮扶村村民合影

  1130日,从陕西商洛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暨先进事迹报告会上获悉,商洛市烟草专卖局(公司)派驻山阳县漫川关镇板庙村工作队荣获“商洛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面对荣誉,商洛市局(公司)派驻板庙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杨慎喜欣慰中透着淡然,他说:“驻村扶贫过程中,没给老百姓办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政府和老百姓对我们的好评,也算是对我们长期驻村扶贫工作的一种肯定、一种抬爱。”

  2013年,杨慎喜被市局(公司)选派到板庙村驻村开展帮扶工作。从此,村里老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成为杨慎喜的“心头大事”,眼里有活、心有群众、脚下有行动,杨慎喜心里想的,就是要为当地老百姓办实事,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金杯银杯

不如老百姓的好口碑 


  “第一书记下了乡,带领农民奔小康;第一书记进了村,帮助农民拔穷根……”这句顺口溜,是板庙村退伍老兵巩正明编写并常常挂在嘴边的话,这也是板庙村的村民对杨慎喜发自内心的感谢。

  板庙村村民李秀芝患病多年,后又遇老伴去世,她心力憔悴。因家庭相对贫困,她无钱治病,平时只是在病情严重时买点药。在一次入户走访中,杨慎喜发现老人浑身浮肿,脸色苍白,行动十分困难,便立即开着自己的车将老人送往医院,协助办理好住院手续。经过治疗,老人的肺心病得到了有效控制。李秀芝逢人就说:“要不是杨书记当时救我一命,我早就没了。”

  板庙村村民何善真的儿子8岁时患上肌营养不良,为了给儿子看病已经花了近20多万元,家庭生活陷入困窘。在杨慎喜的协调努力下,何善真成为村里天竺山泉水厂的员工,不仅有了一份工资,还可以每天回家照顾儿子,何善真内心充满感激。

  杨树沟村组长期以来没有资金安装路灯,村民生产生活很不方便。杨慎喜专程赶回单位汇报协调,很快,10盏崭新的太阳能路灯安装到位。灯亮了,老百姓的心也亮了。

  板庙村异地搬迁后,村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之前用来生火做饭的柴禾无处安放,临时码堆存在安全隐患。杨慎喜当即发动市局(公司)机关干部职工捐款6.2万元,为所有搬迁群众购置了电磁炉套装,解决了做饭难题。

  群众利益无小事。正是因为做了一件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杨慎喜在板庙村获得了良好的口碑。


金奖银奖

不如老百姓的夸奖 


  “干,就要干出个样儿来。”这是杨慎喜被选派到板庙村驻村开展帮扶工作以后,定下的目标。针对村内丰富的水资源和中药材、水果种植历史,在与村“两委”班子反复调研座谈后,杨慎喜确定工作思路,着重在“药、果、畜、水”上做文章。

  通过资源开发利用,以中药材为重点的特色种植产业、以陕南黑猪为重点的生态养殖产业、以核桃板栗为重点的优质林果产业和以天竺山泉为重点的水资源加工产业成为促进群众稳步增收的重点产业。

  通过多年的努力,板庙村累计发展中药材1500亩,产值300万元;发展养猪2300头、养鸡5万只,产值480万元;种植板栗1200亩,实现产值36万元,为当地百姓脱贫致富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一条条盘山路,打通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一次次走访,将政策“红利”打捆到兜底保障贫困户身上。驻村七年来,杨慎喜累计协助争取各类资金240万元,实施脱贫项目21个,铺设引水管道7000米。村集体经济实现年收入7.5万元,安全饮水、安全住房实现全覆盖,村卫生室、道路硬化全面达标。入股村集体经济村民年实现分红1000元,帮助171562人实现脱贫……

  因为驻村扶贫成绩突出,杨慎喜所带领的驻村工作队,先后获得全省优秀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全市优秀第一书记和脱贫攻坚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2017年以来,杨慎喜所带领的驻村工作队接受了央视、人民网等18家媒体的实地采访和报道,板庙村的脱贫攻坚事迹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陕西新闻联播频道相继播出。

  说起这些荣誉,杨慎喜表示,驻村在一线工作,和群众打交道,他更在意村民的赞赏。因为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


