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互联网究竟如何以“个性化”为名,隐秘操纵着你的思想?

 自在飞花轻似烟 2021-01-19

2009年2月,谷歌通过其官方博客发布了一则《每个人都有个性化的搜索》的短文。从那时开始,谷歌就开始通过用户登录网页或APP的地理位置、使用的浏览器、之前搜索过的内容等,来给用户画像,揣摩用户喜好。也就是说,即便是搜索同样的主题,不同用户将会获得完全不同的结果。

这种变化会有什么影响呢?在2010年,英国石油公司在墨西哥湾的钻台发生原油泄漏事故。美国互联网观察家伊莱·帕里泽在其所著的《过滤泡》一书中就谈到,当时他邀请了两位政治立场倾向、教育水平、居住地区相近,且均为女性的朋友搜索“英国石油公司”,得到的结果却大相径庭:一位看到了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故的新闻,另一位却看到的是该公司的投资信息。

对于谷歌等搜索引擎为每个人量身定做的搜索结果,人们很可能轻易地认为,这些经过算法筛选、排列的结果呈现是公正的。但是,如果同样是搜索“干细胞”,支持干细胞研究的科学家和反对干细胞研究的社会活动家得到的搜索结果就可能是南辕北辙的。同样,在搜索某只股票、某个基金组合、某个投资企业和创业公司时,媒体人士、投资者、大机构雇员、监管官员所得到的结果也会大不相同。

帕里泽在2011年3月的一次TED演讲中提出了“过滤泡”的概念,即受技术媒介的影响,用户与不同的意见信息分离,被隔离在自己的文化或思想泡沫中。此后,帕里泽经过长期追踪观察与分析,完善形成了这本《过滤泡:互联网对我们的隐秘操纵》。

各种互联网平台和智能应用,遵循“投其所好”的原则,用算法为互联网用户打造了一个个性化的世界,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接触观念和信息的方式。人们陷入越来越封闭的境地,与不同的意见和信息分离,最终被隔离在自己的过滤泡中。

一、过滤泡是怎么产生的?

大约在2000年以后,美国的各大互联网企业开始研发个性化过滤器。以帮助用户在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中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很快他们发现,用户的信息本身蕴含着巨大的商机。

互联网公司竭尽所能地收集和分析用户的数据信息,以推出最有针对性、最精细化的个性化服务。这种服务不仅仅体现在购物上,还渗透到新闻、社交、信息搜索等各个方面。

电脑或智能手机变得越来越像一面单向镜。这面镜子忠实地反映人们的个人兴趣,而躲在镜子后面的算法,则在时刻分析人们的点击行为,不断创造和完善这一整套关于个人的数据,把每个人牢牢锁定在专属的“过滤泡”中。

二、过滤泡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1\. 封闭性

过滤泡里只有你一个人:你被算法伺候得很好,但同时也被孤立和隔绝了,这种封闭性会不断加强,因为算法利用了人类大脑“认知平衡”的机制,将人逐渐困在一个自我的循环中。

2\. 隐蔽性

人们置身于过滤泡的内部,却几乎看不到它是如何运作的,甚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今天的技术和算法,已经进化得相当聪明,对个人信息的获取和分析已经到了无孔不入、防不胜防的地步。

3\. 强制性

一方面,人们的个人信息已经大量暴露在外,供算法分析和掌控;另一方面,人们已经无法脱离社交网络而生存。

三、过滤泡会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什么影响?

从个人层面来说,过滤泡会让我们周围充满着自己熟悉或认可的想法,导致我们对自己的思维框架过于自信。长此以往,人类两个重要的能力——好奇心和创造力——都会受到影响。过滤泡会成为一种隐形的自我宣传,放大我们对熟悉事物的渴望,向我们灌输我们自己的想法。你以为你接受到的是世界遥远的另一端的信号,其实那只是你自己的回声而已。

从社会层面来说,过滤泡会影响现代社会的公众性。当人们日趋龟缩进自己的舒适小世界里,不关注公共事务,听不见不同意见,公共交流和辩论就变得越来越困难。一个被算法分类和操纵的互联网世界,本质上是碎片化的。

作者认为:“互联网提供了一系列眼花缭乱的资源和选项,但身处过滤泡中,很多我们都无缘接触;虽然互联网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新机会,促进我们成长,体验多种身份,但个性化的经济学驱使我们的人格逐渐静止。虽然互联网可以解放知识,分散控制,但实际上它正窄化我们的视野,限制我们的机会。……科技的初衷是让我们更能控制生活,但实际上它正在夺走我们的控制权。”

作者在书中还深入探讨了“过滤泡”的存在对于公众社会在政治和文化上造成的严重扭曲。由于对信息的人为分离,长此以往,人们对于公共问题的理解就不可避免变得更加浅薄,很可能仅基于片面信息作出情绪化的反应。更严重的是,近年曝出的剑桥分析公司通过脸书等社交媒体非法应用用户数据、操纵用户反应的事件说明,“过滤泡”被恶意使用会带来相当严重的政治和社会后果,对此应该引起人们的警觉和深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