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约】戈金刚:循环系统疾病

 漾太极 2021-01-22

漾太极

在正常情况下,成人的心跳为75次分。心脏跳动的目的是维持血液循环。人类的血液循环是双循环,即完成一次血液循环过程要经过心脏两次,需要四个心腔(左右心房、左右心室)。血液从右心室出去,经肺动脉进入肺毛细血管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再经肺静脉将含有丰富氧离子的血液运回左心房,保证机体内氧气的供应。心脏每次跳动约输出70毫升血液,24小时心脏泵出的血液达7吨多。所以拳头大的心脏,在人的许多器官,如肌肉、生殖器官、视觉、听力及记忆力等都明显地衰退、老化时,它仍分秒不停地跳动,伴随我们走完生命的最后旅程。

心肌的收缩与其他部位的肌肉不一样,它要么全部收缩,要么全部不收缩。它是由窦房结控制,窦房结内的起搏细胞可以自动有节奏地发放电冲动,引起全部心肌细胞兴奋和收缩。窦房结受到侵害,轻则心律失常重则出现致命的心房或心室纤维颤动。

心脏的血液供应的血管称为冠状动脉。冠状动脉起源于主动脉起点处只有一根电线般粗细(内腔直径仅有0.3~0.4厘米)。随着年龄的增大,血液中的脂肪在动脉管壁沉积,造成动脉管壁粥样硬化,管腔更加狭窄,再加上精神紧张引起血管收缩,很容易导致冠状动脉阻塞,带来动脉供应区域严重缺血坏死的后果,这就是心肌梗死。动脉硬化的人,在运动量加大时,需要更多的血液供应,但硬化的动脉不能扩张,满足不了心脏的血液供应,也易出现心肌缺血甚至心肌梗死。

心脏的潜能主要来源于运动,多运动的人的心脏比缺乏运动的人的心脏强大得多。多运动的人左心室肥大,心室肌增厚,心搏有力,心室容积增大,心脏射血增多。所以多运动的人心脏重量可达400克以上,缺乏运动的人心脏重量只有250克左右。多运动的人心容积达1000毫升以上,缺乏运动的人心容积一般为750毫升。

长期坚持习练杨氏太极拳39式,不仅起到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更由于其缓慢圆活的动作巧妙地锻炼了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以及肾经使心脏在舒张时,为心肌赢得了较多的休息时间,而达到无病长寿的目的。

循环系统疾病患者在每天午时(11:00-13:00)或未时(13:00~15:00)习练杨氏太极拳39式健身祛病效果最佳。

高血压病

概述 :

高血压病又称原发性高血压病,是以动脉血压升高,尤其是舒张压持续升高为特点的全身慢性血管疾病。临床上血压判别标准:正常血压为≤18.6/12.0kPa(14090mHg)。高血压为≥21.3/12.7kPa(160/95mmHg)。临界高血压,指血压介于上述二者之间,但新的高血压标准定为≥18.6/12.0kPa(140/90mmHg),并且伴有全身症状如头痛、头晕、头胀、耳鸣、眼花、失眠、心悸等。其中头痛头晕为本病常见症状,也可见头部沉重、颈项板紧感。本病为一种严重危害大众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40岁以上增高迅速。

中医学认为,本病常由情志失调,肝阳上克;肝肾阴亏,阴不维阳肝火上炎;过食肥甘油腻,脾胃受损,痰湿内生等所致,诸多不良因素酿成风、火、瘼、瘀,损及脏腑气血而致头晕、头痛、心脑肾发生病变,甚者中风偏瘫。本病属于中医学的“眩晕”、“头痛”等证范畴。

1.拳疗法

◎习练杨氏太极拳39式整套动作1~2遍(采用自然呼吸法)。

◎然后单练:第35式弯弓射虎,反复习练10分钟。(采用顺式腹式呼吸法)。

按语:反复单练此式时,意念始终在百会穴,加强刺激督脉。

2.自我按摩穴位

◎头颈部   百会。

◎腹部中脘、气海。

◎上肢部   蒡宫

◎下肢部三阴交、涌泉。

低血压病

概述: 

