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在基建工程兵17年

 一棵树a0fj6u5l 2021-01-20

图为阮长义同志

我是一名从军30多年的老兵,20世纪50年代走进铁道兵部队,60年代中期步入基建工程兵的行列。1966年6至8月份,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抽调铁道兵第10师304名骨干力量,到四川省江油县进行“工改兵”整编工作,将冶金部第四冶金建设公司改编为基建工程兵第1支队。我作为政工干部最先到1支队3大队(后来编入3支队)任宣传股长,后任1支队宣传科长、组织科长,1979年调到冶金指挥部代理宣传处长,1980年至1983年相继担任1支队、8支队和2支队政治部副主任。算起来,我在基建工程兵前后有17年,工作单位遍及冶金指挥部机关和三个支队。回顾过去的历史,往事如烟,感触良多,难以逐一记述。这里只想钩沉一段我在8支队短暂的战斗历程,抒发一下我对8支队的特殊感情。
1980年8月,组织上将我调到8支队政治部工作,我愉快地从命赴任。因为8支队有着老部队的光荣传统,作风比较过硬,同时又是优化组合起来的新生基本建设队伍,充满着生机活力。所以,我对这个部队特别看好。当时,8支队基地在安徽省马鞍山市,部队主要承担马钢的基本建设任务,同时进行宁国大型水泥厂、蚌埠坦克兵学校和福州外贸中心大厦等一系列工程项目建设。我看到广大指战员在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上日夜奋战激情似火的场面,真正地感受到部队有一股创业发展、开拓进取的精神,令我深受鼓舞,使我情不自禁地投入到部队建设实践中。
我一到8支队正赶上部队全面开展以“创全优、争一流”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这个教育活动,旨在提高部队综合素质,增强战斗力,促进施工生产。支队政委高贤德同志亲自挂帅抓教育活动,他第一次约我见面谈话时,就说:“你来得正是时候,我这里需要你这个宣传鼓动家当帮手、挑大梁。”支队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于庆同志接着给我鼓劲,在支队召开教育活动推进会上,向大家介绍我是基建工程兵的政治工作专家,要求有关部门、单位积极配合我抓好宣教任务的落实。在支队领导的支持下,我一面抓紧熟悉情况,一面组织实施“创全优、争一流”教育活动。按照支队党委总体部署,我和政治部的同志精心谋划安排教育活动内容,有计划分阶段地推进共产主义道德观教育、革命人生观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并结合实际,突出贯彻“十二字”方针,展施工生产竞赛,抓典型树标兵,学习交流先进单位、先进个人的先进事迹,大力营造昂扬向上的军营文化氛围。
在教育活动中坚持发挥党、团组织的作用,引导党、团员学雷锋、树新风,学先进见行动,学科学、学技术、学文化,争当“创全优、争一流”的尖兵。同时,把教育活动和施工生产有机结合起来,紧密联系生产责任制的推进和部队全面建设的落实,做到抓教育促生产、促稳定、促发展,重在见成效,反对空对空地搞教育。
通过近一年时间的系列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干部战士的思想政治觉悟,增强了抵制非无产阶级思想侵蚀的能力,进一步树立了艰苦奋斗为荣的思想,进一步激发了干部战士大干“四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施工生产突飞猛进。1981年部队虽然经历大幅度精减整编,但是广大干部战士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有组织、有计划的推进施工生产,做到减人增效,当年完成建安工作量3000多万元,创8支队的历史纪录。在教育活动结束进行工作总结时,高贤德政委不无感慨地说道:“掌握思想教育,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重要环节,成功的教育活动,就能凝心聚力,创造辉煌业绩。”
我到8支队经历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我却真切地感受到8支队有着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概括起来就是:永远以革命事业为重的大局观念,迎难而上的积极进取精神,永不言败的竞争意识,勇闯市场的攻关能力。
