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悠悠太极城(下)

 武谈 2021-01-21

编者:本文节选自作者介绍永年广府古城的长文《古城  水城  太极城》,为该文的第三部分。

(续昨天)

尽管拳术受到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拳术”与“文化”一直被认为是平行发展、互不相干的两个脉络,“习武者”与“学文者”属于两类人、两个阶层。练把式、走江湖、跑码头、看家护院是下层百姓们的勾当,文人仕宦不耻于此道。直到清中叶,“拳术”和“文化”才出现了主动与直接的碰撞、交融迹象。比如苌乃周(1724——1783)所著的《苌氏武技论》,便使拳术与哲学相融合。太极拳理与苌氏拳理有许多相通之处,但太极拳理更为切实、科学、理性、严谨,文化特色更为浓重。虽然笔者至今无从知道这两种拳术之间有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可以肯定,“拳术”和“文化”在这一时期的广大地区出现了交想融合的现象,许多有远见卓识的拳家在做着不谋而合的探讨。只不过太极拳更具代表性,它彻彻底底的改变了拳术的风貌,真真正正打破了“文武不同道”的桎梏,标志着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最终走向了契合。而这一切,要归功于广府形成的一个习武的团队:杨禄禅、武澄清、武汝清、武禹襄、李亦畬、李启轩、杨班侯、杨健侯等。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武、李仕宦家族人员的相继介入,其中两名进士,一名举人,两位秀才。他们的参与使武术走出了口授心传、封建保守、迷信玄虚、为拳而拳的初始阶段,趋向科学化、系统化、理性化、文人化、大众化,助推了具有文人化气息的太极拳迅速形成和完善。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广府文化的滋养,尚武之风的熏陶,悠久历史的洗礼,为太极拳文化破茧而出,提供了充分的营养。以武禹襄为代表的文人研拳集体,是太极拳文化产生的直接原因。

这其中,杨禄禅、武禹襄最具代表性,二公因共同的喜武志趣走到一起,凝结成伟大的友谊。“武德高风”典故,就是讲述两位宗师创拳经历的故事。

杨禄禅,家住广府南关。尽管因出身贫寒,没有读书的经历,但无疑他是一位具有大智大慧的民间武术大家。学拳不拘一门一派,对流传于广府的各个拳种广泛涉猎、学习,了然于心。他不满足于本地拳术的现状,只身远赴河南求学。抱着无比谦恭之心,拜师陈长兴,从而掌握了陈家沟长拳、炮捶的真谛。

武禹襄,家住城内迎春街。出身书香门第,是一位饱读经史的儒生。意气书生,走上了与他的家庭背景格格不入的道路——练习拳脚。不客气地讲,武氏的这种行为在当时属于有辱门风之举。这可以从他的墓碑中得到佐证,碑文历数光耀门楣之举,一字不提练拳之事。是的,他的练拳功绩是在逝世后约半个世纪,才逐渐为人所熟知的。也正是他的“有辱门风”之举,无形中完成了一项事业,即让“文化”与“拳术”实现了真正的、主动的融合。武公与杨禄禅有着相同的学拳轨迹,对本地各个拳种广采博纳,远赴河南问艺。只不过,他的学习方式和寻访对象不同于杨氏罢了。以武禹襄的身份与地位,不可能做出拜师之举。他只能选择友好切磋、互动交流的方式,同赵堡镇的陈清平先生进行真诚的沟通。“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见李亦畬《太极拳小序》)由此,武禹襄掌握了与陈家沟拳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赵堡镇拳术的窍要。

杨禄禅、武禹襄相继外出取经归来,眼界大开。杨公擅武,重于实践的锤炼;武公善文,重于理论的总结。二公一武一文,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他们兼容并蓄,广征博引,友好协作,最终研创出一门新型拳术。这种拳术讲求阴阳虚实的转换,以柔克刚,以静制动。最初以外观形式而命名,乡人呼为“绵拳”、“粘拳”、“黏拳”。或者以技法种类取名,叫做“十三势”。后来,正式定名为“太极拳”。太极拳具备两个鲜明的特征:

1.行拳的舒缓优雅与当时的士大夫阶层稳健儒雅、从容不迫的作风相吻合;

2.“守中用中”、“无过不及”、“制人而不伤人”等拳学理念为有文化者所欣赏。

这正是太极拳一问世,便能够风靡京城的原因所在。杨禄禅与武禹襄个人之间的交流互动,通过研究太极拳的方式,实现了两个阶层的融合,升华为“武术”和“文化”的相互交融。由此可知,武禹襄“引文入武”的拓荒之功足以彪炳史册。太极拳修炼者不再是“把式匠”似的赳赳武夫,更多则是文质彬彬的儒雅之士。比如杨禄禅进京教拳,面向达官显贵、富室贵胄;郝为真受聘河北省立十三中,教授师生练拳;杨澄甫弟子众多,其中不乏政界、文化界要员名流。再看当代,刘少奇主席、贺龙元帅、薄一波、温家宝总理、李铁映、伍绍祖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与到修炼太极拳行列之中。品读武公经典拳论,让人回味无穷。“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内固精神,外示安逸。”“从人则活,由己则滞。”“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舍己从人,引进落空。”……武禹襄巧妙地将中国传统儒学中庸思想活学活用于拳术当中,使武术与文化、练拳与修身达到高度和谐统一、完美结合。这才是太极拳的最高境界,这才是修炼太极拳的真正追求。武禹襄故居那副对联写得最妙:

“立定脚根竖起脊,拓开眼界放平心。”

广府古城,经两千六百余年沧桑历练更加雄奇壮美。太极拳让世界变得如此和谐美好,广府城让全人类凝聚成一个幸福家园……

勿使前辈之遗珍失于我手,勿使国术之精神止于我身。侪辈共担此责,诚邀您加入“武谈”,从今天开始,让改变成为可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