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遗迹 ‖ 百年沧桑登龙观

 巫山人文地理 2021-01-19
点击上方蓝色文字  关注我哟

在这里,你会更懂巫山!  

  登龙观,又名灯笼观、登龙冠,位于巫山县金坪乡。10月21日,在时任连山村支书易宗仁和主任史万友的带领下,加上当地3名热心群众向导。我终于爬上了这座远观多年、却从未到达的观顶。

  观名的考证

  由石匠精雕细琢的方石围成一个“四方天井”房子,正中一个约8米高的长方体砖垛。六块观碑矗立在观前,虽然历经岁月的风化,但依稀可见其中一块上刻有“嘉庆二十七年仲夏”“黄龙观”的字样,还有大量捐款捐物者的姓名。也就是说,至少该观距今已修建了191年,原名叫黄龙观。而在另一块上刻有“大清同治七年”“青龙观”的字样,即是在距今145年时被改成了青龙观。

  据当地传闻,第一任道长叫李达相,后来的是邹道长。纵观该山脚四周的地名,连山村三社原名叫灯笼村,原大红村又有著名的灯盏窝山,故又名“灯笼观”。从远方看,登龙观特别像一条龙的龙角。另一个方面,在当时缺吃少穿的条件下,登龙观的山脚下居然还有人家考进万县(现在的万州)工作,应是沾了该龙山的灵气。“冠”有升官发财、加官晋爵的寓意,所以又被喊为“登龙冠”。而登龙观,既有登龙一望,又有登龙升官之意,还与“青龙观”谐音。所以,最终被称之为今天的“登龙观”。

  沧桑中见古人大智慧

  桐油石灰和黄土的使用。无论是建观的粘土,还是石块中的焊接,都是使用的桐油石灰混合土。无论怎样经历风霜雨雪。都不变色和变形,所以历经近200年,登龙观除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人为破坏外,基本保持了原貌。据已经86岁的李美晏老人回忆,他参与了在1968年拆观修标语台的运动。拆时特别艰难,更难的是桐油石灰混合土不可再次使用。造成了该标语台如果建得太高,底脚的普通黄泥土石干打垒根本承受不了重量,不得不停止修建。最终成为今天的模样——观中一座长方体无字标语台矗立。

  柴烧砖的永固性。上世纪70年代以前,登龙观方圆百里清一色的是茅草屋。而建观竟然使用的是“柴烧砖”,柴烧砖比现在建房的红砖要宽、要薄,但更坚固,每一块都像石头一样坚硬。

  精巧的石工与神秘的图案。所有的建观石块都经过精雕细刻,没有一丝多余的部分。特别是观前一对鼓儿石,取自同一个石头,每个又成为独立的个体。每个体又分为相连为一体的四个部分。方型底座上加四方神秘图案和方型鼓座,顶部成圆形牛皮鼓样。左右看似相同,细看图案又完全不一样。深雕刻的神秘图案到底代表的是道教中的 “鹰图腾”,还是太极中八卦的阴阳,不得而知。老百姓说是公母,也许更确切。因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相传,当地一李姓村民见其雕刻精美,便偷偷地背回家去,没想到当天夜里,其女就起急症,几次差点死去。第二天一大早,他赶紧把鼓儿石背回原处,并磕长头忏悔,其女不治而愈。不光大人敬畏,还有一细娃儿在观前玩耍,不小心摔坏了观里的香炉碗,头疼得撞墙。最终下跪赔碗认错病才好。从此,谁也不敢再动观里的任何东西了。

  关里观外九湾十八河

  地势险要,关里观外两重天。登龙观,其实更是“登龙关”,因为山高岩陡,是外界进入的唯一路口。小地名又叫“要经门”。别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就是一个细娃儿站在登龙观上,推石头砸就可以挡住观下的千军万马。三年自然灾害后的大荒年岁,很多村全村饿死。而登龙观内无一人饿死。被人们称为“富饶的内头”,“穷奔高山,富奔口岸。”很多关外姑娘放弃优越的交通条件,纷纷嫁进观内,为的就是逃命,最终逃过劫难。而登龙观在八大王“血洗四川”的杀戮过程中更是救了很多人命。无论是传说或是事实,但登龙观山上确有很多铁的箭头子,在50岁以上的当地人几乎都见过或玩过。足以证明登龙观在战乱年代的重要性。

  九条槽,九把瓢。连山村以一山连着一山而命名。细数为九座山脉,每座山环环相扣,又独立成龙脉。山底是马渡河、后溪河。山顶都汇集到梨子坪森林公园。九座山形成天然的九道湾,即前湾后湾上湾下湾、赵家湾张家湾王家湾苟家湾和大红湾。最终以中间的大红湾命名为原“大红村”,该村于2011年已整村搬迁,注销合并为连山村。一湾对两河,就成为九湾十八河:上河下河、吊桥河、当阳河、打鼓岭河……九道湾正对后溪河的对岸,天然成为九把瓢的形状。登龙观正处于第一座山脉上,镇守着九道湾的边缘。

  看见屋,走得哭。原大红村正对后溪河,对门是平河乡陶家湾。整个村全部都在岩上,每年都有人掉下岩摔死,被河这边的人称为“改嫁嶝”。那边的人听说后,就更名为平河头,据说再也没人摔死了。河这边可以找个声音大的和那边的人喊话,但历代却几乎没有交流。“看见屋,走得哭”,一上一下,还得过河、爬岩,一个来回至少也要十天半月。

  风景奇丽,可惜不为外界所知。爬登龙观的途中,在感受到清风洗尘、惊险浑然天成的同时,更被奇丽的风景所吸引:

  响天坑的空灵。响天坑实际口面只有脸盆大,丢一个石子进去,一分钟内是叮叮咚咚、渐去渐远、回音不绝的声响,听几次就会让焦躁的人心静如水。

  龙口岩考验胆识。上下登龙观,如果想抄近道,就必须经过“龙口岩”,一是龙口太窄,腰围三尺的胖子更本无法通过,强行过去一旦卡住,不受伤绝不可能爬出来。二是脚底悬空而过一步,让人胆寒。

  山桃个大味甜。一般山上生长的毛桃子,味苦;但登龙观上的桃子红、大、甜、香、无毛,吃一口永远难忘。而这样奇丽的风景,除了当地老百姓神一样的敬畏外,却不为外界所知,成了历史遗忘的角落。

  回望登龙观四周,天空瓦蓝,白云清闲:背后是饱经沧桑的百年老观,脚底是蜿蜒的后溪河、马渡河两河口,前面是连绵的群山,左边是龙凤争窝的倒窝坑,右边是灯盏窝笔架山。接近地平线的红红夕阳,染得人、观、山、河一片金黄。

(作者系金坪乡文化干部)

如何关注

①复制本微信号“wsrwdl”,在“添加朋友”中粘贴并搜索号码、关注;

②点击微信右上角的“+”,会出现“添加朋友”,进入“查找公众号”,输入公众号名称“巫山人文地理”,即可找到、关注;

③用手机扫一扫下图或长按下图,选择“识别二维码”,然后关注。

  主 编:刘庆芳

  微信号:461269457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