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犯傻了吧,有鱼叶就是头采米针?白茶中的白毫银针家族扩军了?

 小陈茶事 2021-01-21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头采米针,是白茶里面的小众茶品。

由于产量稀少,很多茶客对此还没有过耳闻,更别提一睹芳华,切身感受过香气口感了。

就像从前,大家对“老白茶”这个定义闹出误解, 觉得老白茶就等同于老寿眉。

殊不知,白牡丹和白毫银针,同样能够存成老茶。

不过前些年白茶产量不高,牡丹和银针产量更少,能顺利存成老茶的,少之又少。所以,它们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限,养在深闺人未识。

好在,这几年情况渐渐不同了。随着白茶市场火热发展,走“高、精、尖”路线的老银针和老牡丹,逐渐变多。

这一两年来,几场业内高知名度的白茶拍卖会推动下,好几批身价不菲的年份银针与牡丹,接连拍出高价,名气也逐渐传开。

继续聊回头采米针,随着近几年白茶发展,关注到高端顶级白茶茶品的人,逐渐变多。连带着,头采米针概念,逐渐传开。

然而,人红是非多,茶红同样是非多。伴着头采米针名气在茶圈内节节高涨,各种流言蜚语紧接而来。

君不见,在不久前的某场直播里,某茶掌柜如是介绍头采米针。“看,它的芽头饱满,且带有鱼叶,这是证明头采的标志。”

听闻此言,顿时傻眼,有鱼叶就代表是头采米针?白毫银针家族啥时候扩军扩编了?

《2》

本篇的主人公,头采米针究竟是什么?

头采米针的简介,用一句话便能高度概括,它是茶树初春萌发出来的第一拨芽头。

文艺版的解释,在于它是茶树沉寂了一整个冬季后,春风解冻,万物复苏,新梢初发的芽头,活力满满,像新生的朝阳。

通俗版的概括,它与母鸡妈妈的初产蛋,有异曲同工之妙,是茶树母亲在一年度里的产出来的“头胎”,万千宠爱于一身。

了解过这层自带光环的背景后,不难看出,为什么头采米针会在茶圈里走红。

提取出关键要点,可归纳出三个亮点:

首先,头采头胎头彩,寓意好。

其次,养分充足,硬实力强大。

最后,产量稀缺,物以稀为贵。

三要素集结下,头采米针先天就具备走红的特征。想藏着掖着,默默“养在深闺人未识”,都难。

白毫银针,原本就是白茶中的天之骄子。

而白毫银针里的“头采针”,更是当之无愧的金字塔尖茶品。

作为一年度里,最先开采的一类白茶, 它先天自带光环。

春寒料峭的季节,亦是老苏笔下所写的“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的时节,茶树悄然孕育出尤带鹅黄的新绿。

细看头采米针的芽头,它和普通银针 有所不同的是,它要略短一些,瘦一些, 嫩嫩的,尽管芽头间的高矮胖瘦,步伐不太一致,但丝毫不影响,头采米针一副萌萌的模样。

芽头内外,裹着厚厚一层的白毫大衣。小米针般细巧的身材,内里蕴藏着大大的能量。

《3》

白毫银针里,有鱼叶就是头采米针吗?

当然不。有“鱼叶”只是福鼎银针的标配。

何为“鱼叶”,它又称小叶壳。

标准的福鼎银针,长相很有特点,民间将其俗称为“一旗一枪”。

其中,“旗”就是白毫银针单芽边上的贴身小护卫,紧紧护着芽头的小叶壳,相守相依。

当芽头长在茶树枝梢间时,这片鱼叶与芽头,看似合并在一处,像是笋壳般,并拢在一起。从新鲜的茶青芽头上看,鱼叶的存在,并不显眼。

但是等到经过加工,芽头内部多余的水分逐渐干透后,芽头旁的小鱼叶俏皮地张开。

列位看官们,在买到白毫银针后,如果发现芽头旁边,还有这一“小鱼叶”的出场,千万别觉得奇怪。相反,这再正常不过了。

有鱼叶,是白毫银针的防伪标志。

没有鱼叶,反而说明这批银针的采摘期较迟,处于尾期针,等级不高。甚至有可能是将牡丹王剥去叶片后,留下光秃秃一根芽,冒充的产物。

白毫银针的鱼叶,从植物学上,它并非是真正意义的叶片。因为它呈现为“壳”状,尚未舒展,是芽头的保护鞘。

所以,茶友们在买白茶时,要认准具有一旗一枪熟悉的福鼎银针。

话说回来,有鱼叶能够证明白毫银针的身份属实。但是,丝毫也不能佐证,它是头采米针。

按某茶掌柜的说法,有鱼叶就是头采米针,证明他的心里,压根不了解白茶,也不了解白毫银针!