8支队从1976年成立,到1982年与2支队合并,总共只有6年时间,其间先后经历了三次大整编,而每次整编都真正做到了个人服从组织,局部服从全局,圆满完成任务。1976年从军委工程兵第2工区改编为基建工程兵第8支队,隶属基建工程兵冶金指挥部,这次改编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从执行国防工程建设到执行是,其地转玫到执行国家基本建设任务,从吃“皇粮”到自负盈亏,任务变换、基地转移、营房搬迁、家属调动,哪一样都涉及部队和个人切身利益,但8支队官兵心怀大局,勇于自我牺牲,克服种种困难,顺利完成了这种革命性转变。1978年奉命进驻马鞍山市担负马钢建设任务后,在马鞍山营房尚未建好、部队到新区还没安置就绪的情况下,1979初,中央军委又恢复军委工程兵第2工区建制,将第8支队机关和72大队(原116团)调回山西临汾执行国防任务。当时8支队留下的领导和4000多名官兵,没有报怨,没有畏难,而是认真按照中央军委、国务院104号文件要求,开始以73大队和两个直属区队为基础,重新组建8支队机关和71大队、74大队,其中涉及单位重组、班子配备、干部调整,包括从1、2、3支队和地方冶金建设系统选调的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骨干,以补充强化部队的各级组织。正是由于大家都有大局观念,这么复杂的重组,从1979年4月到7月仅用四个月时间就顺利完成了。这一年10月份,冶金指挥部又将206大队划归8支队,使之形成拥有四个大队(团)13000多人的完整师级单位建制。不过,那时候我还没有来8支队,只能从老首长的谈话中感受到那时的曲折与艰辛。然而,我来8支队一年以后,便见证了8支队第三次大整编,这就是1982年2月份宣布撤销8支队,与2支队合并为新的2支队。8支队官兵均能顾全大局,忍辱负重,服从组织决定,最令我感动的是74团缩编为一个营的时候,原团长王炬同志却自愿申请去当营长,还有一些正职领导干部,也自愿降为副职。正是这种顾大局识大体的精神,才使我们顺利完成了部队精简整编任务。8支队这种毫不计较个人利益,一切服从全局的大局观念和自我牺牲精神,是应该载入史册的。
想当年,新组建的8支队是有雄心壮志的,立誓在冶金建设战线上争创第一流队伍,干出一番事业。不料由于形势变化,国家经济建设进行大调整,基本建设大压缩,许多工程项目下马停建。部队一下子失去不少建设任务,这对于自负盈亏的基建工程兵部队来说,面临的是多么严峻的形势。然而第8支队党委面对“无米下锅”的困难,沉着冷静、临危不乱,坚定而豪迈地提出“没米要找米下锅”,“要走向社会,大胆开辟建筑市场,争生存求发展”。一声令下,立即行动,从上到下打响了“找米下锅”的新战役。大家迎难而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四面八方找任务,千方百计创收益。通过大家共同努力,先后找到了宁国水泥厂、福州外贸中心大厦、芜湖纺织厂、蚌埠坦克兵学校和马钢三铁厂、小型轧钢厂等一批工程任务,总共约有60个工程项目。这些项目分布在安徽、江苏、福建三省八地,最大的项目超过亿元,最小的仅5万元,那真是有肉吃肉,没肉骨头也要啃。这在当时的计划经济条件下,能够独立自主地“找米下锅”,充分显示了8支队积极进取的竞争精神和攻关能力。有任务大家就有了用武之地,这样极大地激励全支队指战员,鼓舞了一线施工部队的劳动热情,一场“争先创优”的劳动竞赛便轰轰烈烈地在全线展开。
第8支队党委为什么那么自信、那么有号召力呢?那就是因为8支队有着良好的上下关系和官兵关系。在重新组建时,8支队的干部和技术骨干不少是从冶金部队1、2、3支队抽调的,如何把他们重新凝聚成新的战斗集体当然是个难题,也许正是这种客观存在,促使8支队党委领导开阔胸襟搞五湖四海,营造团结包容、鼓励上进的人文环境,凝心聚力。我来到8支队后感受最深的就是这个支队党委成员之间、领导干部之间没有小宗派、小圈子,体现了毛主席倡导的搞五湖四海,在使用干部上任人唯贤。我觉得舒适支队长,以及后来的苏志光支队长、高贤德政委对待同志、对待下级都能一视同仁,和谐可亲,没有亲疏感。我与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于庆同志,虽然相处不是很长,但能相互尊重、亲密无间,我虽然是副职,他在工作中经常主动和我商量解决问题,并放手让我大胆工作,大力支持我抓好政治部日常业务。记得苏志光支队长带领我和几个同志到北京开过一次会,他从家中带着烧好的狗肉和酒请大家一起品尝,与人交流很随和。正因为有这样好的人际关系,在8支队工作,感到心情特别舒畅。我当时虽然年近半百却依然充满豪情,在部队极为分散的情况下,我除了完成部里日常工作之外,总是尽量抽时间下部队,进行调查研究,检查指导“十二字方针”的贯彻落实情况,注重总结思想政治工作与施工生产同抓共管见成效的典型经验,以鼓舞部队斗志。
