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吴利民,1951年出生,山西省形意拳协会副秘书长。太原市形意拳协会副主席。1959年与兄吴利生,拜形意拳大师布学宽先生的高徒苏登瀛为师,学形意拳及各种器械。为适应形意拳防功夫的教授,创编了 “搓手”这种形意拳对抗性功法训练的新方法,将形意拳技击训练推向了新阶段,并对各种武术的对抗性功法训练皆有借鉴价值,被誉为形意拳界乃至整个武术界的一个创举。2001年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对此进行了播报。2002年吴利民受邀参加了中国传统武术名家功夫形讨会,并讲演推广。2008年在CCTV10频道《探索发现》节目上代表形意拳演示了中华武功。形意拳以刚猛自如,矫健活泼,象形取意而著称。世人误认为是纯刚无柔之术,实际此拳是刚中寓柔,柔中寓刚,刚柔相济,体用兼修之术。本拳经多年演练及传代深远,或是地区差别,形成了多种支派,多种练法,虽招式不同,风格不等,其理则一,拳理是一致的。形意拳风格奇异独特、招势简单易学、动作紧凑脆彻、攻法犀利、技击性强、有快攻直取,整体击发的抖绝劲力和虎威凶猛的技击手段。这种功法劲力怎样才能练成呢?拳经云:“道真窍不真,费尽心机枉劳神。”其实无论各内外家拳种,都有它独特的高功练法。目的都是要达到高的技击水平。我这里介绍一下形意拳的独到技击训练方法——搓手。搓手是两人以上拳手,在互不伤害中,长期的交手,太谷家也称“撕扒”。这便是形意拳秘不传人,也不能轻易教人的练功技艺。为什么说是“互不伤害的长期交手”呢?过去没有这种说法,只是讲“点到为止”,然而何谓“点到”?是“轻”点还是“重”点?很不明确。因为过去这种普遍说法的含糊性,使实际操作的分寸很难把握,导致有人在理论上不讲善的只搞恶的,打法上讲究“上打咽喉下撩阴,左右戳肋刺眼睛”的狠毒手法,所谓“当堂不认父,举手不留情”,造成出手就伤人,动手就成仇的难堪局面,搞得习练者相互之间不敢动手,形意拳如何推广下去成了难题,导致传承成了“误传”乃至“失传”。在拳谱中,一般也为了显示招法的历害和手段的高明,采用一些诸如“一命亡”“勇难挡”之类的词语把人们的思维引入迷惘,而忽视了其主要的锻练方法——“善手切磋”。“善手切磋”,不只形意拳中有,其他拳种如太极推手、白鹤拳的盘手、武当春阳拳的缠手、花拳抄手等都是。形意搓手,在互不伤害的基础上长期 交手,才是形意拳技击的真正精华。近来笔者做了一些调查,请教了部分老拳师,关于形意拳搓手(撕扒),有的说过去搞过;有的还不知怎么做;少数人说就和遇到敌人一样的做法,我觉的不对。若遇敌人恨不能一下至其残至其死尚有可说,而自己人在一起练习则必须注意分寸,所以车永宏(字毅斋1833-1914,排行老二,人称车二师傅)李述贞(1852—1924字复祯,小字常有,人称常有师傅。)师徒几十人在一起操练多年,个个武艺高强,但一个也没有受到伤残的。在调查中还听到这么一个故事,有两位拳师演练对扎枪,其中一位举枪照头一挑,对方满脸是血,而此人不但不帮包扎,而是端枪严阵以待,他怕过去对方回他一枪,其实他们根本不懂什么叫练武,那干脆叫要命,不但练不出高的技击水平,只能是反目成仇永不交流,这种做法自古也没有。施耐庵在水浒传第十三回中讲到青面兽杨志与同僚周谨比武,也是去了枪头,枪杆端用毡片包裹.蘸了石灰,身穿皂袍,最后以谁身上的灰点多少而决定输赢的。所以说在特定的条件下,有了互不伤害的原则,才可长期进行模拟实战的交手。这样的切磋交流,才可以越打越和气,越战越融洽,从而双方都能够在实战演习中取长补短提高技击水平,达到高的境界。练习搓手,因互不伤害,故不需任何防护设施;因无套路,故可以随心所欲,顺其自然。唯求手如飞雪,足似流星,身如游龙,势如灵猴,要努力做到不丢不顶,不即不离,去其滞气,灵活自如,神寓气内,意在动中。实为提高形意拳技艺不可不知的好方法。单练只能练知己之功,有对手进行练习才能练就知人功力。传统武术有许多对拳套路。对练套路也可以说是互不伤害的长期交手,但它有一定的局限性。