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白血病概述及偏方
2021-01-18 | 阅:  转:  |  分享 
  
白血病

概述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其特征是身体组织中白细胞无限制增生,浸润全身各脏器;血液循环中出现幼稚型白细胞,并常伴白细胞计数显著增高。临床症状主要是发热、贫血、出血及肝、脾、淋巴结等造血系统有关气管肿大。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但一般认为与放射线、某些化学物质的刺激、遗传因素、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白血病分类有以下几种。按病情缓急可分为:(1)急性白血病:起病急,病程短(一般少于6个月),骨髓检查原始细胞超过10%。(2)慢性白血病:起病慢,病程长(一般一年以上),原始细胞在2%以下。慢性白血病和急性白血病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白血病,慢性白血病不是急性白血病的延续。

按血液中白细胞的多少和幼稚白细胞的百分数可分为:(1)白血病性:白细胞总数超过1.5万,幼稚白细胞超过10%。(2)亚白血病性:白细胞总数不超过1.5万,幼稚白细胞不超过10%。(3)非白血病性:白细胞总数不超过1.5万,没有幼稚白细胞出现。

按细胞类型可分为:(1)粒细胞性白血病。(2)淋巴细胞性白血病。(3)单核细胞性白血病。其他如红血病、红白血病、浆细胞性、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巨核细胞白血病等较少见。

白血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外周血象和骨髓象便可确诊。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以化疗为主,放疗主要用于慢性白血病。急性白血病缓解后必须维持治疗3年以上。

本病属于中医学的“急劳”、“虚劳”、“血症”等范畴,而慢性白血病的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的症状表现则多属于“癓瘕”、“积聚”、“瘰疬”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虚实相兼,本虚标实,以肝肾病变为主,临床上常分为肝肾阴虚、阴虚内热、淤血积聚、痰热型、湿热型、气血双亏、阳虚等型辩证施治。



总方

主治:白血病。

方药:四物汤加减:生地15克、白芍15克、川芎6克、当归9克,阿胶9克、首乌15克,鸡血藤9克。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医院编《中草药验方选编》,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出版社,日1剂。



主治:白血病。

方药:抗白丹:雄黄3克,巴豆3克,生川乌3克,乳香3克,郁金3克,槟榔3克,朱砂3克,大枣7个。

用法:先将雄黄、生川乌、乳香、郁金、槟榔共研末细末,把已去外皮的巴豆置砂锅中以文火炒至微黄为度,去内皮,用双层纸包裹后压碎,微热半小时,稍去油脂。另将大枣煮熟去皮,枣核与上述药物混合并充分捣研均匀,制成黄豆大小的丸剂,上述处方用量共制约90丸,朱砂为衣,晾干既得。口服,成人每日4~8丸,小儿每日1~4丸。于清晨空腹吞服,连服3~5天,休息1天。一般先以小剂量开始,逐步加大,保持大便4~5次/天为宜。

疗效: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用于治疗白血病12例,其中5例有效。

备注:本方主要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有腹泻、恶心、呕吐、胃脘不适及食欲不振等现象。

来源:《抗癌中草药制剂》,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293。



主治:白血病。

方药:安露散:蜈蚣、全蝎、僵蚕、土鳖各等量。

用法:以上各药烘干研末,制成内服散剂或糖块(每块含药量0.3克)。日服,每次0.3~1.0克,一般用0.7克,日3次。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每次服0.3克为宜。

疗效: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用治白血病29例。其中获缓解者占25%~64.71%,获得食欲,临床症状及血象改善者占65~80%。

来源:《抗癌中草药制剂》,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294。

主治:白血病。

方药:三才封髓丹:太子参30克,山慈菇30克,山地15克,熟地15克,天冬9克,麦冬9克,砂仁9克,黄柏9克,甘草9克,黑山栀9克,草河车9克。

加减:半枝莲、紫草、犀角、鹿角霜等随症选用。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来源:《抗癌中草药制剂》,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294。



主治:白血病。

方药:乌芎汤:川芎90克,首乌60克,当归头30克,熟地30克,焦术30克,故纸24克,菟丝子15克,牛膝9克,云苓9克,阿胶9克,肉桂3克,炮姜3克。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来源:《抗癌中草药制剂》,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294。



主治:白血病。

方药:杀癌7号煎:龙葵60克,苡仁60克,黄药子9克,三七粉9克,乌梅6克,白花蛇舌草75克。

用法:水煎服,日1剂。

疗效: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用于治疗恶性网状细胞癌6例获部分缓解,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1例获完全缓解。

来源:《抗癌中草药制剂》,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302。

主治:白血病。

方药:复方猪殃殃汤。

猪殃殃60克,羊蹄根60克,旱莲60克,石仙桃30克,红枣30克,黄精15克,丹参15克,茜草12克,地骨皮12克,归身9克,白薇9克,柴胡9克,生地9克,元参6克,六神丸30粒。

猪殃殃30克,红枣30克,苡仁15克,黄精15克,党参12克,羊蹄根9克,旱莲9克,归身9克,白术9克,黄芪9克,白薇9克,制甘草3克,六神丸15粒。

用法:水煎服,日1剂,先用方(1)治疗,获效后在用方(2)巩固。六神丸随汤药分3次吞服。

来源:《抗癌中草药制剂》,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302。



主治:白血病。

方药:猪莲二根汤:猪殃殃60克,半枝莲30克,羊蹄根30克,板蓝根30克,制黄芪12克,当归12克,党参9克,三棱9克,莪术9克。

加减:发热加生地、丹皮;出血加仙鹤草、白茅根、旱莲草;纳减加炒二芽、焦六曲、陈皮。

用法:水煎服,日1剂。

疗效: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以本方为主,中西结合治疗各类型白血病15例,完全缓解3例,有效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73.3%。

来源:《抗癌中草药制剂》,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299。



主治:白血病。

方药:

马钱子0.9克,甘草5克,七叶一枝花6克,山豆根10克,射干10克,茜草6克,当归3克,党参30克,黄芪30克,紫草30克,凤尾草12克,犀黄丸1.5克(吞服)。

仙鹤草30克,鹿衔草30克,宕珠30克,银花30克,甘草3克,凤尾草30克,喜树根30克。

用法:方(1)水煎服,日1剂。方(2)代茶饮。

来源:《肿瘤的防治》,261。



主治:白血病。

方药:当归芦荟丸:当归、黄柏、龙胆草、山栀、黄芩各30克,青黛、芦荟,大黄各15克,木香10克。

用法: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每天服3~4丸。如能耐受,可逐渐增加到每天6~9丸。

备注:副作用有腹泻、腹痛,腹泻次数与药量有关。

来源:《肿瘤的防治》,262。



主治:白血病。

方药:土茯苓、猪殃殃、龟板、荷包草、童子益母草、水牛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来源:《肿瘤的防治》,261。



主治:白血病。

方药:龙葵、半枝莲、狗舌草、七叶一枝花。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来源:《肿瘤的防治》,261。



主治:白血病。

方药与用法:生牡蛎30克,夏枯草30克,玳瑁3克,研粉冲服。如欲提高白血球则用鸡血藤30克,丹参15克,白芨30克,生地榆30克,阿胶3克(烊冲),水煎服。

来源:《肿瘤的防治》,262。



主治:白血病。

方药:板蓝根30克,紫草根30克,丹参18克,郁金10克,茯神10克,甘草10克。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来源:《肿瘤的防治》,262。



主治:白血病。

方药:川芎15克,板蓝根15克,铁扁担15克,猪殃殃48克,罂粟壳6克。

用法:水煎,每日1剂,或制成浸膏压片服用,每日分4次服。

疗效:治疗3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1例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1例慢粒急性变,服药后自症状均见好转,食欲增加,精神好转,有胸骨压缩症状者均见减轻或消失,肝脾肿大者均明显缩小。有2例急性淋巴白血病之血象有改善,1例急性白细胞服药1个月后,骨髓象变为增生低下,原粒和幼粒由20%以上变为0。

来源:《千家妙方》,战士出版社,1982:580。



主治:白血病。

方药:三蛇汤:白花蛇舌草60克,狗舌草30克,羊蹄根(牛舌草)30克。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来源:《中医肿瘤学》(上),科学出版社,1983:314。



主治:淋巴肉瘤性白血病。

方药:消瘰丸合二陈汤加减:玄参、生牡蛎、海蛤粉、云苓、黄芪各15克,贝母、海浮石、海藻、陈皮、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当归、赤芍各9克,乌贼骨、昆布、法夏各12克,炮山甲6克,苡仁24克。