1980年底和1981年上半年,我两次到宁国水泥厂206团的建设工地,广大指战员在深山沟里开山修路、兴建厂房,日夜奋战的场景,吸引着我去从中挖掘其精神源泉和工作动力。在现场,孙政委和盛参谋长向我介绍,宁国水泥厂是我国从日本引进的先进生产线,生产国内紧缺的高标号水泥,可以一改我国水泥生产的落后局面。部队接受这项任务后感到使命光荣,干劲十足,志在打造高速优质工程,为基建工程兵争光。各施工单位大力推行工程承包责任制,量化评比质量和进度,积极开展“创优争先”竞赛活动,从而把支队部署的“创全优、争一流”主题教育活动引向深入,落实行动,转化为实践成果。这个施工部队有如此好的精神风貌和建设成效,真是让我耳目一新。接着,我又到206团在芜湖纺织厂的建设工地,了解这个“找米下锅”的大项目的推进情况。芜湖纺织厂的工程有四万多平方米,团领导把它看作是占领市场、巩固阵地的重点工程,因此组织一个营的优势力进行施工。盛参谋长亲自驻点督战,并组织制定了以质量、进度、安全、造价“四个取胜”的措施,纳入工程项目承包责任制的管理体系,大搞上下联动、压力传递,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建成四幢环形楼群,创造了质量优良率高达77%的样板工程。这些成功的做法和经验,成了我抓宣传教育的生动教材,很快在全支队得以推介。
1981年初,我先后对71团和74团进行过考察。发现这两个团有不少共同点,部队基本上是同时期组建的,人员虽然来自五湖四海,但主要骨千力量还是老部队的,有较好的军政素质,政治思想工作扎实,官兵的精神面貌好。71团在蚌埠搞坦克兵学校建设,属于国防工程。当时在市外远郊一个丘陵地区施工,条件十分艰苦,部队的营地就在工地上,住的是简易工棚和帐篷,全团有十个建制连,由团直接指挥连队施工,调度灵活,工作效率相对较高。该团刚成立时有营一级机构,后根据工程建设需要而减少了指挥层次。团机关党政工作可以与连队无缝对接,把宣传教育的课堂办到基层,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工地上,强化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力,干部战士没有距离感,关系非常密切。我在该团住了两天,所到施工现场都能看到团领导的身影,连队干部全部在一线与战士一样摸爬滚打。由于干部的作风扎实,给部队以积极引领,战士们就勇于吃苦、乐于奉献。74团是个机电安装部队,专业技术性比较强,组建成军以后,主要配合73团承担马钢的建设工程,同时还承担一些地方工民建项目。这个团的领导班子团结有合力,狠抓“创优争先”,推进一流施工队伍建设,部队组织严密,能够协同作战,敢打硬仗。在与土建部队执行同一项目任务中,善于打穿插搞配合,工程技术管理精细,突击作业能力强,先后在马钢小型轧钢厂、三铁厂、矿山汽修厂和市钢丝绳厂等多项工程上打了漂亮仗,彰显出部队顽强的战斗作风和较高的施工技术水平。
令人遗憾的是,71、74这两个团在1981年6月的精减整编中被撤销了。撤销团的建制,其部队压缩两个营,仍然承担以前遗留的在建工程,广大指战员坚持站好最后一班岗,努力完成上级赋予的任务。这是一般常人难以做到的,足见这两支部队过硬的思想政治工作功效。
我在8支队期间,与部队联系最多的当数73团,因为73团就在支队机关附近,部队也都在马鞍山市区范围内施工。我在抓宣传教育活动过程中,以及进行考察工作时,就近同这个团接触多一些。73团是8支队的老部队,由军委工程兵转入基建工程兵后,1976年率先在本钢打响矿山之战,到马鞍山搞冶金建设,承担了马钢三铁厂、小型轧钢厂、矿汽厂、初轧厂、动力厂等一系列工程,同时招揽了马鞍山市内外10余个工民建项目。这个部队善于连续作战,以攻坚克难著称。该团的宣传思想工作颇有特色,每到工程项目启动时,都要搞战前动员,进行思想发动和工作部署,主要领导下军令状,施工单位做表态,营造轰轰烈烈的军中舆论氛围,以鼓舞士气、振奋精神。部队随之投入火热的工地,干部战士在施工中激情四射,生龙活虎。

(本文作者原任基建工程兵第8支队政治部副主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