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60408】马元菊:边读边记(三题)

 江湖一刀 2021-01-22



边读边记(三题)

广元市利州南鹰小学  马元菊

不能忘却的美

常常流连在林清弦《心美,一切皆美》的文字中,感叹他把世俗看得如此透彻,也想心如明镜般有着悲悯的情怀;梦境中,时时显现光雾山的绚烂,那满山的叶子,沉醉了一个季节,掳走了我的芳心;夜色下,伴着轻轻的脚步,看看流淌的小河,灯火辉煌之中,吮吸桂花的芳香,久久不舍离去……

我曾去十里画廊,漫步在小径,两旁是高耸的树木。阳光和蔼,照在林间,一切都是如此美妙。黄黄的叶子躺在树下,风儿吹过,真像一只只飞舞的精灵。伸出双手,想要捧住一只,它却淘气地溜走了。走出小径,来到林间,双脚踩在叶上,沙沙作响,真想躺下来,和大地拥抱。在人来人往的影像中,我惬意地坐着,背靠着大树,抚摸露出地面的虬枝,感受它旺盛的生命力。捡拾一片片落叶,跳入眼帘的是它惊艳的色彩,黄的赛金,红的如霞,细数它身上的纹理,罗列它走过的风雨。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我并不悲秋,反而为它痴迷。有山有水的地方,山是多姿的,水是多情的。我给同事说我在明月峡也见过这种惊世骇俗的美,他们总笑我,并不敢苟同。如今,我的文字已描绘不出这样的美,只是秋又到来,让我想起红叶,想起画廊名副其实的美,我的心依旧荡漾。

每天回到家,吃过晚饭后,总要去散散步。如若不去,定像是缺了点什么。皇泽寺,不愧为一个好去处。两三分钟后,便可来到河边。嘉陵江水日夜不停地奔跑,虽没有往日的壮观,但我依然亲近着她。夏日的傍晚,三三两两的人们来到她的身边,任河风吹过,撩起长发,拂过脸颊,畅快涌上心头。我常常坐在河边的大石头上,看着小孩子踩着水,不停地喧闹,和伙伴嬉戏;十五六岁的小伙、姑娘们,重复着我儿时的乐趣:捡起薄薄的、光滑的小石子,打着水上漂,好不满足;老人们是不到河边来的,他们和伴侣手牵着手,在河堤上走走,也是幸福的。对岸的灯光影射在河中,一排排,像一幅光彩夺目的画卷。河堤上的柳树俯身遥望,生发出多姿多彩的梦幻。相对来说,皇泽寺是静谧的。踩着石板的人们,有的小声谈论,有的甩着手臂锻炼,有的静坐在木椅上遐想,一切都是那么和谐。偶尔有自行车经过,也是那样文雅,丝毫没有打破夜的宁静。栀子花开的时节,是最热闹的。无数人恋着花香,徘徊在其间,绝不忍摘下一朵。洁白的花朵,以它独有的魅力,征服着过往的人群。桂花飘落的时候,我也伫立树下,张望那一粒粒小花,渴盼有一两粒掉在我的手心。月光如水的夜晚,我的身影被拉得好长好长,和着音乐,偶尔也舞动两步。生活如是,温情弥漫。

那位定格在脑海的妇人,蹒跚于楼顶与房屋之间,为的就是小小菊花,年年月月,一来一往中,饱含着多少期待。她的笑容和美好的心灵如同花一样芬芳。

我珍视着美的东西,一如我迷恋的花,怀想着的山,见过的人。让美好常驻心间,我该要有多么明亮的眼睛啊!

向着明亮那方

在不同的时空里,在相对的境遇里,捧着一本书,它带给我的或许是嫣然一笑,或许是偶尔的感动。当我再次望见《为什么做教师》这本书,我的心灵为之震撼和触动,仿佛给黑暗里的我一个方向,让我在矛盾中执着地前行。借用一首小诗表达我的愿望:哪怕一片叶子,也要向着日光洒下的方向;哪怕烧焦了翅膀,也要飞向灯光闪烁的方向;哪怕只是分寸的宽敞,也要向着阳光照射的方向……

为什么做教师?当这个疑问抛出之后,岁月的长河依稀流淌。当我生活困苦,穷困潦倒之时,我想到的,只能是拥有这样一份工作,让我能保证吃、穿、住、行。渐渐地,在职业中,我有了一种追求,渴盼当好一名教师。于是,我就行走在为把学生教好而当教师。我尽心尽力地工作,为着学生能够成才,家长能够信任。我曾经用加时来换取学生的进步,用我勤奋的脚步换来家长的理解。笨拙的人总是会用愚笨的方法达到自己的目的。我就那样牺牲着自己和学生的时间,换取宝贵的分数。一年一年,当青春的脚步匆匆前行,我才领悟到靠身体素质的本钱是走不远的。劳累过后,心力疲惫,如何充沛地迎接新来的一天?“不断地学习,智慧地工作,才能成为学校需要的人。”从书籍中汲取营养,改进我工作的方法,改善我与学生的关系,塑造一个有底气的我,势在必行。当我与书籍为伍,我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让我受益匪浅,那一条条好的建议,切实可行,用来如良方;A阿莫纳什维利《孩子们,你们好!》让我感受到生命的成长,一个个关注生命拔节的小秘密,释怀了我长久的纠结;李镇西老师《做最好的老师》让我看到了他孜孜不倦地探索,一代名师身上体现的爱与智慧淋漓尽致……