用法:水煎服,日1剂。同时配合小剂量化疗。

病例:胡XX,男,51岁。左上腹包块已一年,低热,全身性浅表淋巴结肿大。经活检确诊为淋巴肉瘤性白血病。白细胞总数82400~91200/mm立方。自汗,盗汗,包块进行性增大,间歇性鼻衄,头昏乏力,面色苍白,消瘦,纳差。经上法治疗,2个多月,病情大为缓解,再以益气补血兼清热化痰之品调治1月,临床症状消失,血象也趋于正常。

来源: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79;(2):28。



主治: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方药:柳树根、虎杖、党参、当归、熟地、薏仁、枸杞、黄精各30克,红枣10个。

用法:水煎服,日1剂。

病例:关XX,男,40岁。1984年3月起感精神不振,容易疲倦,纳呆渐瘦。7月高热。8月经骨穿检查,确诊为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化疗后,全血细胞急剧下降,因不能接受而中断治疗。8月24日求治于中医。面色萎黄,精神不振,消瘦,唇淡爪白,饮食不思,终日发热,苔薄白而腻,脉濡数无力。服上方,配合精猪肉90克炖服。10月底复查,血象基本正常。

来源:江西中医药1985;(5):14。



主治:单核细胞白血病。

方药:槐花、紫草、黄芩、丹皮、生地、连翘、盐柏,白芍、牛蒡子、板蓝根、玄参。

加减:在治疗后期,可根据病情加解毒扶正、养阴扶正药物如重楼、慈姑、公英、胡连、人参、女贞子、寸冬、玉竹、鱼鳔蛸等。

用法:水煎服,日1剂。

病例:姚XX,男,46岁。以周身乏力,头迷4年余入院。患者于4年前出现原因不明的鼻衄,甚达500ml,周身皮肤出血,头迷,周身乏力。经骨髓穿刺确诊为“单核细胞型白血病”。用上方治疗10个月后肝脾回缩,未发烧,未见出血倾向,头不晕,食欲增加,骨髓象复查表明:增生活跃,原单3.3%,幼单13.0%,单核6.0%。

来源:辽宁中医1976;(1):33。



主治: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方药:党参、黄芪、当归、制首乌各20克,生地15克,白术20克,甘草15克,夏枯草60克,地榆12克,射干12克,银花,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紫草各30克,野葡萄根120克。

用法:水浓煎日夜分4次服,连服15剂。外用抗癌软坚一号敷淋巴肿处(制川乌头10克,黄柏10克,文蛤1枚,金头蜈蚣1条,龙泉粉10克,共研末,加麝香0.5克,陈醋调之,温敷坚硬肿处,每日更换)。

病例:杨XX,男,13岁。于1982年6月2日初诊。患者面色无华,颈部、腋下、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构肿大,有活动度,尤其是左颈淋巴结肿大如拳,且坚硬如石,口难张,水浆难咽,低热不退,经临床及两次骨髓穿刺检查,确诊为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用本方加减治疗2月余,患者精神食欲恢复正常,病已缓解,骨髓象趋于正常,经随访同年9月已上学读书,至今已年余安然无恙。

来源:河北中医1987;(6):20。



主治:各型白血病。

方药:蟾蜍酒:取125重蟾蜍15只,剖腹去内脏洗净加黄酒1500ml,放入瓷罐中封闭,然后置入铝锅内加水,用水煮沸2小时,将药液过滤既得。

用法:成人每次15~30ml,日3次,饭后服。儿童酌减,连续用药直至症状完全缓解,其后维持缓解治疗,服药半月,间歇半月。

备注:在治疗过程中不用其他抗白血病药,但需要配合抗感染、输血、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支持疗法。轻微心悸及胃肠道反应勿须停药,重者可配用维生素B6或半夏。

来源:辽宁中医杂志1984;(4):18。



主治:低增生性白血病。

方药:

感染发热时:银花、连翘、公英、板蓝根、黄莲、黄芩、白花蛇舌草、半枝莲。

幼稚细胞较多时:美登木、南蛇藤、鬼箭羽。

感染控制、血象偏低、机体衰弱时:黄芪、党参、白术、薏仁、当归、生地、玄参、天冬、麦冬、补骨脂。

用法:除用抗菌素及一般支持疗法外,依前辩证施治。水煎服,日1剂。

病例:XX,男,62岁。1980年3月15日入院。患者18年前发现粒细胞减少,经中医治疗好转。本次发病前20天,高热,伴上呼吸道感染,门诊治疗无效转入住院。经血象检查,确诊为低增生性白血病。按上法治疗。两年半后随访,病情稳定。近年来已恢复部分工作,现继续门诊治疗。

来源:江西中医药1984;(6):15。



辩证分型方

主治:白血病。

方药:

(1)益气养阴汤:北沙参、潞党参、浮小麦、山萸肉、煅牡蛎、北五味子30克,淮山药、煅龙骨各15克,人参须12克,大麦冬、炙甘草各9克,生地黄24克,大枣1枚。

(2)益气助阳汤:吉林参须、补骨脂、阿胶珠各9克、潞党参30克,太子参13克、麦冬12克,五味子5克,枸杞子13克,山萸肉24克,熟地24克,何首乌18克,肉苁蓉24克,巴戟天12克,鹿角胶9克,鸡血藤18克,生姜3片,大枣5枚。

(3)加减生脉地黄汤:沙参、麦冬、山萸肉、龟板胶、生鳖甲各15克,五味子,丹皮、吉林参须、生甘草各6克,大熟地18克,山药、山黄芪各24克,云苓,泽泻,制首乌、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野百合、当归、太子参、党参、青蒿,鳖甲炒柴胡各9克。

(4)加味逍遥散:鳖甲炒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白术、炙草、麦冬、枸杞子、焦楂肉、神曲、黄精各9克,党参、生芪、山萸肉、淮山药各15克,五味子4.5克。

(5)加味大定风珠:沙参、党参、生鳖甲、生牡蛎、火麻仁各15克,吉林参须、麦冬、干地黄、阿胶珠(冲)各9克,酸枣仁、生白芍、生龟板各12克,五味子4.5克。

(6)归脾汤加味:吉林参(另煎兑)、白术、茯神、酸枣仁、桂圆肉、当归、太子参、旱莲草、女贞子、鹿角胶、阿胶珠、龟板胶、淮山药、黄精各9克、广木香3克,鸡血藤、白茅根各15克,炙草6克,生芪18克。

(7)大补回阳汤:炙芪30克,党参、鸡血藤、桑葚各24克、太子参、山药各15克、吉林参、白术、茯苓、当归、白芍、阿胶、补骨脂、麦冬各9克,淡附子、炙草、川芎各6克、肉桂4.5克,熟地、山萸肉各12克、干姜、五味子各3克,鹿茸2.4克,生姜3片,大枣3枚。

(8)升阳救阴汤:沙参、丹参、枸杞子、龙骨、阿胶各15克,玄参、当归、生地各12克,党参、山萸肉各24克,白糖参、太子参、麦冬、白芍、白术、秦艽、白薇、鳖甲、茯苓、焦楂、神曲各9克,五味子、青蒿、炙草各6克,山药、生芪、鸡血藤各30克,浮小麦45克,柴胡、升麻各3克,大枣5枚。

(9)银花、连翘、薄荷、公英、板蓝根、紫花地丁、七叶一枝花、桑叶。

(10)加味当归龙荟汤:当归、龙荟、龙胆草各9克,黄莲、黄芩、黄柏、栀子、大黄、青黛各6克,木香3克,麝香0.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半枝莲15克,生牡蛎、生鳖甲各24克。

加减:肺肾虚,肝木克土型之肝郁肿大者加丹参,广郁金,生牡蛎,生鳖甲,生龟板,生麦芽,穿山甲、瓦楞子,桃仁、红花;淋巴结肿大者加小金丹(由白胶香、制草乌、五灵脂、干地龙、土鳖虫、乳香、没药、当归、麝香组成)每次3丸。肝肾阴虚,肝风为动昏迷者用安宫牛黄丸。温病型则随热毒所在脏癌,随症加减,此外,还可加入具抗癌作用的中草药: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龙葵、猪殃殃、喜树根、青黛、重楼之类;还可加雄黄、蟾酥等。血瘀者还可加三棱、莪术、黄药子、景天三七、蛇六谷、山慈菇。五脏交病,实火在肝型之肝脾肿大者,加三棱、莪术各6克。

用法:水煎服,日1剂。肝肾阴虚用方(1);肺肾阳虚用方(2);肺肾阴虚,肝阴不足用方(3);肺肾虚,肝木克土用方(4);肺肾阴虚,肝风内动用方(5);肺肾肝虚,脾不统血用方(6);五脏失调,虚寒在心用方(7);五脏失调,阴亏阳陷用方(8);温病型用方(9);五脏交病,实火在肝用方(10)。

