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 ‖ 观文峰红叶

 巫山人文地理 2021-01-19

刘代贵 /文

去年12月中旬,年近七旬的我听说每天有公交车到文峰观:上午两趟、下午两趟往返。

据说是在县城平湖路那里上车,我与我老伴早早起床,洗涮完毕,从神女市场坐公交车到平湖路。一下车,碰巧遇上了在龙溪古镇居住多年的谢芝和与他的爱人林维英,他家在龙溪古镇经营了几十年的自制鞭炮生意,儿女们长大成人后,搬到巫山县城谋求更大的发展,无人继承他的祖传事业。


见面后非常热情,叫坐喝茶,互相交谈分别多年后的情景。一打听,坐公交车到文峰观欣赏巫山红叶。他说,公交车已搬走两年了。问了街坊邻居,他们说搬到了翠屏车站了。

今天已去不成了,只好怏怏地坐了一辆的士回到家里。

第二天,又早早地收拾完毕后,在新华书店门前坐上203路公交车到翠屏车站。却不知去早了,要等到九点才发车,只好在翠屏车站附近左转转、右看看地干等着。快到九点了,来了一大帮老年人。有一导游给他们介绍说:到文峰观后,老年人也不用买门票,可以自由自在地前往文峰观俯看长江大桥上面的红叶,后看文峰观庙宇亭阁,朗经诵佛,文峰观后山的红叶也煞是好看;中午时候,肚子饿了那里有饭店可以吃饭休息。

导游员介绍完了,嘱咐大家一定注意安全。我也在旁边当了一回旁听者,学了一些见识,晓得了一些哈数。

一听他们口音是重庆人,专门来巫山观看红叶的,我正好跟他们搭伴。公交车来了,我们依轮次序上车,车厢里经我们这一轮人坐满没剩下几个座位了。公交车到了东转盘站点,还有好十几人等着上车,全部是巫山人,好像是老教师们。有一个叫颜昌晋的老师我认识,他在龙溪古镇教书几十年,我快要毕业的时候,还在他的班上去复习一段时间。大家只有慢慢地朝车里挤,大家都是老年人了,谁没有给谁让座。


一路经过龙门大桥,人们议论这里还要修一座大桥,不久就要动工了,说是车辆今后从右边大桥过去,从左边大桥回城。对于我这个巫山游子,觉得好奇。特别是巫山江东新城,新修的街道又宽又平,楼房比比皆是一幢比一幢高,滨江路和桥梁快打通到神女庙那里去和长江大桥的公路交接。今后开车,可直接从滨江路到长江大桥了。

巫山的变化真快。不多时,公交车到了文峰观停车场,人们下车到售票口登记去文峰观游玩。

我单身一人从景区大门进去后,从右边一条步游道直通到长江大桥上面那一大块红叶景地,真是“满山红叶似彩霞,彩霞年年映三峡”。这么连片的红叶,美不胜收,大饱眼福,真是世上罕见。

从那里横过到镇水塔,眼观世界上美丽的大三峡之一——巫峡美景尽收眼底,黛烟雾绕,甚为壮观。一路游客甚多,外省者居多,携家带口的、恋爱情侣,还有三朋四友专门来观巫山红叶。

本地游客,就是我们这些无事老人。从白塔沿步游道上去,沿路风景迷人,红叶连片,时不时地听见上面的人喊你上来没有,你还在那里?又时不时地听见下面的人在喊你在上面哪里哟?

到了文峰观,只见两位像道长的人关门下班。可能是附近占他们田地的农民,装扮成道人在这里上班拿钱。往右走,到了一个三岔口有一位卖炕洋芋的妇女,在那里买了一瓶矿泉水喝,歇一口气、休息一会。问她们在这里做生意交多少钱的摊位费。了解到占她们的地,允许她们在这里做生意不收摊位费。真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呀。


他们在这老山顶上,沿公路里面家家都办农家乐,不远处就有小卖部卖烟、卖水、卖副食品……

又一直沿着山脊往上爬,沿途的风景甚是好看,让人留连忘返。独身一人,边看边歇。到了那一大岩处,用红色油漆书写着“道高十二峰”几个大字。

走累了,也走饿了,才从那里下山到公路上,边走边欣赏红叶景观,远望巫山县城美景。

到了景区大门外的饭店,只见重庆的那一帮人围着一大圆桌,火锅热气腾腾上冒,大家边吃边谈论文峰的景色确实迷人,不虚此行。

巫山这一帮老教师们也在一张大圆桌上吃着农家饭菜,边吃边说他们年轻时在偏远山区教书育人,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累,辛辛苦苦几十年也得到现在的享受,也觉得值得。

老板问我吃什么?我说我一个人,给我来一碗蛋炒饭就茶水就行了。一碗蛋炒饭、还有两碟咸菜,就着茶水。

我也边吃边说,巫山红叶真美,文峰观景色的确不错。身为巫山人,只缘身在红叶中。


主编/ 刘庆芳

微信号/ 461269457
投稿邮箱/ cqwslqf@126.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