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鸿雪诗词新闻 蔡世平||中华诗词复兴论坛讲话

 鸿雪诗词 2021-01-22

点击“蓝字”关注

鸿雪诗词


人有七情六欲,词也喜柴米油盐。不住人的房子再好看也不是好房子;没有人味的词,语言再华丽也不是好词。词味如何来?答曰:一要词人心血熬出来,二要民间烟火熏出来。

        -蔡世平 <<南园词话>>

3.28二月廿二星期四

没有不诗意,只有更诗意

一入古风深似海,从此流行是路人



鸿雪诗词总顾问蔡世平先生近日参加在京举办的中华诗词复兴论坛并作题为

《中华诗词复兴面临时代的七大挑战》

的发言。


欢迎关注鸿雪诗词欢迎投稿

■蔡世平,知名词人、一级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华诗词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中国国学研究与交流中心特聘专家,中国当代诗词研究所所长,中国楹联学会顾问。主要作品集有:词集《南园词》《南园词二百首》《21世纪新锐吟家诗词编年》、楹联集《南园楹联》、散文集《大漠兵谣》、书法集《词随心动——蔡世平自书南园诗词》、诗论集《中华诗词现代化散论》。因《南园词》创作,引发“蔡世平文化现象”,评论、研究与赏析《南园词》的专著有《南园词评论》(李元洛、周笃文、王兆鹏等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旧体词的当代突围——以蔡世平南园词为例》(王雅平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南园风景——蔡词赏析》(何文俊著,线装书局2012)。

中华诗词复兴面临时代的七大挑战

蔡世平

      研究、探讨中华诗词的复兴,不只是一件对诗词繁荣发展有现实意义的事情,而且也是一件对国家文化建设产生深远影响的事情。

     中华诗词的复兴首先要解决好中华诗词的现代化问题。何谓现代化?我是从物质现代化与精神现代化两个层面去理解的。所谓物质现代化,是指当代最新科技成果、发明创造、材料制作、生产劳动等等所构成的人类生活的物质世界。所谓精神现代化,是指适应当代物质生活条件与人际交往的人类精神活动。中华诗词的现代化,即是体现了当代物质现代化与精神现代化的诗词作品。

一部中华文明史也是一部中华诗史

     中华诗词是中华文明史的华美篇章;一部中华文明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中华诗史。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汉语言文字,但同时也创造了中华诗词。体现汉语言文字美质的诗词,从她出现的那一天起就受到人们的喜爱。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低吟浅唱,不仅记录了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同时也完成了中华民族的气质修养与精神塑造。

     唐诗宋词元曲是诗词发展史上的三座高峰。清朝是诗词的中兴期,作品数量之多和诗人词人之多都是前朝不可比拟的。但是清朝的诗词高度与诗词影响力无法和唐诗宋词比肩。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对比考察并分析唐、宋、清的诗词面貌,就会发现,它们所处的时代虽然不同,但却没有本质区别,都是一样的封建社会,一样的农耕文明,一样的语言体制。也就是说时代并没有给清诗词发展提供足够的精神养料与“物质”条件。但是清诗词仍然是我们一份值得珍视的文化遗产。还由于清朝离我们距离最近,对今天的诗词建设更是有着重要的参照价值与认识价值。

     鸦片战争后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走上了艰难的现代化道路,及至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进入国家的全面现代化,与世界经济、文化的融合,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主流。经过四十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华民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现代化也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显著特征。

     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不容忽视。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的百年时间里,中华诗词被主流文化完全边缘化。但历史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这一古老的文学样式又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这正应了白居易的一句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1984年中国韵文学会的成立,1987年中华诗词学会的成立,2011年中华诗词研究院的成立,毫无疑问是诗词发展的趋势需要,是诗词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意义的事情。四十多年来大陆诗词社团遍地开花,诗词爱好者、诗词写作者、诗词吟诵者大量涌现,诗词队伍远在百万众以上,年创作量更是一个海量数字,多得无法统计。对外开放后,海外华人增多,诗词成为爱国思乡便捷的情感通道,诗词写作更是与日俱增,蔚为大观。诗词除了反映个人的日常生活外,还以极大的热情与人文关怀,积极参与到国家大事中来,以及自然灾难发生时对人心的温暖与拯救中来。如香港、澳门回归,迎亚运、奥运,江南冰雪、汶川大地震,及至现在的“两个百年”、“一带一路”建设等,诗词在国家现代化建设,特别是文化建设中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中华诗词正由复苏走向复兴