疗效:文章介绍两例,均获满意疗效。

病例:苟X,女,25岁。1974年3月初诊。数月来,精神不振,食欲渐退,倦怠无力,心悸等,曾在某医院查白细胞210000,肝脾肿大,确诊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舌尖边好,脉细数。症属肺肾阴虚,以益气养阴汤加白花蛇舌草24克,半枝莲15克,青黛3克(包),丹参15克,广郁金9克,生牡蛎18克,生鳖甲18克。上方服2个月后,精神、睡眠、饮食均正常,已能参加体力劳动。1975年4月再诊,月经衍期,肝脾大,脉弦数。以加味逍遥散加减,20剂后,自觉症状良好,肝脾显著缩小,白细胞数降至正常。改服益气养阴汤药量加4倍,炼蜜为丸。迄今6年,从事体力劳动2年,未见复发。

来源:广西中医药1981;(4):1。



主治:白血病。

方药:

毒入骨髓型(急单、急粒、急淋):广犀角或水牛角、生地、生石膏、柴胡、地骨皮、龟板、鳖甲、桃仁、红花、银花、公英、大青叶、青黛、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党参。

肝肾同病瘀毒型(慢粒):生熟地、枸杞、丹皮、黄枸、知母、枣皮、五味、山药、杜仲、当归、桃仁、腥草、芦荟、青黛、雄黄、地丁、山豆根、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甘草。

脾肾两虚瘀毒型:黄芪、党参、山药、白术、杜仲、熟地、枸杞、龟板、鳖甲、当归、川芎、五味子、女贞子、阿胶、枣皮、柴胡、枳壳、鸡内金、莱菔子、公英、地丁、桃仁、半枝莲、土茯苓、牛膝、甘草、白花蛇舌草。

加减:头痛加夏枯草、菊花、钩藤;胸痛加玄胡、郁金、枳实;淋巴结肿大加夏枯草、牡蛎粉、小金丹;肝肿大加郁金、胆草、芦荟、连翘、水蛭;脾肿大加鸡内金;鼻腔出血加茅根、荆芥炭;牙龈出血加侧柏炭、三七粉;呕吐血夹阿胶、大黄炭、紫珠草、白药。紫斑加紫草茸。慢性者去紫草茸换鹿角霜成胶。便血加地榆、棕炭、生地炭、大黄炭(慢性者不用);尿血加大小蓟、槐花、血余炭;神志不清加紫雪丹、局方至宝丹;便秘加大黄、元明粉;尿黄赤加车前草、茵陈;周身痛加秦艽、灵仙、钻骨风、地龙;上肢加柳枝,下肢加牛膝。咽喉肿痛,急性吹冰硼散或金黄散,口服六神丸;慢性吹锡类散。呕吐加竹茹、法夏、藿香;干呕加竹茹、黄莲、胆草;寒热往来加柴胡、乌梅;腹部胀痛加桃仁、红花、莪术、泽兰叶。淋巴瘤加小金丹、夏枯草,外用推车虫,焙干研末,用醋调敷。霉菌感染加金汁或冲水漱口。纳差加莱菔子、山药、枳壳;高然不退加安宫牛黄丸。

用法:水煎服,日1剂。

病例:陈XX,男,19岁,确诊为白血病,经依法治疗、生存期已达14年,并生了一小孩,现仍在正常工作。

来源: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79;(1):6~9。



主治:白血病。

方药:

清瘟败毒饮加减:生石膏、生地、犀角、黄莲、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甘草、丹皮、鲜竹叶。

犀角地黄汤加减:犀角、生地、白芍、丹皮。

玄参、龟板、鳖甲、生地、熟地、枸杞、山萸肉、山药、杜仲、丹皮、黄柏、知母、当归、五味子。

黄芪、党参、山药、白术、附片、肉桂、小茴、仙茅、干姜。

加减:毒入骨髓型以清热解毒之方(1)为主,兼以消瘀、补肾之方(2)方(3)。肝肾同病瘀毒型以滋养肝肾之阴为主,即以方(3)为主,兼以解毒、消瘀之方(1)方(2)。脾肾两虚瘀毒型以温补脾肾之方(4)为主,兼以消瘀、解毒之方(1)、方(2)。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来源: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6;(1):31。



主治:阴虚型白血病。

方药:水牛角30克(先煎),鳖甲30克(先煎),青蒿10克,生地15克,知母10克,丹皮10克,银柴胡10克,南、北沙参各12克,龟板30克。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来源:《肿瘤的防治》,260。



主治:阳虚型白血病。

方药:黄芪15~30克,肉桂3~10克,党参10~15克,当归10克,白术10克,白芍10克,熟地15克,红枣5个,茯苓12克,鹿角霜10克,陈皮6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来源:《肿瘤的防治》,260。



主治:瘀血积聚型白血病。

方药:水牛角30克(先煎),醋柴胡6克,全当归10克,红花10克,炮山甲10克,赤芍10克,广郁金10克,枳壳10克,桃仁10克,天花粉10克,甘草3克,人参鳖甲煎丸10克(包煎)。

用法:水煎服,日1剂。同时外用阿魏消瘤膏贴敷瘤块。

来源:《肿瘤的防治》,260。



主治:痰热型白血病。

方药:海浮石15克,全瓜蒌30~60克,蒲公英15克,陈胆星10克,枳壳10克,竹沥半夏10克,黄莲3~10克,土茯苓15~30克,人中黄10克,板蓝根15克,礞石滚痰丸15克(包煎)。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来源:《肿瘤的防治》,260。



主治:肝肾阴亏,毒热内蕴型白血病。

方药:生地20克,玄参15克,知母10克,龟板10克,鳖甲30克,骨皮20克,丹皮20克,蒲公英30克,银柴胡15克,大青叶15克,半枝莲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狗舌草15克,女贞子30克,青黛30克(另包分冲服)。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来源:《中医肿瘤学》(上),科学出版社,1983:309。



主治:阴虚血热,迫血妄行型白血病。

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犀角4克(或水牛角10克),生地20克,丹皮20克,旱莲草30克,女贞子20克,杭白芍15克,血余炭20克,大小蓟30克,仙鹤草30克,地榆炭20克,羊蹄根30克,大青叶20克,露蜂房10克,生黄芪30克,藕节30克。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来源:《中医肿瘤学》(上),科学出版社,1983:310。



主治:血虚气亏,脾心两虚型白血病。

方药:人参10克,沙参30克,党参15克,生地15克,天麦冬各15克,五味子6克,当归15克,杭芍20克,云苓10克,白术10克,山药10克,枸杞子15克,山萸肉20克,生龙牡各20克,炒枣仁15克,浮小麦30克,黄芪15克,甘草10克。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来源:《中医肿瘤学》(上),科学出版社,1983:310。

主治:气虚血瘀,痰凝毒结型白血病。

方药:沙参30克,人参10克(另煎兑),丹参30克,赤芍15克,归尾10克,炮山甲10克,瓜蒌20克,干蟾10克,山慈菇15克,郁金10克,枳实10克,徐长卿30克,黄芪20克,山药10克。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来源:《中医肿瘤学》(上),科学出版社,1983:311。



主治:温热型白血病。

方药:生石膏30克,生地15克,青黛6克(装入胶囊吞服,不入煎剂),黄莲9克,蚤休24克,虎杖30克,丹参30克,苦参15克,丹皮12克,银花12克。

加减:若以高热为主,则重用生石膏、柴胡。若以出血为主,重用生地、丹皮、加用犀角。若舌边舌尖瘀斑多,加三七、水蛭、土鳖虫。若昏迷不醒,可加服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来源:《百病良方》第二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3:209。



主治:肝郁火盛型白血病。

方药:黄莲12克,芦荟12克,龙胆草9克,青黛6克(入胶囊吞服),大黄9克,莪术15克,黄药子15克,夏枯草30克,柴胡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来源:《百病良方》第二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3:209。



主治:热结痰核白血病。

方药:玄参12克,牡蛎30克,浙贝12克,甲珠15克,夏枯草30克,昆布30克,海藻30克,法半夏12克,生南星12克(先煎二小时),瓜蒌15克,黄药子15克,山慈菇24克,半枝莲30克,蚤休24克,白花蛇舌草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来源:《百病良方》第二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3:209。



主治:心脾不足型白血病。

方药:人参6克(嚼服),黄芪30克,白术24克,茯苓24克,当归12克,菌灵芝30克(先熬),刺五加30儿科,大枣30克,阿胶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来源:《百病良方》第二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3:210。