金山银山

责任重于泰山 


  今年是杨慎喜在板庙村驻村的第七年,杨慎喜说,他还有事情没做完。

  在杨慎喜的一份工作计划里,看到了这样的文字:要突出重点抓落实,在扶志扶智上做文章,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要强化政策宣传、技能培训和示范引领;要聚焦难点强措施,在补齐短板上下功夫,巩固稳定脱贫基础;要结合村情户情,按照“长中短”相结合原则,持续发展苍术等传统中药材种植产业,探索发展木耳等食用菌产业,稳步发展油葵、油菜等油料作物种植产业,确保群众每户有产业、每年有收益,实现长期稳定增收……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杨慎喜说,能帮忙老百姓通过发展产业脱贫致富,是一条极好的路子,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金山银山,责任重于泰山。

  七年,虽然只是一个时间概念,但足以丈量杨慎喜不畏穷苦、扎根基层的担当和决心。一件件小事或许平淡无奇,却记录着板庙村七年的振兴和变迁。扶贫工作无小事,桩桩件件总关情。在板庙村,杨慎喜干的实事还有很多,尽管有些事他自己觉得不值一提,但都一一印在了板庙村群众的心里。

  “只要老百姓的生活越过越好,我们鞋子多穿烂几双,脚下再多走几段路,脸庞变的瘦点、黑点无所谓。”忆及在板庙驻村扶贫的点点滴滴,杨慎喜的语气平实而坚定。

板庙村移民搬迁小区

板庙村建成天竺山泉水厂带动村民致富

采访后记

  村还是那个村,但村容村貌已变;人还是那些人,但精神面貌已变。脱贫帮扶的成效如何,脱贫后的生活怎样,发生了哪些新变化,村民最有发言权——

  “多亏了扶贫干部,一趟趟来我家讲扶贫政策,帮我家谋划脱贫门路。

  “以前家里住的是土坯房,出门走的是泥巴路。现在村里修好了水泥路,盖起了新房子,安装了自来水,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我也可以在家门口就业了,这是之前怎么都没有想到的事儿。在村里有了公益保洁员工作,照顾家里的同时,又有一份收入,日子比起之前,真是越过越好啦!”……

  这些喜人的变化,是国家扶贫政策落地生根的成果,更是一位位扶贫干部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成绩。

  2013年以来,商洛市局(公司)共向商洛618个村派出专职驻村扶贫工作队8支,派驻驻村第一书记4人,驻村工作队员23人。全市系统先后投入600余万元,助力10423496人实现脱贫,为支援地方建设和全市脱贫攻坚贡献了烟草力量。

  这仅是一组数据,数据的背后,是每一位扶贫工作人员的努力:在他们的努力下,贫困村的坑洼路变成了水泥路,泥土房翻新成漂亮的小楼,水龙头里流出汩汩清流;在他们的努力下,争取项目打通深山农特产品的产业链、引入资金改变村庄的环境卫生;在他们的努力下,荒坡上种出了板栗、核桃,河滩地变成了绿茵场。是他们,把精准扶贫的“精准”二字,落实到商山洛水帮扶村上的每一户人家。

  他们在原单位或许是部门骨干、技术专干、是某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他们的身份可能是农技专家、专卖管理人员、营销专员,但在贫困县、在贫困村,他们都是扶贫人。正是这样一群扶贫人,响应号召,从不同岗位抽身而出,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尽己所能,为人民谋取更大的幸福。作为扶贫人,他们和杨慎喜一样,离开父母、撇下子女,远离曾经熟悉的工作地,从城市到了乡村,扎根村庄,每天为一户户有着各类困难的村民“劳心费神”。但他们不觉其苦,因为在他们看来,“能参与驻村扶贫是在新时代最忠诚的担当,也是最光荣的使命”!

  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如今,更多的人正阔步行进在乡村振兴的大路上,他们必将书写更多更美好的篇章。

文章来源:中国烟草杂志社《新烟草》杂志 2020年12月刊

往期推荐
【经典阅读】聂光玲:茅盾文学奖作品《主角》读后感
【岁月如金】聂光玲:冬日清晨的三头狼
【尖尖角】代琳彤:记者梦从此刻启航
【公益】从“燕归巢”到“惠乡梓”
【扶贫故事】从不后悔做驻村第一书记
【扶贫故事】乡村路畅事事通
【防汛救灾】闻“汛”而动勇担
【走基层】光明人的光明
【走基层】来安去安,点亮镇安!
【走基层】我们是微光,也是火把!
【走基层】烟苗有耳
疫情过后(附视频)…
【“疫”线故事】商镇的早春
【公众号七周年】商洛13个公众号创始人的故事
【嘉年华时光】两周年记 || 始终有温度,陪伴你左右
〈嘉年华时光〉运营一周年之际,一个公号狗的自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