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辣疙瘩·老苤蓝·咸菜缸

 济宁文学 2021-01-20

济宁文学

「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辣疙瘩·老苤蓝·咸菜缸

作者:疙瘩姜

都说煎饼卷大葱是山东人的标配,其实不然,真正与煎饼糊涂不离不弃的应该是老咸菜。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冬闲初春,十顿饭得有八顿是芋头糊涂老咸菜。若用猪油辣椒把切丝的咸菜炒了,趁热卷上煎饼,可不要太美滋滋。大人们常抢下煎饼来,把咸菜拨下了一半,再卷上递回。嘴里不停唠叨着;“吃个咸菜跟扒菜豆腐的样!那还了敌!也不晚是个盐味。哪有这样吃咸菜的!!!齁(hou)咸,吃多了就成盐齁了!呴呴(hou)滴喘!”

那时候每家每户院子里,都有几个大缸,除了水缸,那就是咸菜缸了。大多用秸杆戓麦草绳扎的锅盖盖着,防雨防脏东西进入。

对门的老奶奶在四十多年前,准备腌辣疙瘩与老苤蓝,把缸口放歪,刷洗清缸时,身量小抵不住缸的重量,骤然落地。用了几十年的老缸摔成了四五瓣。心疼得老奶奶不吃不喝,哭了好几天。锔匠被家人请来了,也直摇头,这缸原本就有几道老璺(wen),锔过好几回了,工钱快抵上个新缸了。

买!不腌菜,明年吃什么?

老奶奶心疼那口老缸,疼得余生心有魔魇,脑子再也沒转过来。有人没人自责自唱“依了秧,依了秧,新缸没有旧缸腌菜香,依了秧依了秧,新缸没有旧缸腌菜香……”

从小觉得很可笑,现在想起了却心酸泪奔。

“辣疙瘩,渠开发,老苤蓝,渠开泉!”

从六、七岁就经常听人涟涟,也不知什么意思。可能是两家人都偏爱多种又常吃这两种作物吧。

说实话至今我也傻傻的,分不清老苤蓝和辣疙瘩的球茎。但我从小就知道渠开泉我得叫他表大老爷。开发得叫他二老爷。是亲兄弟俩,都和我家住一个胡洞,都人高马大、能吃能干。

最大的区别是,大老爷在外是公认的老好人,但到了家就爆长脾气,一天到晚不骂大奶奶三五遍睡不了觉。二老爷正相反,看见聋子二奶奶就满脸的笑意。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大奶奶干活没眼色不细心,丢三落四。尤其因为腌咸菜,年年挨打挨骂。要么盐少了,翻缸不勤,吃着吃着就坏了。要么盐放多了,咸菜齁咸,没有点口味。

二奶奶别看耳聋,但心灵手巧,十斤菜二斤半盐,拿捏得半两不差。刚腌的菜,半月就翻缸,以后两三个月翻一回,老咸菜两三年都不坏。更重要的是,她把辣菜(雪里红)、苤蓝、辣疙瘩、萝卜干等等全分开来腌,光咸菜缸就有大大小小六七个。尤其萝卜缨子等杂叶茎腌制,容易腐烂,很难掌握晾晒的干湿度。若混腌,神人也难腌制好。但二奶奶却把握得恰到好处。再加上装盘上桌会调制,六七种换着花样吃,咸菜与香油的清香飘向后院,后院的大伯哥每每闻到,总是先咽下一口口水,然后再把大伯嫂骂上几句,踹上两脚,方才罢休。

二奶奶最拿手的还有一盘老苤蓝与黄豆调制的焖菜。十里飘香是吹牛,隔街闻香却是真事。

辣菜不怕冻,锯齿般深绿色的叶子逢霜见红,所以也叫雪里红。辣疙瘩、老苤蓝怕冻,立冬前后一定要拨。球茎下有直根的都是种子长成的,无直根、多毛须的都是移栽的。

辣疙瘩个头比苤蓝小,洗净去须根腌制出缸比苤蓝好吃很多,切开片似肉非似,半透明状,再切丝,再加上点香菜葱花,小磨香油凉拌一下,极其清爽可口。你不愿意生吃,要炒了吃也行,其最佳搭配是配上芹菜丝和稍许肉丝,肉丝先下锅炒熟,咸菜丝与芹菜晚下锅炒个半熟即可,猪油豆油肉丝都是尽自家经济实力多放。

每逢周末,家里有住校学生的,滚煎饼炒咸菜是家长的固定课目。再用罐头瓶装好。到了学校咸菜相互尝尝,品品评评谁家的又脆又香又爽,也是常态。

家有劳动力木瓦匠的,去枣庄干烂碾拧队(建筑队)时,也经常骑洋车子回家来带煎饼咸菜。当然也是想老婆孩子时请假的最好借口。

苤蓝腌好岀缸但不出味,没有辣疙瘩好吃。产量高球茎大是它的优势。秋收冬藏家家用它做焖菜,弄上一大盆存放,吃饭搲一盘子,浇上少许醬醋,滴上几滴香油调制,就看谁家媳妇手巧了。

苤蓝切丝与黄豆分别在热水里煮个七八成熟,就得赶紧捞岀来。太生没香味,太熟不脆生——掌握火候是个学问。

二老爷家住胡洞最南头路口,初冬农闲无事,中午大门旁石头上,半瓶瓜干换来的瓜干酒,一大盘刚调制的苤蓝焖菜,盘子边上还专门多放了两双筷子,谁走门口都要让人尝尝。谁尝尝都是赞不绝口。有的干脆回家拿来煎饼,卷上一包,有说有笑边吃边聊。若远远看见亲哥来了,就赶紧把盘子藏进大门里头。

他哥过去,众邻居笑曰“你这是干嘛也,不让你哥也尝尝?”

二老爷总是深深呷一口酒才回答:“让他尝尝?他准得说我故意气他!前几年文滴娘给后院送了盘焖菜,你猜猜怎么着?“

再呷一口瓜干酒:“一盘焖菜让俺嫂丢了半条命!差点让俺哥把俺嫂揍死!”

“嘿嘿,这就是命贪的!打死俺嫂,她也做不岀来这个味!文他娘弄的焖菜和老咸菜,不是吹,咱村谁家娘们都不行!"

二老爷老实人,也只有在酒后,也只有在说起焖菜和老咸菜的时候,他才能满脸红光,如此骄傲。

作者简介:

疙瘩姜,原名姜德长,山东滕州人,木匠手艺人。自幼受民间说唱的影响,对叙史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一直专注于创作。2016年7月出版个人专著《说唱中华五千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