《4》

和普通银针相比,头采米针的外观有何特点?

白毫银针作为白茶里的高端品,银针家族里的成员,各个是人中龙凤,茶中精英。

比如,荒野银针、抛荒银针、生态银针,还有今天提到的头采米针。

白毫银针家族里的“精英贵族”各个来源不俗,家学渊源,说来话长,会另起一文再做详细介绍。

毕竟,说起头采米针的外在特点,就已概念满满,三言两语难以概全。

和普通银针相比,头采米针最大的特征,就在于它的“小米针”外形。

真正的头采针,长短是参差不齐的,作为茶树的头胎,枝梢间积蓄的能量不同,早春之际的茶树新芽,还处于尝试性的发芽状态,步调不一,长出来的“头采针”,芽头身材自然胖瘦高矮不一。

有的,肥壮饱满。

有的,细巧且短。

有的,高瘦俏丽。

总之,头采米针的芽头,不会长相太标致。

遇上一款芽头看过去,漂漂亮亮的头采针,内行人只看一眼就会心疑,这是不是做了整形,打了丰脸针?符合自然规律的头采针,可不长这幅模样!

《5》

白茶家族里,头采米针的产量究竟有多少?

早春之际,茶树枝梢间几天就变一副模样,采摘头采米针的时机非常紧迫。

每年春茶季的开端,刚刚一收到消息,就立刻奔上山去看采茶。

只见茶园边上,全身上下裹得厚厚实实的的茶农老伊姆,伸出手来,飞快的采摘。

虽然,那一双双长年在锅台边,被磨得极粗糙的大手略显笨拙,但动作却非常干脆利落,双手上下翻飞,很短的一会功夫,就能采完好一片茶园。

同一片茶地,能采到头采米针的时机,一年度里也就那么一回。

既然是“头采”,时间自然不会太长,是春茶开采后,两三天内所采的银针。

这些首一批亮相的芽头,大多短,小,瘦,其貌不扬。

每棵茶树的新梢,多的能采下十几颗芽,少的就七八颗,非常的少。粒粒皆辛苦,产量十分有限,当茶友们有机会,遇到真正的头采米针,千万别错过。

等天气愈发暖和起来,茶芽发育渐渐变多后,便不能再称作“头采”,只能算普通银针。

考虑到“头采”概念的特殊性和珍贵性,白茶里,只有白毫银针有头采。

至于,市面上所谓的“头采牡丹王”、“头采寿眉”等,不过是冒用概念。从现实规律看,有哪一年春茶季,会直接越过白毫银针不采,专门等着首批先采白牡丹?

这样的“头采牡丹王”概念,不仅不符合茶树的自然生长规律,更不符合市场真实行情。和“有鱼叶就是头采米针”的谣言,如出一辙。目的无非是混淆概念,从中牟利罢了!

《6》

腊月里,三九寒冬,天寒地冻。

在这个特殊年景下,深冬严寒天气+减少聚会聚集的倡导,不宜外出。

像元稹所言,“大寒宜近火,无事莫开门”。

居家不出门,烤火取暖, 喝上一泡养分充足的2020头采米针。

绵柔细滑的香汤,一口吻喉润。

同时,茶汤内包括茶氨酸在内的养分物质,能补足人体所需,增强免疫力。

在这个寒冬里,多喝几泡好茶,应时又应景。

头采米针作为茶树的第一批芽头,它的滋味口感,远比一般银针,来得浓郁。

香气沉稳,深邃,馥郁,毫香芬芳。

汤感温和,沉静,内敛,劲道暗藏。

还有两三月即将满周岁的2020头采米针,茶汤那浓厚的稠度,溢满毫香的滑滑的汤感。

仅一口,便过喉难忘。

这么好喝的茶,难怪会成为资深茶客心中的白月光!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