在得到与失去之间,我依然彷徨,依然迷茫。曾经很高尚地说,远离名利的困扰,一切随心而行。当真正身临其中之时,方知自己依然渺小。幸而再次遇到《为什么做教师》,读着那一排排文字,我的心境才真正地走进“得之坦然,失之淡然,顺其自然”。“为生命做教师”是多么高的境界啊!是的,我可以不成功,我可以不优秀,但是,我不能拒绝我生命的成长。如同山谷中的那一株野花,无人问津,也无人赏识,但它依然默默的开放,以自己的姿态开放着,释放自己的芳香,摇曳最美的身姿,绽放绚烂的色彩。我不记得,你不记得,可它自己知道。如同芦苇荡中的那一株芦苇,当秋风送来消息的时候,它也飘出了花絮,和众多姐妹一样,它生长着,与秋天相约,展现给漫步的人一种姿态,尽管不屑、不顾。成长不是走过今天,明天,不是数字的相加和岁月的消逝,是在经历点点滴滴中获得的一点体验,是抚平无数个创伤和痛苦之后的领悟。莫言著的一本小说叫《欢乐》,当我读完某章某节之后,我才知道,欢乐本就是虚无,有的只是无情地折磨和鞭打,痛苦伴随着文字本身。欢乐不过是一种期盼而已。不同的时代造就不同的人。在小人物的生活里,我渴望获得一种精神的力量,那就是永不停歇地追求。

张康桥说:为学生做老师、为家长做教师、为学校做教师、为国家做教师,归根结底还是为自己做教师,如何张扬教师自身的价值,这是一个社会伦理意义上的做教师之道。

我如何为自己做教师呢?王崧舟老师、窦桂梅老师追求人课合一的境界,我常常仰望。我如何学习呢?那就是真真切切面对眼前的55个幼童,用自己诚挚的心灵赢得他们的信任。让我的生命因为有了和他们的相融彰显活力。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过程,我期待我度过的分分钟钟都那么地让人流连。

黑暗总会过去,黎明的曙光会照亮整个天空。再读《为什么做教师》,它告诉我,哪怕是一片叶子,哪怕烧焦了翅膀,也要永远向着明亮那方。

做清醒的先生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一直以来,我把陶先生这句话奉为做人的根本标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老先生奉献的境界,它让我常怀敬畏之心。最近聆听了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我忍不住细细琢磨,不禁感叹:要做清醒的先生。

先生主张教学合一,有三个理由,第一个理由:“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有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以前的我,站在讲台上,讲台就是我的舞台,我拿出十八般武艺尽情展示我的才能,滔滔不绝地灌输我的思想,学生就是我的听众,他们如同未被填满的容器,我就想方设法放里边放料,期待他们能够佩服我。殊不知,我满腔热血,满怀激情之后,看到的是呆滞的眼神,学生交上来的作业千篇一律,我不停地埋怨学生愚笨,不好教:看嘛,这样类型的题,我都训练了多少遍了,他们还是不会,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做老师还有什么意思嘛。今天,当生本教育的春风吹进南鹰小学,吹到我这样一位困惑着、矛盾着的语文老师心里的时候,我知道,我把自己的责任领错了,我把自己的角色放错了,学生需要我做些什么呢?指导他们自己学习,督促他们负学习的责任。陶先生早在1919年就说过的道理,我到现在才开始明白。他说:“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得了这种经验理想,然后学生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对于世间一切真理,不难取之无尽,用之无穷了。”我乐意做一名教学生学的先生,这样学生就会自得自动。

先生的第二个理由:“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怎样学就须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现在我们一年级实施生本教学,识字量大,任务重,面对班级中几十个参差不齐的学童,真还不好确定快慢。以前提倡分层教学,让优等生跳一跳,让中等生吃饱,让暂时落后的学生保底。面对每一课的生字量,我还真不好区分孰优孰劣,更没能耐按照他们现有的知识水平因人施教,这是实际存在的困难。我可以做的,就是在课堂中,尽量了解每一个人的需求,根据他们的现场表现来给予他们帮助,从而改变我的教法。

先生的第三个理由:“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是啊,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我没有到广州参加系统的生本教育培训,从教高段到教一年级,遇到了许多难题,该如何很快适应呢?那就是学习。我看了到广州学习的黄老师、杨老师的学习日志,听了本年级对低段教学有教法的年轻老师的课,阅读了有关生本教学的书籍,从中得到很多益处。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即使是出类拔萃的老师,也是需要不断学习,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经常问一问,想一想。我们还可以从我们的家长身上受到启发。依靠拼音,依赖课堂同学互教,利用活动来识字的效果如何呢?在检测中,我们发现,还是有许多孩子有很多字不认识。曾听专家说,一年级少讲识字方法,多用活动和游戏来促进识字。当我们这样做了的时候,我们发现,还是要教会学生一些简单的识字方法。那天,我们班的嘉怡同学有三个字认不准——“到掉都”,因为他们声母都是d,孩子不知道就猜,最后,家长想了一个办法,编了几句顺口溜:到字宝宝拿小刀,掉字宝宝小小手,都字宝宝小耳朵。孩子了解了字的组成,一下子就记住了。你看,从家长中学习,能更有效地促进我们的工作。此外,我觉得还应该向自己学习。为什么以前的学生教起来感到得心应手,当时遇到的困难是如何解决的?从自己写过的日志中找寻答案,分析分析,做到心中有数。现在,我的同事写了很多篇日志,我感觉非常好,即使是零散的、流水账一样的内容,同样会给我们很多的启发。

上述是陶先生教学合一思想的点滴思考,关于做,陶先生说:“一面行,一面想,必然产生新价值。是活人必定做。活一天,做一天;活到老,做到老。”那么,就让我们走进引导学生做的教育,让生活就是教育,让我们清醒地担当起教育的责任。


有刀哥,但不只有刀哥

看教育,但不只看教育



【特别告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