低血压病是体循环动脉压低于正常的总称。按常规测量方法测得成人肱动脉血压低于12.0/8.0kPa(90/60mmHg)即为低血压,但在不同年龄、性别或体质的人,正常血压变异较大,上述标准仅供参考。原发性低血压多因体质因素所致,常见于体质瘦弱的女性,可有家族倾向,也见于少数健康人。继发性低血压可继发于严重心瓣膜病、心功能不全、多发性大动脉炎等心血管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腺垂体功能减退等内分泌病;恶性肿瘤、结核病、慢性营养不良、严重糖尿病等慢性消耗病;高原不适应证等。各种因素影响到血管舒缩功能、心排血量与循环血量时均可导致低血压。部分患者有头晕、心悸、疲乏等不适;部分患者常在直立或久立后血压显著下降,可有脑部缺氧所致的头晕、昏厥、心率往往增快。

中医学认为,禀赋薄弱,七情、劳倦、病后失于调理,可导致阴阳、气血脏腑虛损,症见多样,如气虚损伤脾肺,多见脾肺不足的症状;血虚多见心肝虚损,则可见心肝不足的症状。

1.拳疗法

◎习练杨氏太极拳39式整套动作1~2遍(采用自然呼吸法)

◎然后单练:第31式下势,反复习练10分钟(采用顺式腹式呼吸法)。

按语:反复单练此式时,意念始终在气海穴,加强刺激任脉。

2.自我按摩穴位

◎头颈部   百会、人迎。

◎背部    膈俞。

◎上肢部   内关。

◎下肢部足三里、  太冲。

冠心病

概述:

 冠心病的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系由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而使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胸闷、心悸、心前区刺痛,心烦易怒、头晕耳鸣等。本病多发生在40岁以上,男多于女,脑力劳动者多于体力劳动者,是危害大众健康的常见病。

中医学认为,本病主要由气滞血瘀,血脉瘀阻而致不通,不通则痛六淫寒邪入侵,以致寒凝脉涩,拘急痉挛;饮食不慎,膏粱厚味,变生痰湿,痰湿侵犯,占据清旷之地;或痰热灼络,火性上炎;或气血津液阴阳不足,以致虚而血行缓慢等,均可导致成瘀发病。七情内伤,气机郁滞,血瘀阻于胸,亦会致胸痹胸痛。本病属于中医学的“胸痹”、“心痛”等范畴。

1.拳疼法

◎习练杨氏太极拳39式,量力而为(采用自然呼吸法)

◎然后单练:第35式弯弓射虎,反复习练10分钟(采用顺式腹式呼吸法)。

按语:反复单练此式时,意念始终在劳宫穴和神门穴,加强刺激心包经和心经。

2.自我按摩穴位

◎胸部    膻中。

◎上肢部内关、  神门。

◎下肢部   涌泉。

心肌病

概述:

心肌病泛指不是由于心瓣膜病、先天性畸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体循环或肺循环高压等引起的,而病变主要在心肌的一类心脏病。其临床表现为心脏增大,可发生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栓塞等现象如气急、水肿、头晕、乏力、心前区痛、呼吸困难、心衰、心绞痛等。

中医学中无本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多属“心动悸”、“怔忡”、“胸痹”等范畴。往往有心虚气弱、心肾阳衰、气阴两虚而致瘀血阻心等临床特征。

1.拳疗法

◎习练杨氏太极拳39式,循序渐进、量力而为(采用自然呼吸法)。

◎然后单练:第38式“十”字手,反复习练10分钟(采用顺式腹式呼吸法)。

按语:反复单练此式时,意念始终在神门穴和涌泉穴,加强刺激心经和肾经。

2.自我按摩穴位

◎胸部   膻中。

◎上肢部内关、神门、外关。

◎下肢部   太溪。

慢性风湿病性心脏病


概述:

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是急性风湿热心脏炎后遗留下来的,以瓣膜病变为主的心脏病,主要侵犯主动脉瓣和二尖辦。主要表现为二尖辦狭窄或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的症状和体征,如表现为呼吸困难、咯血、胸痛、头晕、耳鸣、眩晕、昏厥、心绞痛及左心室衰竭等,容易发生猝死。

