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卫”的字形:左右为街道、中间夹着止、口、止,古文止同脚趾,中间的口有人认为是城邑,这个“城邑”显然太小。暂定:这是一个巡逻守护“口”的相! 小篆体“卫”发生嬗变,口的下面是反止、木,表示口上面的在巡逻,口下面的人在站岗。字相:巡逻站岗守护“口”。那么“口”是什么?是关口、进出口、还是井口? 笔者倾向于是城中十字路口处的“钟鼓楼”下面的通口。古代建城,中小城市的要建一个钟鼓楼(比较大的城市如北京,钟楼和鼓楼分开建),主要作用是报时,早晨鸣钟,晚上击鼓,故有晨钟暮鼓。特殊情况下报警,如火灾、匪祸、兵灾等。钟鼓楼的位置一般设在市中心交叉路口,以利于击鼓鸣钟四周都能听清。这座楼的下面就是通口,不设门,四个通口东西、南北贯通,与十字路对应(山海关城中钟鼓楼就是这样的典型结构)。钟鼓楼要设专人看管,晚上巡逻(兼打更报时)。因此,小篆体“卫”的字相:巡逻站岗在钟鼓楼值勤。《说文解字》:“卫,宿卫也。”基本贴切。 楷体2“卫”将十字街、脚趾、站岗全部取消,从丄、秃包头儿。这是颜真卿的创造:一次完整的蜕变,字体简单,大胆创新。“丄”是“上”的异体,秃包头儿具有护的相,故楷体“卫”的字相:护上、护尊、护高。其实卫的这种用法古代就有,如: 1、以卫王宫。-《战国策·赵策》 2、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 楷体“卫”字体虽简单,三笔中的,表达清楚。颜真卿不愧是书圣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