主治:肝肾阴虚型白血病。

方药:熟地24克,山药30克,寄生30克,山萸15克,茯苓30克,鳖鱼24克,女贞子30克,旱莲草30克。

加减:颈、腋部有包块则加昆布,海藻,半枝莲。鼻口出血可加茅根,知母,小蓟。

来源:《百病良方》第二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身,1983:210。



主治:脾肾阳虚型白血病。

方药:熟地24克,山药30克,山萸12克,肉桂6克,炮姜10克,龟胶24克,鹿胶15克,枸杞15克,淫羊藿30克,制附片30克(先煎)。

加减:气短加人参、黄芪、白术。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来源:《百病良方》第二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3:210。



主治:白血病高热、出血、昏迷。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生地40克,生石膏、玄参、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地骨皮、天花粉各30克,丹皮、知母、石斛各20克,赤芍15克,生地榆60克,生大黄粉3克,三七粉6克。

用法:水煎服,日1剂。

病例:刘XX,女,31岁,1984年8月初诊,患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3年,6月因乏力,胸骨痛,发热,脾肿大,全身淋巴结肿大,经省医院骨穿检查,诊断为慢粒急变。经化疗,病情反而加重,求治于中医。面色无华,神志昏迷,时谵语,舌强,直视,四肢强硬挛急,大便3天未行,小便失禁,秽气难闻,口唇燥裂,舌暗红干缩而强,苔黄黑发津,脉细数。服上方两个月后,已能干轻体力农活。

来源:江西中医药1988;(5):14。



急性白血病方

主治: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方药:

人参归脾汤加减:西洋参10克,黄芪30克,白术30克,当归25克,木香10克,云苓15克,圆肉15克,炒枣仁25克,远志15克,首乌15克,熟地20克,阿胶(冲)15克,炙草15克。

十全大补汤加减:人参10克,云苓15克,白术25克,当归25克,熟地20克,川芎10克,白芍15克,黄芪50克,阿胶(冲)15克,鹿角胶15克,龟版胶15克。

青蒿鳖甲汤加减:青蒿15克,鳖甲25克,龟版25克,柴胡15克,黄芩15克,丹皮20克,白芍50克,生地25克,青黛3克,甘草10克。

犀角地黄汤加味:广角5克,白芍50克,丹皮25克,生地50克,白花蛇舌草25克,仙鹤草15克,青黛5克,双花50克,蒲公英50克。

加减:骨痛者加蒲黄、五灵脂、乳香、没药等;白细胞高者加青黛、雄黄等;白细胞过低者加鸡血藤、紫河车、石苇、红枣等;血小板过低者加三七粉、卷柏、大黄等;肝脾肿大者加夏枯草、黄药子、山慈菇、川贝母、海藻、昆布等。

用法:水煎服,日1剂。方(1)用于心脾两虚型白血病;方(2)用于气血两虚型白血病;方(3)用于阴虚发热型白血病;方(4)用于热毒炽盛型白血病。3个月为一疗程,缓解后亦坚持服用一个疗程。

疗效:9例患者这年过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2例,未缓解1例。

来源: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8):505。



主治:急性白血病。

方药:当归15~30克,川芎15~30克,鸡血藤15~30克,赤芍15~20克,红花8~10克,三七6克(研细末分次吞服)。

加减:气血两虚者加党参15~30克,黄芪15~30克,白术10克,首乌10~15克,黄精15克,枸杞子15克,熟地15~30克;肝肾阴虚者加枸杞子15克,女贞子15克,首乌10~15克;热毒炽盛加水牛角30克,生地30克,丹皮12~15克,茜草10克,蚤休6克,银花20克,连翘15~20克,蒲公英20~30克,板蓝根15克。

用法:水煎服,日1剂。并加抗癌西药联合化疗。

疗效:8例中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3例,未缓解1例。总有效率为87.50%。

来源: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11);683。



主治: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方药:

金银花、连翘、黄莲、黄柏、犀角、生石膏、知母、丹皮、紫花地丁、蒲公英。

龙胆草、黄芩、栀子、夏枯草、竹叶、柴胡、猪苓、泽泻、木通、半夏、佩兰、茯苓。

党参、红参、黄芩、熟地、生地、补骨脂、五味子、龟板、鸡血藤、当归、

生石膏、知母、白芍、地骨皮、麦冬、玄参。

癌灵1号注射液每ml含砒石(三氧化二砷)1mg,轻粉(氯化汞)0.01mg,每支2ml。

用法:诱导缓解期:癌灵1号每次8~10ml加10%葡萄糖10~20ml,静脉注射,日2次,同时属热入营血型方(1),属湿热蕴结型服用方(2)。维持缓解期:癌灵1号2~4ml,日2次,肌肉注射1~2个月,属气血两虚者同时服用方(3),属阴虚内热者同时服用方(4)。

疗效:共治81例,完全缓解22例(27.2%)。

来源: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4(1):19。



主治:高白细胞型急性白血病。

方药:

参芪地黄汤加减:黄芪、党参、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小蓟、蒲公英各30克,莪术、天冬、麦冬各15克,生地、黄精各20克,茯苓12克,甘草6克,三七粉3克(冲服),丹参18克。

归脾汤加减:黄芪、党参、小蓟、白花蛇舌草、女贞子各30克,补骨脂24克、枸杞子18克、当归、莪术各15克、白术、茯苓、陈皮、阿胶各12克,三七粉3克(冲服),甘草6克,丹参18克。

犀角地黄汤加减:犀角粉2克(冲服),生地,白花蛇舌草、小蓟、双花、板蓝根各30克,玄参、连翘、紫草各18克,赤芍、天冬、黄芩各15克,栀子、莪术各12克、三七粉3克(冲服),羚羊粉1.5克(冲服)。

用法:水煎服,日1剂。方(1)用于气阴两虚型急性白血病;方(2)用于气血双亏型急性白血病。如高热神昏者加紫雪丹、安宫牛黄丸;化疗后恶心呕吐、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者,可加降逆和胃,健脾止呕之品。在治疗过程中并采用联合化疗。贫血严重或出血时给予输血和止血药;有感染时配用抗生素。以2周为一疗程。

疗效:满一疗程可供疗效统计者16例,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3例,未缓解9例。

来源: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8):502。

5、主治:急性白血病。

方药:当归20克,丹参20克,赤芍20克,川芎10克,沙参20克,麦冬15克,板蓝根50克,山豆根30克,山慈菇50克。

加减:血热妄行者合并犀角地黄加减;气滞血瘀者用丹参静脉点滴加理气药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可同时配合化疗。

来源: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10):637。



6、主治:急性非淋巴细胞型白血病。

方药:熟地、茯苓、黄芪、白花蛇舌草、龙葵、山豆根、软紫草各30克,山药15克,山萸肉、肉苁蓉、巴戟天、八补骨脂、人参(或党参)、麦冬、五味子各10克,当归6克。

加减:发热加双花、板蓝根、柴胡各30克,连翘、黄莲各10克;出血加生地、丹皮、藕节、三七粉、云南白药、阿胶各10克;口腔溃疡加生石膏30克,玄参、知母、栀子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日1剂。连用3~4周为一疗程,休息1周,可继续服用。同时配合改进的HAMPT方案化疗。

疗效:54例患者,完全化解30例,完全缓解率为55.56%,其中3例已健康存活6年以上,最长1例已达8年4个月。

来源: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5(9):542。



主治:急性粒—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方药:

山萸肉10克,熟地5克,当归10克,枸杞子、紫河车、白术、阿胶各10克、首乌、女贞子、骨碎补、白花蛇舌草各15克,五味子、红参、鹿角胶各6克。

红参50克、熟地150克,黄精、黄芪、龟板各150克、阿胶60克,枸杞、白芍、虎杖、白术、女贞子各100克,当归、首乌、天冬个120克,冬虫夏草60克,紫河车120克,鹿角胶30克。

用法:方(1)水煎服,日1剂。方(2)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每次1丸,日服3次,白开水送下。西药采用COAP化疗方案,并加强的松、乙胺嘧啶。

病例:祁XX,女,14岁,1976年1月28日因低热、面黄、齿龈出血3月余而入院,经血液、骨髓象检查诊断为急性粒—单核细胞性白血病,入院后服方(1),并采用COAP化疗方案,同时口服强的松、乙胺嘧啶,4月21日复查骨髓象符合完全缓解,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7月8日出院,以后定期门诊复查血象、骨髓象,每1~1.5月行化疗一疗程,3~6个月口服乙胺嘧啶一疗程,坚持服方(2)丸剂,至今患者一直维持在完全缓解期中,已工作4年余。

