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则发生在云南楚雄的校园暴力事件令人不寒而栗。在流传出的视频中,一名女生被四个男生按倒在地上拳打脚踢,手段极其残忍。倒在地上的女生无助地躲避着,而男生们的脚重重踹在她的脸和身体上,造成女生全身多处软组织挫伤。经过警方调查,女生只有12岁,而殴打她的男生在14-15岁之间,殴打原因是平日里发生的口角。校园暴力愈演愈烈,已呈现出犯罪的雏形,然而由于涉事人员年龄较小,作恶者能否得到应有的惩戒,还是一个未知数。校园暴力的悲剧一直在重演。此前,15岁的少年张超凡在山西运城的一家网吧里被同学活活打死。这几个同学长期殴打张超凡,向他索要钱物,张超凡只能到网吧打工挣钱,来满足他们的无理要求。 这天,张超凡没钱给他们买饮料,被用棍棒殴打了长达4个小时,最后惨死在网吧二楼,而警方拘留了这六名施暴者,他们都是在校或已经休学的学生。直到张超凡去世,母亲才知道儿子在学校里几乎天天挨打,甚至被打得“跑出学校”。少年被同学殴打致死,只是校园暴力的冰山一角。此前,由于口角纷争,一群中学女孩绑架并虐待了同样在美留学的女孩刘怡然,情形恶劣一度轰动北美。十几名女孩对刘怡然拳打脚踢,先扒光她的衣裤,然后用烟头烫伤她的乳头,剪掉她的头发并逼迫她吃掉,将她按在地上吃沙子,还用手机拍摄了刘怡然吃头发和赤身裸体的照片,整个折磨的过程长达5个小时。遍体鳞伤的女孩,怎么也想不到这些切肤之痛和满满恶意,来自于身边和自己一样年轻活泼、如同蓓蕾一样的女生。然而,比暴力更加可怕的是,面对青少年表露出的凶恶,许多人选择了视而不见,以一句轻描淡写的“打打闹闹”随意带过,而那些坠在被暴凌者心中的绝望,也就越积越深。数据显示,在校园暴力事件中,约有11%的受害人死亡;31%的受害人涉及重伤;38%的受害人涉及轻伤;27%的受害人涉及轻微伤。而当暴力发生时,在多数情况下无人干涉,甚至熟视无睹。忽视和纵容,让校园暴力逐步升级成未成年人犯罪,无人规训导致的黑色悲剧,正如英国现代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戈尔丁的《蝇王》一书中描写的那样,一群流落海岛的儿童泯灭了童真与良知,进行互相残杀。如果观察这些施暴者的原生家庭,不难发现其破碎、冷漠和缺乏爱的特征。校园暴力只是一种表象,原生家庭的冰冷才是问题的实质。在电影《少年的你》中,面容姣好、家境优渥的魏莱,却有着一副恶毒扭曲的心肠。当她和两个跟班拿着一笼小鼠堵在女主陈念放学回家的路上,小鼠通红的眼睛,充满着施暴者得意洋洋、溢于言表的嫉恨。然而,魏莱死后躺在太平间里,她的父亲不屑一顾地拂袖而去,将家庭的不平衡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女儿没有考上大学,他就一年不和她说话,这样的冷暴力换来了魏莱表面的乖巧听话,换来了一张张无懈可击的奖状,却也将她心底的洞挖得越来越深,最终在极度压抑下暴发。研究表明,充满暴力和冷漠的家庭环境里,会直接导致孩子产生暴力倾向。在见诸报端的校园暴力案件中,有许多施暴者来自于留守家庭,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更加缺少家庭的管束与规训,他们像野草一样肆意生长,由于长时间受到忽视,更加想要得到别人的关注,就会用极端的方式来获得存在感。在电影《悲伤逆流成河》中,饱受校园霸凌的易遥站在河畔,看着那些曾经侮辱、嘲笑、欺凌过自己,以及所有面无表情、袖手旁观的人,发出了泣血的嘶吼:这些站在青春边缘的未成年人,已经具备了比较成熟的心智,以及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却堂而皇之地欺侮他人,以“我未成年”当成抵消一切罪行的免死金牌,自以为经历小小的惩戒后,还能继续兴风作浪的人生,出现这种现象,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规训。6月1日,最高检发布了《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14-2019)》,报告声明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在连续多年下降趋于平稳之后,又出现了回升。近五年来,全国检察机关共受理审查逮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284569人,其中不捕率、不诉率分别为31.43%和16.70%,均高于普通刑事犯罪。校园欺凌作为未成年人犯罪中“臭名昭著”的一环,出现了施暴者年龄越来越小、暴力程度越来越重、甚至呈现了一定的地区规模等特点,而数量庞大的未成年人犯罪事件,也意味着将未成年人犯罪纳入法治化的进程,还面临着重重挑战。在学校里被人欺负,是一种不愿回忆的心结,从那些被撕裂的课本和书包,到手臂和双腿的淤青,以至内心蔓延的灰色恐惧,更有甚者为此失去了生命,校园暴力正在毁灭着无数个本应向阳生长的童年与青春。比校园暴力更加可怕的是,能够出手相救的人成了冷漠的围观者,而被纵容的施暴者经受轻微的惩戒后重新回到校园和社会,将暴力复生为一种惯性,作恶的雪球越滚越大,最终引发了滔天雪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