“对拳”打得再熟或是中间乱手,但终归还得回到原来规定的套路中来,或者一方变手而另一方不变,或一方闪远形成散套,或一方无备对方变招而受击,都很有可能形成不快和不和。套路和对拳的演练技法只能是散手的过渡阶段。尽管在演练时也要求“起如挑担落如钩杆”“手去不空回”“随收顺势攻”“看人如篙草,打人如亲嘴”“练时无人似有人”等,但毕竟只是假设而己。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想提高技击水平,就必须进行实战性的操练。明代的著名将领民族英雄戚继光在实战技击的训练方法上,就明确提出“既得艺,必试敌”的对手功夫,并阐明了在试敌中,“不可以胜负为愧为奇,当思何以胜之。何以败之,勉而久试”的技击理论。戚继光在这里所说试敌的“敌”字,当然不是真正的敌人,而是不可伤害的陪练对手,明确了这一点,才能进行长练久试。笔者还听说了早年间有两位武术家为挽手技(挽手技:也就是缠练手技艺)曾经站在地圪窦(地圪窦是老徐沟的土话,也就是地圪道——过去买卖家等商户生地火、炕火取暖,下面走灰渣的地坑,一般有一米七八左右长一米一二宽,两人能在里面活动,活动范围不大!谁也跑不了,只能用身法手法互相演变)里对打,他们如何打,我虽无缘见,但敢肯定一点,他们是在互不伤害的交手,这种交手叫做稳步搓手,它和太极的推手既相似又不同,既包括粘连沾随,不丢不顶,又是五行十二行及七拳十四处打法的并用,身法的束展,身内化手的滚动等等。忽慢忽快的技击技巧,最根本的做法就是“点到与化解”三节的并用,顾打相求,不出毒手,互不伤害,这样就可以越打越和气,越战越融洽,而双方都能达到高的境界,这就是形意拳 提高技击水平的练功方法。用这种方法长期演练,加之以身经百战的经历,才能够形成“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水平。单练只能练就知己之功,而长期对练才能够练就知人之功。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便是这番道理。为什么太极拳在演练时看去相当慢,可威力却很大呢?按正常规律来说,那根本不能打人,因为按武术的技击逻辑来说,动作快的要占优势,但谁都不敢说太极不厉害,这就说明一点,太极推手功是必须的。推手功在互不伤害的情况下,有单推手,双推手,活步推手,乱踩花推手,运用好这些,才能在长期的推手中掌握懂劲,懂得对方各种劲力的虚实、动静和自身的整体击发劲,从而借力打力,达到四两拔千斤,以巧破千斤的意境。正因为太极拳动作稳健,在推手过程中,不会给人造成伤害,既能提高技艺又有安全感,所以推广发展得很好。同样,练形意拳不进行搓手训练,就不会有知人功法实习。形意拳训练要想出高手,和打乒乓一样必须有一批高手做为培练是个重要的条件。要经常与高水平的陪练在一起研讨攻防战术、招法的解破、手法的缠绕转化、步法的吃退,灵活运用等。独来独往单练而成高手者,除非是先天素质极高和后天下的功夫极大,此外还要加上遍访各门之长,虚心交友切磋等因素。而一般来说,经过“搓手”训练,凡出高手一出就是一批,成批学员经过长期友善磨练切磋。通过多方面的模拟实战,互为主客掌握分寸的实用训练,最后达到发乎形意,得心应手,顺其自然的应对。所以欲达高境必须与众人进行长期搓手。怎样才能武艺高强呢?由人的先天素质加后天锻炼努力,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毅力,再加虚心学习,博采众家之长,应众人之手交往切磋,相互在对方身上找空档,见机攻手,相互吞化,头、肩、肘、手、胯、膝、足的并用,借机发挥,点到与化解,应变与反攻,身法的变化、高挑、低压、平扒拉,顺其自然变化,找寻最佳发力点,锻炼自身,身法似球体的滚动,弹簧似束展,手法的应变,步的吃退,化被动为主动,一手蔽两手,速度的快慢,引进与返击,要善于举一反三,凭借自身触觉而活动,发招不加思索,从而达到制人的目的。技击其道理为:快打慢长打短,狠打善,硬打软。 勿使前辈之遗珍失于我手,勿使国术之精神止于我身。侪辈共担此责,诚邀您加入“武谈”,从今天开始,让改变成为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