来源: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5(4):241。



主治:肝胆湿热型急性白血病。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黄芩、栀子、木通、当归、生地、柴胡、猪苓、泽泻各10克、鸡血藤、丹参各30克。

加减:加入清热解毒类抗肿瘤中草药,如夏枯草、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山豆根等。热重加五味消毒饮、黄莲解毒汤、清瘟败毒饮等、湿重加藿朴夏苓汤、二陈汤、三仁汤、参苓白术散等。

用法:水煎服,日1剂。

疗效:共治26例,完全缓解14例(53.8%),部分缓解10例(38.5%),总缓解率为92.3%。

备注:治疗中如感冒、感染,停用本方,改予辩证施治,待其好转后再用本方。另应配合西医治疗,以联合间隙化疗为主。

来源:中医杂志1980;(4):36。



主治:妊娠合并急性白血病。

方药:

复方犀角地黄汤加减:犀黄或水牛角、生地、元参、丹皮、丹参、生石膏、青黛、大青叶、麦冬、地骨皮、银柴胡、太子参、阿胶、龟板、半枝莲、白花蛇舌草、银花。

当归补血汤、大补元煎、犀角地黄汤加减:黄芪、党参、当归、熟地、生地、萸肉、女贞子、枸杞子、山药、赤芍、丹皮、丹参、银柴胡、龟板、鳖甲、白花蛇舌草、半枝莲。

加减:方(2)热甚加生石膏、青黛、犀角。

用法:方(1)用于产前,方(2)用于产后。用水煎服,日1剂。

疗效:治疗妊娠合并急性白血病5例,均顺利度过产期,4例足月顺产,婴儿健康,1例早产死胎。产后1例未祥,2例分别再产后55、85天出院失去联系,1例存活95天,还有1例已存活210天,仍在继续观察中。

病例:住院号:717212,女,24岁,工人。停经6个月,因头昏、发热,鼻衄1月,于1973年11月10日住院。经骨髓穿刺等实验室检查诊为急性淋巴型白血病合并妊娠。用复方犀角地黄汤加减,同时配合西药及化疗,1月后病情好转,于1974年1月17日正常分娩1女婴。产后用方(2)加减治疗。4月4日,因突发高热,下颌淋巴结肿大,再经中西药抢救治疗无效,于4月22日死于感染和衰竭。

备注:产前配合应用抗菌素、输血、激素,不用或少用化疗,产后则采用一定的化疗。

来源:浙江中医杂志1980;(3):120。



主治: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非极度活跃者。

方药:

青黄散:青黛、雄黄、药量为7:3或7:2。

杀癌七号:龙葵、薏苡仁、黄药子、乌梅、甘草、白花蛇舌草、三七。

用法:方(1)诱导剂量为每日8~18克,分3次服;维持量为每日4~6克,分两次服。方(2)每日1剂,分两次水煎服。以方(1)为主,可配合应用方(2),亦可辩证论治配合应用它药,多用益气养阴法。

疗效:治6例,一例恶化,余均缓解。

备注:青黄散宜用于本病早期,口服有些有副作用,若出现血便、皮疹及明显消化道症状者,须暂时停药。为预防和砷中毒,可在治疗过程中每2~3月永二巯丁二钠1克加入5%葡萄糖40ml中缓解静注,每日1次,连用3天。若服药注意从小剂量开始,饭后服用,亦可减轻消化道副作用。

来源:上海中医药杂志1986;(2):15。



主治:急性白血病。

方药:

蜂房五钱(缺货时可用龙葵五钱代)葵树子1两,当归5钱,仙鹤草1两,猪殃殃1两,土大黄5钱至1两,黄精5钱,丹参5钱,白花蛇舌草5钱,半枝莲1两。

党参6两,焦白术6两,琥珀1两,蟾酥3钱,牛黄1两2钱,冰片3钱,腰黄1两,麦芽6两,僵蛹3两,石菖蒲3两,猪殃殃2斤。

用法:方(1)水煎服,日1剂。方(2)制成丸剂,每次服30粒,日服3次(用上药浓缩泛丸如绿豆大,朱砂为衣)。

病例:黄XX,男,30岁。1973年4月27日,因两下肢出血点伴乏力,到医院急诊,明确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采取放疗、化疗,同时服用方(1),半年后病情缓解,实验室检查及胸透、心电图、超声波均显示正常。11月16日出院,至今每3个月服用方(1)7剂及方(2)药丸。病情一直处于缓解期。

备注:治疗期间,不宜食鸡。

来源:中成药研究1978;(1)35。



主治:急性白血病。

方药:六神丸(武汉健民制药厂、天津中药厂产品)。

用法:每日180粒,分3~4次口服。不能耐受者,由小剂量每日30粒开始,能耐受后迅速增至每日180粒。如有出血,感染时配合止血剂、抗生素及支持疗法等。

疗效:6例急性白血病中1例AML和2例APL患者完全缓解,其余3例未缓解。完全缓解所需时间为71~118天,平均99天;维持时间为81~188天,平均141天,现仍有1例处于完全缓解中。

病例:刘X,男,28岁,1986年9月因AML入院,住院后给予六神丸每日150粒,分3次口服及抗感染、支持疗法等,住院期间突然肛门排出稀水样便,无尿,经从尿道推入造影剂诊断为尿道直肠瘘,考虑为白血病侵润所致,六神丸加量每日180粒,分3次口服,17日后患者每天排尿量50~100ml,以后尿量逐渐增加至1000ml,从肛门仍有少量尿液排出,服六神丸118天,于1987年1月24日经骨髓细胞检查为AML完全缓解。

来源: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12):719。

主治:急性白血病。

方药:

银翘犀角地黄汤加味:水牛角45克,生地15克,丹皮15克,赤芍15克,银花10克,连翘12克,栀子10克,生石膏60克,麦冬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

柴芩陈苓汤加减:柴胡10克,黄芩12克,胆草15克,栀子10克,陈皮10克,茯苓15克,半夏12克,泽泻12克,猪苓10克,白术10克,芦根30克,青黛6克,白花蛇舌草30克。

丹桃四物汤加减:桃仁9克,丹参15克,当归12克,川芎10克,熟地15克,赤芍15克,海藻10克,鳖甲15克,生牡蛎30克,浙贝6克,夏枯草30克。

生脉散:二至丸、杞菊地黄汤加减:北沙参30克,麦冬10克,五味10克,女贞子15克,旱莲30克,枸杞15克,生地20克,丹皮12克,茯苓15克,苡仁20克,白蒺藜15克,龟板15克,远志9克,枣皮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方(1)用于热毒型,方(2)用于湿热型,方(3)用于癓瘕型,方(4)用于气阴两虚型。

备注:配合化疗。

疗效:共治62例,近期完全缓解14例,部分缓解18例,临床好转5例,无效26例。

来源:辽宁中医杂志1984(4):23。

主治:急性白血病。

方药:白血病方。

猪殃殃15~30克,紫草根15~30克,狗舌草15~30克,羊蹄根15~30克,生地9~15克,黄精15克,当归9克,丹参9克,赤芍6克,川芎6克,甘草3克。

黄芪9~15克,制首乌15克,鸡血藤9~15克,党参9克,白术9克,当归9克,熟地9~15克,枸杞子9克,白芍6克,黄精15~30克,制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方(1)用于诱导缓解期,方(2)用于维持缓解期,并适当配合化疗及支持疗法。

疗效:浙江衢县第一人民医院治疗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14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细胞2例,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2例,急性红白血病1例;获完全及部分缓解者;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7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2例、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2例;总缓解率为57.9%。

来源:《抗癌中草药制剂》,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298。



主治:急性白血病。

方药:

龙葵60克,半枝莲60克,紫草根60克,土茯苓120克。

半枝莲、天花粉、板蓝根、补骨脂、山豆根。

藤梨根、蟾酥、川芎、狗舌草、土大黄、三七。

用法:水煎服,日1剂。

疗效: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以本方配合西药共治疗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15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1例、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3例,均获较好疗效。

来源:《抗癌中草药制剂》,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295。



主治:急性白血病。

方药:复方蛇舌草汤:白花蛇舌草30克,瓜蒌15克,板蓝根30克,白英30克,七叶一枝花15克,射干9克,紫草根15克。

用法:水煎服,日1剂。

疗效:福建三明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用本方配合化疗,治急性白血病18例,在可查访的14例中,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57.1%。