中医学认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迁延日久或复感于邪,则邪由关节、肌肉侵入血脉,内舍于心,心血瘀阻而成此病。本病属于中医学的脉痹、心悸、怔忡、喘证、心痹、水肿等范畴。

1.拳疗法

◎习练杨氏太极拳39式,循序渐进、量力而为(采用自然呼吸法)。

◎然后单练:第12式扇通臂,反复习练10分钟(采用顺式腹式呼吸法)。

按语:反复单练此式时,意念始终在神门穴和涌泉穴,加强刺激心经和肾经。

2.自我按摩穴位

◎胸腹部膻中、气海。

◎上肢部内关、神门。

◎下肢部太溪。

心脏神经官能症

概述:

心脏神经官能症是指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或自主神经系统失常引起心血管系统的功能紊乱的一种综合征。临床症状多样易变而客观体征少。情绪激动,忧虑、劳累为常见诱因。以心悸、气短、心前区痛、乏力等为主要表现,可有神经官能症的其他症状如多梦健忘,易激动,多汗,失眠等。本病多发生在20~40岁之间,女性较为多见。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久病气血亏耗,失血之后阴血耗伤,使心失所养,神不潜藏;或过劳多思,用心过度,伤及心脾,心阴暗耗,心神失养或素体阴虚,热病之后阴津更伤,肾阴不足引致心悸、疲惫、眩晕、气短、胸痛。本病属中医学“惊悸”、“不寐”、“虚劳”等范畴。 

1.拳疗法

◎习练杨氏太极拳39式整套动作1~2遍(采用自然呼吸法)。

◎然后单练:第6式左搂膝拗步,反复习练10分钟(采用顺式腹式呼吸法)

按语:反复单练此式时,意念始终在神门穴和涌泉穴,加强刺激心经和肾经。

2.自我按摩穴位

◎头部   百会

◎胸腹部膻中、关元。

上肢部   内关、神门

◎下肢部  太溪

心律失常

概述:

心律失常又称心律紊乱,是指心脏冲动的起源和节律、传递顺序以及冲动在心脏各部位的传导速度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异常音。常见的病因病理有窦性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律不齐,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等。临床表现主要有心悸(心动过速心率在100~150次/分,心动过缓心率低于60次/分)、胸闷、气急、眩晕,甚则心前区疼痛。

中医学中没有心律失常的病名。但与心律失常临床表现类似的症状在中医古代文献中描述甚多且早,如“心悸”、“怔忡”、“昏厥”、“虚劳”等病证中都有记载。心律失常中所出现的脉象,多为中医学中的结脉、代脉、促脉、疾脉、迟脉、数脉。心律失常的直接病位在心,和肝、脾、肾三脏关系亦甚为密切。情志所伤、痰湿、寒邪、气滞血瘀、气血虚衰等致病因素犯心阻脉,都可使心伤脉结。

1.拳疗法

◎习练杨氏太极拳39式,量力而为(采用自然呼吸法)。

◎然后单练:第12式扇通臂,反复习练10分钟(采用顺式腹式呼吸法)

按语:反复单练此式时,意念始终在神门穴和涌泉穴,加强刺激心经和肾经。

2.自我按摩穴位

◎胸部膻中。

◎背部命门。

◎上肢部劳宫穴、神门。

◎下肢部太溪。

作者:戈金刚,杨氏太极拳第四代嫡传人杨振铎首次入室弟子,著名武术家、中医内功按摩专家、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戈金刚出身中医和武术世家,从小就耳濡目染养生之道,并在5岁开始习练少林拳。1995年在河南少林寺举办的首届国际少林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获金奖。戈金刚是无锡传教太极拳、太极剑国家竞赛套路的第一人。在无锡历次全民健身运动中,他组织和指挥了三次“千人太极拳”表演,曾被评为无锡“十大健康人物”“十佳健康榜样”。因在全国推广39式杨氏养生太极拳,主张通过练拳健身祛病,被媒体称为“拳疗奇人”。

【声明】作者系漾太极网站、公众号特约撰稿人,本文只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漾太极公众号无涉,本文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