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咱们讲了晋国“嫡庶之争”的第四次交锋(即曲沃庄伯的第三次行动),只是咱们并没有把这第四次交锋全讲完,仅仅叙了叙这前半段的纷争。为此,在下还特意采用了“庄伯第2.5次进攻”的说法来代指这场曲沃一方占尽优势的进攻,希望大家能加深印象。可是,在上文结尾鄙人也剧透了一部分后0.5次进攻的情节,告诉各位此后的局势将发生大逆转。并且,带来这个逆转的人,正是在前半段纷争中曾帮助过曲沃的周天子。 对曲沃一方前后态度大反转的周桓王 那桓王此前为何要支持反叛的曲沃一方?之后桓王为什么又说翻脸就翻脸了呢?《史记》、《竹书》同时隐去前半段的纷争,只记桓王帮助晋国嫡系这段历史,真的只是要顾全天子的颜面吗?这些疑问是上次咱们留下的悬念,也正是今天要好好推敲一番的内容。只不过,要想探讨这几个问题,咱们首先得了解这后半段纷争的过程,看看当时都发生了什么,这局势是如何逆转的。 书接上回,曲沃庄伯在郑国、邢国,以及周王室派来的部队助力下,一举攻下了晋国国都翼城。而嫡系一方的首领鄂侯,在这样强力的进攻下一点反抗的能力都没有。在城门被攻破之时,他就被众位还忠于他的王公大臣、亲兵侍从保护着逃到了随这个地方。庄伯拿下了翼城,心中自然高兴,但鄂侯得以逃脱也让他感到不安。所以,庶系一方并没有打算马放南山,而是继续为追杀鄂侯准备着。可是,接下来的剧情就让庄伯变得有些哭笑不得了,他先后接到了两个消息,一喜一悲,把他的计划彻底打乱了。 这“一喜”的好消息是逃亡到了随地的鄂侯离世了,省去了庄伯的麻烦,无需担心晋国人再支持鄂侯了,只需发兵把对手残余力量扫除一下即可。那鄂侯为什么会突然离世呢?难道又出现了叛徒刺杀了他吗?其实鄂侯离世早就有预兆,此前文章咱们就提到过,鄂侯姬郄本来身体就很差,上一次庄伯发动进攻就跟他卧病有一定的关系。此次,曲沃一方攻下了翼城,让他拖着病体颠沛流离,当然很快就离世了。 晋鄂侯突然离世 而这“一悲”的坏消息是天子桓王竟然命虢公率领军队攻打庄伯的大本营曲沃,连扫除鄂侯残余力量的时间都没有给庄伯留下,就逼着他立刻回师援救,翼城之困(或者说嫡系族人的危难)随之又解了。这便是咱们一直在说的“逆转”,明明此前还派人帮助曲沃的周王室,怎么突然就变卦了呢?《左传》给出的答案是:“曲沃叛王”。但是,庄伯此时虽然占据了翼城,鄂侯也如《史记》、《竹书》所记亡故了,但他毕竟没有把嫡系族人剪除干净,也没有正式成为晋侯,他为什么会背叛天子,让自己前功尽弃呢?那咱们就从这一点开始入手,来推敲一下之前留下的所有疑问。 《左传》中关于“曲沃叛王”的记载 1、曲沃庄伯如何背叛的周天子?关于这一问题,鄙人曾看到过两种说法:其一,在这前半段进攻中,本来周王室和郑国的部队都是庶系的援军。但随着周郑关系的交恶,曲沃一方又与郑国之间表现出了更加亲密的样子,让桓王认为庄伯背叛了自己,从而翻脸去攻打曲沃。其二,在曲沃向翼城发动战争以前,庄伯为了能让周王室支持自己,许诺了很丰厚的回报。但攻下翼城后,桓王并没有收到庶系一方许诺的东西,从而认为庄伯在欺骗自己,转而去帮嫡系一方了。 关于这两种说法,在下首先要否定第一种。因为,早在平王末年及桓王登基之时,周郑双方关系已经交恶了。就连《左传》书中也于隐公三年时就记下了“郑侵周地取禾”的事件,不可能到了隐公五年,桓王会因为与郑国交恶才跟曲沃庄伯翻脸。毕竟要因此事翻脸早就翻脸了,甚至都不可能去帮助曲沃,何谈庄伯因与郑国亲密而被认为反叛王室一说呢? 祭仲统领郑国军队取周地之禾 至于第二种说法,在下认为其讲得不够全面。曲沃一方许诺给桓王丰厚的报酬却没有兑现承诺,仅仅是天子翻脸的一个方面。还有一方面我认为是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对王室隐瞒了一件事,这件事被桓王知晓后觉得被戏弄了,所以两件事并在一起等于双重欺骗,才导致天子跟曲沃一方翻脸。至于庄伯他们对天子隐瞒了什么事,这就是下面要探讨的问题。 2、桓王最初为何要支持反叛的曲沃一方?关于这个问题,在下认为关键的关键在于周王室太缺钱了。这从《左传·隐公三年》中“武氏子来求赙”这一条记载中就可以看出端倪。一般天子驾崩,四方诸侯的确是要赶去参加葬礼,但对于参加的诸侯是否要拿出赙金(即拿出钱财来帮助丧主办丧事)并没有硬性规定。此时,朝廷特意派武氏子(即帮助曲沃攻打翼城的那位武姓大夫)到鲁国讨要赙金,说明朝廷连给平王办葬礼的钱都紧缺了,当然也就证明了桓王会被庄伯许下的丰厚回报所打动。 曲沃庄伯许诺给朝廷丰厚的回报 可是,曲沃一方毕竟不是晋国正统,桓王身为天子本不应该支持反叛。