来源:《抗癌中草制剂》,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303。



主治:急性白血病。

方药:凤虎汤:凤尾草30克,虎杖15克,沙氏鹿茸草30克。

用法:水煎服,日1剂。

病例:边XX,女,成人,就诊于浙江省诸暨县人民医院,确诊为急性白血病,经服本方后,白血球从25万降至1万左右,但不能持久,一般症状略有改善,未达根治。

来源:《抗癌中草药制剂》,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303。



主治:急性白血病。

方药:夏枯草12~18克,白花蛇舌草20~30克,重楼9克,金银花15~24克,土茯苓30克,山慈菇9克,生地12~18克,半边莲18~24克,紫草12~18克,山豆根12~18克。

用法:水煎服,日1剂。

疗效:辽宁省朝阳地区人民医院用本方配合化疗,治急性白血病18例,完全缓解10例、部分缓解4例、进步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8.9%。

来源:《抗癌中草药制剂》,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303。



主治:急性白血病。

方药:猪狗龙蛇汤:狗舌草30克,猪殃殃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龙葵30克,仙鹤草30克,北沙参30克,金银花18克,丹参18克,白术15克,制黄芪12克,当归12克,补骨脂12克。

用法:水煎服,日1剂。

疗效:浙江省中医院以本方为主配用西药,治疗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1例,已生存2年多。

来源:《抗癌中草药制剂》,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303。



主治:急性白血病。

方药:白花汤:白花丹根9克,白花蛇舌草9克,马鞭草9克,葵树子9克,喜树根皮9克。

加减:黄芪、党参、当归、首乌、旱莲草、白术、茯苓、生地、枸杞子、阿胶等随症选用。

用法:水煎服,日1剂。连服20天为一疗程。

疗效:广西梧州地区人民医院用本方配合激素及支持疗法,治疗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各1例,获完全及部分缓解。

来源:《抗癌中草药制剂》,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304。



主治:急性白血病。

方药:益气滋阴解毒汤:生黄芪30克,大青叶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苡仁30克,黑元参15克,细生地15克,粉丹皮15克,草河车15克,黄药子9克,地骨皮9克。

用法:水煎服,日1剂。

疗效:河北廊坊地区人民医院用本方适当配合化疗治白血病13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3例、急性粒细胞性白细胞2例、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1例、急性红白血病1例),获完全或部分缓解者;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2例,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1例,急性红白血病1例,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1例,总缓解率为38.5%。

来源:《抗癌中草药制剂》,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298。



主治:急性白血病。

方药:三参汤:参须12克,淮山药15克,生白芍5克,制甘草9克,麦冬9克,龙骨9克,酸枣仁9克、北五味子3克,北沙参30克,潞党参30克,生地30克,牡蛎30克,山萸肉30克,浮小麦30克,大枣10个。

用法:水煎服,日1剂。

疗效:兰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用于治疗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1例获完全缓解,已生存6年2个月。福建医科大学用本方配合小剂量强的松,治疗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6例,临床及血象完全缓解2例,显效2例,有效1例,无效1例。

来源:《抗癌中草药制剂》,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302。



主治:急性白血病。

方药:八味汤:生大黄9克,黑元参9克,生地9克,大青叶9克,天花粉6克,蝉蜕4.5克,人中黄4.5克,粉丹皮3克。

用法:水煎服,日1剂。

疗效:浙江台州地区医院用本方配合针剂,治疗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19例,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7例,未缓解10例,总缓解率为47.4%。

备注:服药期间忌食油及糖类。

来源:《抗癌中草药制剂》,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301。



主治:急性白血病。

方药:复方核桃树皮汤:党参15克,当归15克,白芍12克,黄芪12克,核桃树皮90克。

用法:水煎服,日1剂。

疗效:佳木斯医学院附属医院以本方为主配合化疗,共治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5例,均获不同程度疗效。

来源:《抗癌中草药制剂》,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301。



主治:小儿急性白血病。

方药:抗白合剂。

银花10克,漏芦10克,黄芩10克,黄莲3克,蒲公英10克,地丁10克,鸡血藤10克,菟丝子10克,淫羊藿6克,丹参7克。

红人参6克,鹿茸37.5克,红花4克,当归10克,黄芪10克,白芍6克,生地6克,何首乌6克,杞果6克,淫羊藿6克,川芎4克,五味子6克,枣仁6克,丹参6克,雄黄2克,香油10克,蜂蜜适量。

用法:方(1)加水煎煮,共制100ml。方(2)各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共制100丸。口服,煎剂每次25ml,每日2次,丸剂每次1粒,每日2次。方(1)适用于诱导缓解期,方(2)适于维持缓解期。如病人体质较弱,可将两方同时服用。

疗效: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儿科用于治疗小儿急性白血病28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5例、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5例、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4例、恶性网状细胞瘤4例),获完全缓解17例,部分缓解1级5例,2级2例,死亡4例,总有效率为85.7%,生存期最长者达3年2个月。

来源:《抗癌中草药制剂》,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296。



主治: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方药:

复方马钱子汤:生马钱子1~2克,生甘草4.5克,七叶一枝花12克,凤尾草12克,山豆根9克,茜草9克,射干6克,当归6克,黄芪30克,紫草30克,党参15~30克,西黄粉0.6克。

仙鹤草30克,鹿含草30克,岩珠30克,银花30克,凤尾草12克,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方(1)每日1剂,煎2次分服。方(2)代茶随饮。

疗效:浙江医科大学中医系用本方适当配合化疗及支持疗法,治疗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3例全部有效。生存时间分别为3年2个月、4年半及5年。

来源:《抗癌中草药制剂》,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299。



主治:急性白血病。

方药:消毒清血汤:大青叶、板蓝根、紫草、赤芍、丹皮、犀角、蜈蚣、雄黄。

用法:水煎服,日1剂。

疗效:上海第一医学院中山医院血液病组以本方联合化疗,共治急性白血病23例。在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13例中,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4例,无效7例;缓解期平均为4个月。在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4例中,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2例;缓解期平均为8.5个月。在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3例中,部分缓解1例,无效2例。在红白血病2例中,部分缓解1例,无效1例。另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变1例,获部分缓解。

来源:《抗癌中草药制剂》,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298。



主治:急性白血病。

方药:马黄汤:马钱子0.9克,大黄30克,猪殃殃30克,半枝莲30克,蛇六谷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

用法:水煎服,日1剂。

疗效:上海第一医学院中山医学内科血液病组以本方为主,辩证用药,并用复方阿胞啶治疗急性白血病14例,其中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1例获完全缓解,4例获部分缓解;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例、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2例获部分缓解,其余6例无效。总缓解率为57.1%。

来源:《抗癌中草药制剂》,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300。



主治:急性白血病。

方药:“710”煎剂:核桃枝60克,白花蛇舌草30克,生首乌30克,连翘30克,紫草根15克,土大黄15克。

用法:水煎服,日1剂。同时配合使用皮质激素类药。

疗效:武汉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内科血液组以本方为主,中西结合,治疗急性白血病19例、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10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7例、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1例、淋巴肉瘤合并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例,获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8例,无效6例,总缓解率为68.4%,平均生存期为8.84个月。

来源:《抗癌中草药制剂》,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295。



主治: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方药:蟾莲汤:干蟾皮9~12克,半枝莲30克,板蓝根30克,土大黄30克,七叶一枝花15克,射干9克,白英30克,紫草15克。

加减:气血虚衰加黄精30克,黄芪15克,党参9克,熟地15克,当归9克;出血加旱莲草30克,丹皮9克,大蓟15克,小蓟15克,犀角3~9克(吞服);感染发热加蒲公英30克,紫花地丁15克,大青叶30克,银花15克;高热另加生石膏30克。

用法:水煎服,日1剂。

疗效: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科以本方配合化疗治疗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60例,总有效率为50%,完全缓解率为28.33%,平均缓解期约为4.2个月。

来源:《抗癌中草药制剂》,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297。



主治:急性白血病。

方药:

板蓝根12克,黄精12克,半枝莲12克,天花粉12克,生地12克,熟地12克,太子参12克,石斛9克,麦冬9克,白术9克,首乌15克。

板蓝根12克,蚤休12克,生地12克,熟地12克,石斛12克,白术9克,人中黄9克,人中白9克,忍冬藤15克,马勃4.5克,半枝莲12克,猪殃殃30克。

用法:水煎服,日1剂。方(1)配合化疗。方(2)用于缓解维持期。

疗效:浙江医科大学附属儿童保健医院用于治疗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21例、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20例、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1例、淋巴肉瘤白血病3例,获完全及部分缓解者: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20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16例,淋巴肉瘤白血病3例。