但鄂侯这边,咱们一直也在说他身体很差,桓王登基之时姬郄很难亲自前往朝觐。再加上翼城一方一直处于弱势,又常年陷于战乱之中,必定拿不出什么像样的礼品献给桓王,让天子从登基之始就对这个所谓的正统不太青睐。 另外,就是鄙人刚刚提到的,庄伯在邀请王室出兵相助时,一定隐瞒了他们同时联合了郑国这一消息。所以,桓王这边看在金钱的面子,又不知道交恶的郑国也在联军之中,便派了尹、武二位大夫率王师助阵来了。 3、桓王跟曲沃庄伯翻脸的关键导火索是什么?要说桓王翻脸的理由刚刚提到过了,即“曲沃叛王”。并且上一个问题咱们也分析了,让桓王认定曲沃背叛了自己的原因,除了曲沃一方没有兑现承诺以外,还应该有他们隐瞒了与王室交恶的郑国也参与其中的事实。可是,按照《左传》的记载,曲沃一方进攻翼城发生在隐公五年的春季,桓王应该早就知道了郑国也在联军之中的消息,为什么偏偏拖到了秋季才跟庄伯撕破脸呢?显然,无论是庄伯没有给天子丰厚回报,还是暗中联络郑国这件事欺骗了桓王,都只是桓王跟曲沃一方翻脸的借口。而真正促使天子翻脸的那根关键的导火索,应该还有其他事件。 曲沃一方未兑现承诺,让桓王心生怨恨 就在下看来,这根关键导火索理应与晋鄂侯的突然离世有关。因为,鄂侯出奔随地本就是一个隐患,庄伯即使暂时占据了翼城,也一定会继续追杀嫡系残余势力。而鄂侯突然离世的消息传来后,让庄伯大大地松了一口气,虽然他还需要继续扫除鄂侯的余党,但他也有了另外一个选择就是可以借机向天子申请,把自己赐封为正统晋侯。 正因如此,庄伯势必会在准备继续追杀嫡系族人的同时,写表文递交桓王,提出“转正”申请。可是,之前那两件欺君的事件发生以后,桓王已经对曲沃一方心怀怨恨了。此时,庄伯不仅没有送来宝物弥补早先的过失,还想借机轻松得到爵位,当然会一下激怒了天子。这才有了同年秋季,桓王命虢公率军攻曲沃的转变。 4、《史记》、《竹书》为何如此一致地隐去了这段历史?两部经常“互补”的史书同时不记载这段历史,最明显的一个理由就是顾及天子的颜面,替周王室隐瞒真相。可细细想来,两书的作者一方是汉朝的史官,另一方是周代晋国的史官(《竹书》的编撰者是春秋时期晋国以及战国时期魏国的史官们),均没有理由去替周王室维护颜面。更何况《竹书》向来以揭露“历史真相”著称,怎么偏偏在这里要替王室遮遮掩掩呢?很明显这不应该是两部史书抹去这段历史的原因。那到底为什么《史记》、《竹书》都做出了不予记载这样的选择呢?鄙人认为关键的原因在于周王室对这前半段的进攻几乎没起到作用,在两书的作者看来根本不值得被载入史册。 《竹书》没有隐瞒真相的必要 众所周知,早在平王东迁之后,周朝王师几乎就没有什么的战斗力。一般遇到需要进行征伐的情况,天子都会利用手中的权力来指派诸侯去替朝廷完成。所以,这一次桓王安排尹、武两位大夫前往帮助曲沃庄伯,也不会动用太多王师(即使动用了估计也起不了多大作用),可能只有一小队护卫而已。因此,天子派来的外援几乎就是个“啦啦队”,既在进攻中帮不上忙,也左右不了战局的走向,当然就不值得记载了。另外,桓王答应了庄伯会给予他们支持,却仅派来这么少的援军,恐怕也是庄伯胜利后不愿兑现承诺的一个原因。 综合以上四个问题的分析,整个事件的经过应该是这样的:桓王因为朝廷缺钱,答应去支持反叛的庄伯。但朝廷派出的援军过少,几乎起不到作用,让史官们没有将此事记录于史书当中。庄伯也由于天子给予的支持不够,不打算兑现承诺,让桓王对其产生了怨恨。再加上郑国参与其中的消息被桓王知晓,庄伯又借鄂侯之死想“免费”得到爵位,彻底激怒了天子,这才有了当年秋季虢国受王命进攻曲沃的事件发生。当曲沃被攻打后,庄伯被迫放弃了前半段得到的成果去回救根据地,算是天子的命令左右了整个后半段战争的战局,自然要被记载于史书当中。让后人看来,好像是《史记》、《竹书》故意隐瞒了一段历史似的。 曲沃遭袭,庄伯被迫回师救援 这下大家应该对晋国嫡庶双方整个第四次交锋的始末,以及中间的一些疑问有所了解了吧?随着庄伯退守曲沃,嫡系族人又一次转危为安。桓王也不失时机地给予了他们一些补偿,赐封鄂侯的儿子姬光为新的晋侯,史称晋哀侯。 【关键词云图简史】 为了方便广大史学爱好者能快速回忆起相关的历史内容,作者“闲叙春秋”将在每篇文章结尾奉上“关键词云图简史”,通过8-12个关键词,帮助大家回忆文章内容,希望各位读者喜欢。 本文关键词:曲沃第四败、庶系优势、喜鄂侯崩、悲虢公伐曲沃、曲沃叛王、因何叛王、为何翻脸、史书失载原因、庄伯退守、立晋哀侯。 关键词云图简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