来源:《抗癌中草药制剂》,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296。



主治: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方药:黄药子6克,苡仁30克,乌梅4.5克,半枝莲30克,山豆根12克,白花蛇舌草30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病例:周XX,男,15岁,间歇发热3个月,面色苍白,检查后诊断为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入院前已用强的松每日30mg,约2周,入院后减量,未再采用其它抗白血病西药,用上述方药治疗;另用攻坚散(鼢鼠面)每日15~20克,共住院78天,病情缓解于1970年12月出院。后又觉疲乏,用攻坚散及强的松治疗,仍用以上住院之汤剂(一段时间后曾改用黄根汤:黄根30克,猪骨头60克,顿服)。发热感染予以清热解毒剂(生甘草9克,桔梗4.5克,薄荷9克,生地12克,元参30克,银花30克)及抗生素治疗,症状好转出院。

备注:配合运用化疗。

来源:《千家妙方》,战士出版社,1982;581。



33、主治:急性粒细胞性,淋巴性白血病。

方药:羚羊骨18克,水牛角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半枝莲30克,山慈菇30克,玄参15克,紫草根30克,细叶蛇泡勒30克,土鳖虫12克,青黛末15克。

加减:骨疼痛加蓼刁竹30克,枫香寄生24克,石上柏30克;齿衄、皮下出血加三七9克,白茅根30克,白芨15克;心悸头昏加九节菖蒲18克,珍珠母30克,辰砂3克。

用法:水煎服。

疗效:治疗两剂,1例痊愈,1例缓解。

病例:男性,51岁,1981年9月18日就诊。因发热,头昏,牙龈出血,全身无力月余就诊,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前期”。服上方25剂后,病者症状显著缓解,继服130余剂,于1982年10月随访时患者一切正常,已能胜任日常工作。

来源:《奇难杂症》,广东科技出版社,1983;25.



34、主治: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方药:

白花蛇舌草60~90克。

党参15克,败酱草15克,白术9克。

用法:煎水服,每日1剂,初治用方(1),待血象基本正常后再用方(2)。

病例:某X,因患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于1969年吗1月15日住入茶陵县人民医院。入院时血红蛋白2克,白细胞450000,骨髓细胞100%。神志不清,肝大4指,脾大1指。经使用抗菌素及中药等均无效。11月20日白细胞升至500000。于11月23日起内服白花蛇舌草90克,每日1剂。服药第三日,白细胞下降至450000,服药半月后白细胞8900,Hb9.6克,在血象基本稳定后停服白花蛇舌草。改服方(2),此时病情明显好转,食欲增强,并能下床活动。

来源:《湖南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70;146。



主治:急性白血病。

方药:干蟾蜍粉。

用法:成人1克,小儿0.25克内服,每日2~3次。同时服紫金锭,成人2片,小儿半~1片,每日2~3次,合并强的松内服。7~10天为一疗程,间歇7~10天。

疗效:佳木斯市中医院共治疗急性白血病8例,获完全化解2例,部分缓解1级2例,2级3例,失败1例。

备注:因蟾酥有心脏毒性,疗效不太高,故应慎用。

来源:《中医肿瘤学》(上),科学出版社,1983;314。



主治: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方药:蟾蜍煮鸡蛋。

用法:将蟾蜍洗净(不剥皮),用剪子或刀子从腹壁正中线剖开(不去内脏)放入1个小鸡蛋至腹腔内,用线缝合关腹,然后加水300~400ml煮沸30~40分钟,至蟾蜍肉烂为宜,吃蛋不喝汤。治疗期间应配合加强营养等一般支持疗法。

来源:四川中医1985;(1):12。



主治:急性颗粒单核型白血病(邪热内蕴,犯及血分)。

方药:人参20克,麦冬30克,生地20克,白芍20克,枣仁25克,五味子6克,山茱萸30克,黄芩15克,丹皮30克,白花蛇舌草25克,白薇15克,知母15克,石膏60克,广角粉5克(冲服)。

用法:水煎服,1日1剂。

疗效:治愈1例,追访3月无异常。

来源:中原医刊1989;(5):46。



主治: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方药:

解毒玉女煎加减:羚羊角粉1克(冲)玄参15克,银花20克,连翘15克,公英15克,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生地15克,麦冬15克,板蓝根15克,仙鹤草15克,地榆15克。

加味参芪仙补汤:人参6克,黄芪20克,仙鹤草20克,补骨脂15克,生地15克,天冬15克,白花蛇舌草20克,白茅根15克,黄药子10克。

解毒化瘀汤:半枝莲20克,生大黄6克(后下),三棱15克,莪术15克,白花蛇舌草20克,大青叶15克,薏苡仁15克,夏枯草15克,太子参15克,黄芪20克。

用法:水煎服,日1剂。方(1)用于邪毒内蕴温毒型,方(2)用于邪毒内蕴气阴两虚型,方(3)用于邪毒内蕴痰核瘰疬型。并可采用一定化疗。

疗效:共治21例,完全缓解13例(62%),缓解后平均生存497天。

来源:河北中医1987;(3):39。



主治: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方药:生脉二陈汤:太子参15克,麦冬15克,五味子10克,半夏10克,茯苓10克,陈皮10克,杏仁10克。

用法:水煎服,日1剂。

疗效:共治25例,完全缓解14例(67%),缓解后平均生存473天。

备注:治疗中如出血、感染,可以辩证施治,或西药对症治疗。另可配合化疗。

来源:河北中医,1987;(3):39。



慢性白血病方

主治: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方药:白花蛇舌草60克,夏枯草15克,生牡蛎30克,鳖甲12克,板蓝根21克,鲜半枝莲125克,败酱草12克。

用法:水煎服,日1剂。

病例:孙X,女,贫血貌,肝大平脐,质硬。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经骨髓穿刺检查,诊断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于1965年10月开始每天服1剂中药,兼服马利兰2~6mg/日。于1965年10月~1987年3月连续服药,服马利兰总量606mg,配合输血500ml。复查血象、骨髓一直保持缓解状态。

来源: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6):377。



主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方药:猫爪草、苦参、黄芩、黄柏、雄黄、当归、诃子肉、青黛散各一份、土鳖子、水蛭各半份。

用法:研粉混合制成糖衣片,每片含生药0.25克。治疗期剂量为每日5.0~7.5克,维持剂量为2.5~5克,分次口服。根据白细胞数,与马利兰长期轮用。

疗效:共治30例,中数生存期为61个月。

来源: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5(2):80。



主治: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方药:筛选有效中药青黛,制成青黛片或酸处理青黛片。

制法及用法:青黛片用法:青黛加赋形剂后压片,每片含青黛0.3克,每日用量为6~9克,最多不超过12克,分3~4次口服,长疗程连续给药直至缓解。

酸处理青黛片用法:将酸处理青黛粉加赋形剂后压片。每片含酸处理青黛0.3克,每日用量一般为4~5克,不超过5克分3~4次口服。长疗程连续给药。

疗效:观察17例中获得完全缓解者3例,部分缓解者6例,进步者8例,全部有效。平均生存期为38.7个月。

备注:青黛中的主要有效成分是靛玉红。靛玉红不溶于水,故治疗白血病时最好用片剂或胶囊,不宜用煎剂。

来源:中级医刊1979;(4):22。



主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方药:资生汤加味:山药24克,牛蒡子6克,鸡内金12克,元参12克,土白术9克,煅牡蛎30克,鳖甲30克,半枝莲30克,毛慈姑24克。

用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兼服化癓回生丹6克,每日2次。

病例:冯某,女性,23岁。上腹肿块3个月,全身无力半个月,于1973年3月4日来诊,住院治疗,诊断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经上法治疗40天,自觉症状消失,骨髓象及末梢血象基本恢复正常,肝脾肿大亦基本消失。以后间断服用中草药巩固了疗效,至今已3年多,病情稳定无明显症状。

来源:新中医、1976;增刊(二):18。



主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方药:

诱导缓解期:马利兰合中药益气养阴解毒方(台参、白术、黄芪、防风、生地、麦冬、龟板、茯苓、蛇舌草、甘草)。

缓解期或复发期:1、缓解期:多用马利兰加中药益气养阴解毒方,或自制青黛片(山东中医学院附院)加中药益气益气养阴解毒方,或单纯用青黛片治疗。2、复发期:多用马利兰合中药益气养阴解毒方。

用法:中药水煎服,马利兰常规用量。

疗效:治疗观察6例,生存期皆在7年以上。其中10年以上者2例,最长1例达16.5年,至今仍健康存在,参加正常工作。

备注:1、急变或终末期多用联合化疗。2青黛对白血病有较好的缓解维持作用,曾有人报道单纯应用青黛,生存期达9年10个月。

来源:浙江中医杂志1989;(5):209。



主治:各型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

方药:

消白散:壁虎30条、蜈蚣30条、朱砂1.5克,枯矾40克,皂角15克,青黛50克,汉三七30克,乌蛇50克,白僵蚕25克,共研细面。

栀子15克,生地15克、白芍20克,胡连10克,黄药子20克,半枝莲25克,白花蛇舌草50克,大青叶20克,川军20克,党参35克,首乌20克,当归15克。

用法:方(1)加补益气血、解毒化瘀之党参、白术、黄芪、当归、丹参、赤芍、莪术、首乌、白花蛇舌草、黄药子、半枝莲、大青叶,用于毒血搏结,正虚积成型,消白散,每次2.5克、2次/日。方(1)加归脾丸(每次1丸、2次/日)、牛黄解毒片(1次4~6片,日2次),用于余邪内伏、郁而待发型,消白散用量同上。方(1)、方(2)加安宫牛黄丸(1次1丸,日3~4次)、马利兰2mg日3次口服(白细胞降至2万即停药)。支持疗法用于邪郁化热、营血热炽型,消白散1次5克,日2次。

来源:辽宁中医杂志1984;(1):23。



7、主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方药:猪殃殃1两,土大黄1两,银花藤1两,土茯苓1两(也可用铁刺苓),黄精5钱,当归4钱,枸骨1两,石菖蒲3钱,丹参5钱,狗舌草1两,青黛2钱。

用法:水煎服,日1剂。

病例:沈XX,男,40岁,1971年9月9日诊断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住院。入院时白血球64000~75000.幼率46%;经服西药和上方配合治疗,129天后病情稳定,多次复查白血球均在4000~7000左右,幼率细胞占4~8%,无出血倾向,情况良好,体重增加,于1972年1月26日出院。以后单独服中药,六年来一般情况良好。

备注:治疗期间,不宜吃鸡。

来源:中成药研究1978;(1):35。



8、主治: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方药:靛玉红。

用法:一般每天200~300mg,少数病人每日150mg,个别病人短期使用每日420~630mg,分3次口服,连续服用直至缓解。缓解后继续服用火停药观察。

疗效:治疗16例,全部有效,其中6例达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其余8例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起效时间4~41天。达到最好疗效时间30~166天,平均58.7天。

备注:靛玉红系从中药青黛中提取。可利用合成染料的中间体吲哚酚钾和吲哚醌,在酸性和温度等一定条件下缩合而成。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所及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药房均可供应。服药后病人有可以忍受的消化道反应,个别病人有头痛反应,停药后可消失。用靛玉红治疗期间未用其他任何方法联合治疗。

来源:新医药学杂志1979;(6):28。



主治: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味:生地、当归、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甘草、桔梗、川芎、牛膝、青黛、合水蛭粉。

用法:水煎服,日1剂。水蛭粉1次1克,1日3次,吞服。

病例:住院号191967,男,31岁,农民。因左胁下痞块5+月入院。西医诊断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症见倦怠、乏力、口干苦、潮热、汗出、腹胀满、舌质偏红,舌边瘀紫,苔黄,六脉皆弦,症属肝实热。经上方治疗四个月,脾脏回缩至右胁下1cm,血象完全缓解出院。

来源: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1;(3):20。

主治: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方药:当归芦荟丸,当归30克,芦荟15克,黄柏30克,龙胆草30克,栀子30克,黄芩30克,青黛15克,大黄15克,木香9克。

用法:以上各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约5克,口服,每日3~4丸,如体质能耐受可逐渐增加到每日6~9丸。

疗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研究所治疗患者28例,缓解16例,进步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78.6%。在缓解16例中,缓解期最短1个月,最长1年以上,平均为4.9个月。病程愈短疗效愈好。

备注:服药后可发生腹痛腹泻现象,一般每天泻2~4次,多时可达6~7次,腹泻次数与服药剂量有关。

来源:《抗癌中草药制剂》,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295。



主治: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方药:雄黄、青黛。

用法:将两药按比例配伍后混匀,压片或装胶囊,每日6~16克,分3次饭厚口服。

疗效:北京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治疗白血病25例,完全缓解为72%,部分缓解者28%。

备注:副作用有恶心、胃脘不适、便溏等。

来源:《中医肿瘤学》(上),科学出版社1983;315。

主治: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方药:加味补肾生髓汤:生地18克、熟地18克,枸杞15克,杜仲24克,五味子6克,淮山药21克,枣皮18克,生晒参12克,茯苓21克,公英18克,地丁15克,半枝莲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青黛6克,当归12克,雄黄3克,菟丝子15克,女贞子15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每两日服1剂,每剂分4次服。

病例:夏XX,男,42岁。体弱易感冒,平日常感腰痛,多梦。近月来觉症状加剧。经外周血液检查及骨髓穿刺检查证实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脉象细数,左小于右。治当补肾为主,解毒驱邪为辅。投以加味补肾生髓汤。连服30剂,药后病症明显好转。仍予原方加减,杜仲增至30克,山药增至30克,甘草增至9克,加丹参15克,红花9克,淮牛膝9克,续断9克,减茯苓至15克,改晒参为红参6克。服法如前,共进20剂,随访病情稳定。

来源:《千家妙方》,战士出版社,1982:583。



主治: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方药:大黄?虫丸。

用法:每日2~3克,4周为一疗程,用一至八个疗程不等。

疗效:16例患者中完全缓解者8例(50.00%),部分缓解者6例(37.5%),总缓解率87.5%,死亡1例(6.3%)。

备注:配合化疗。

来源: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8):500。



主治:慢性白血病脾肿大。

方药:消痞散:水红花子、皮硝各30克,樟脑、桃仁、地鳖虫各12克,生南星,生南星、生半夏、甲片、三棱、王不留行、白芥子、生川乌、生草乌各15克,生白附子、延胡索各9克,麝香1.2克,梅片3克。

用法:诸药除麝香、梅片外,共研细末,以蜜及醋调成泥,最后加入麝香、梅片,外敷脾肿大处,外用单层软皮纸盖上,以纱布扎好,再以热水袋外敷,以促使药力深透。日换1次。

疗效:共治7例,其中显效4例,进步1例,无效2例。

病例:楼XX,男,26岁,浙江人,住院号45401。患者以疲劳、乏力、头晕、头晕、骨骼痠痛及盗汗8个月而入院。查:肝大肋下5cm,脾大肋下12.5cm。外周血象:白细胞860000,并有原细胞出现。经骨髓穿刺确诊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入院后中药复方治疗曾一度缓解达4个月左右,后再度复发,白细胞上升至10万以上,脾脏更见增大。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白细胞降至1~2万,但脾脏依然平脐。2月余后开始用消痞粉外敷。1周后脾脏开始缩小,2周后已缩小至肋下2cm。停药后又有长大趋势,再用仍然有效。

来源:中医杂志1964;(4):39。

主治: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化疗后白细胞下降。

方药:十全大补汤:肉桂、川芎各4.5克,甘草、白芍各6克,党参、白术、茯苓、当归各9克,黄芪、熟地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日1剂。

病例:戎XX,男,39岁。1975年5月3日初诊。因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化疗后白细胞降至2900。面容灰暗,唇、指无血色、头晕目眩,动辄晕仆欲吐,懒于饮食,畏寒喜暖。舌淡、脉细弦。服上方15剂后情况全面好转,白细胞升至6000,再进13剂,续用化疗19天,白细胞仍为6000。

来源:浙江中医杂志1982;(2):60。



简易疗法。

青黛、装入胶囊中内服(煎服无效)。每次服3~6克。每日3次。

菌灵芝30克,加水煎熬2小时,煎3次服。同时服蜂乳以增强疗法。

穿山甲15克,土鳖虫10克,昆布30克,海藻30克、鳖甲30克,水煎服。

何首乌10克,白芷10克,水煎服。

喜树根研粉,每次服3克,每天服3次,如白细胞下降,改1.5克,每天3次,维持量为:每天0.1~0.5克。

狗舌草10~15克,水煎后与同等米汤和匀,分2次服下,每天1剂。

红枣20枚,柿叶7片,水炖服;或单用柿叶60克,水煎服。

马鞭草、天胡妥各9克、车前草、地胆草各15克,马蹄金6克,红糖少许。水煎服。先服数天,后取小蛤蟆酌量,牡蛎壳30克,水煎服。

猪脾烘干研粉加野百合粉等量混合装入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

漆姑草、甘草各250克,每日1剂煎服。

犀黄丸、醒消丸,每日各3克。

牛黄解毒片,每次2~6片,每日4次。

六神丸,每次30粒,每日3次。

献花(0)
+1
(本文系千機閣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