       中华诗词正由复苏走向复兴是不容置疑的事实。这个事实还表现在诗人的当代意识与四十多年前比是明显增强了。具有当代语言、当代意象、当代表现手法的诗词作品也相继产生,只是还没有形成诗词写作的共识与主流。

        但是,在今天诗词发展形势好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诗词写作遇到的困境和问题。一种是诗词观念还比较“旧”,缺乏大胆的创新精神。固守旧体诗词的旧形式、旧格局;对旧的诗词意象、创作方法、表现手法,回味尤甘,津津乐道;他人爱不爱看是一回事,反正我喜欢,我的朋友也喜欢。甚至认为旧体诗词是贵族文学,用不着献媚社会,讨好大众。一种是想创新但又不知如何创新。一想到创新,就想着如何突破形式、格律、声韵,往往进行一种写作冒险。因此写出来的诗词既不像新诗,也不能算旧诗,往往处境尴尬,费力不讨好,以致招来非议。今天诗词作品存在的倾向性问题,主要是语言陈旧,不鲜活;意象老套,无生气;构思板滞,少变化;审美疲劳,不提神。不少旧体诗词容易给人千人一面、读多生厌的感觉。

       看来几千年形成的旧体诗词观念板块,是到了需要松动一下的时候了。这就需要我们用全新的现代化视角打量诗词。旧体诗词写作也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步伐。要强健诗人的脾胃来消化现代化,彰显现代化,让旧体诗词焕发新的时代生机。

中华诗词面临七大时代变化

   今天,中华诗词面临时代的巨大挑战,但时代也给诗词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条件和机遇。世间从来都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只要转换思维,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中华诗词继唐宋后,就能够创造一个新的时代高度。理由有如下七大时代变化,也是七大创新条件:

第一大变化是语言。五四以前主要是文言文写作。今天白话文对文言文的全面覆盖,白话文生态已经形成。如果我们的诗词写作仍然离不开文言文,就会给今天的阅读产生语言障碍,也会因为不能充分吸收鲜活的语言营养而妨碍诗词的时代发挥。因此,今天的诗词写作要尽可能适应当代语境,用当代语言来写当代诗词。旧体诗词的“旧”,主要表现在平仄格律的“旧”、诗词体制的“旧”,而且这种“旧”是汉语言对诗词的本质要求,是不可率性为之,轻言改造的。至于题材、表现手法等东西,是可随时代变化而变化的。

第二大变化是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华诗词是从农耕文明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对农耕文明有着天然的适应与亲近。但是,今天我们已经进入工业文明、城市文明、信息文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与农耕时代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今天的诗词生长土壤已经变得多种多样了。在庄稼的无土栽培已经成为现实的今天。诗词无疑要做到“有土能生长” ,“无土也能生长”,具体说就是要在工业文明、城市文明、信息文明的营养液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第三大变化是诗人身份。1911年中华民国建立之前,中国是封建制国家,土是“王土”、民是“臣民”。1949年中华人民共国成立,国家政体发生改变,人民当家作主,成了国家的主人。今天人民大众成了诗词写作的主体。诗人的身份解放了,诗人的队伍也扩大了,诗词作品量的激增,这也是产生好诗词的重要条件。

第四大变化是诗词地理。改革开放之前,诗人词人几乎只能框定在中国的版图内,虽然也有出使国外或游历世界的域外写作,但那也是极少数。对绝大多数诗人词人来说,所谓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只是读中国的书,行中国的路。现在地球变成了一个村庄,诗人词人抬脚就跨出了国门,即便不能满世界行走,但也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手段,熟知天下事。今天的诗词地图是大大地拓展了,诗词的领域是地球的领域,甚至是宇宙的领域。诗词地理的改变带来的是诗人视野的改变,思维方式的改变,人的观念甚至行为的改变。

第五大变化是传播方式。农耕文明时代的诗词传播方式大致是口口相传、鱼雁传书、吟诵题壁、刻板模印、抄写分送这么几种。今天信息改变了世界,互联网网住了世界。诗词的传播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不仅出诗集非常容易,而且微博、微信、短信,弹指一挥间就能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而且还可以“面对面”进行诗词欣赏与讨论,诗词的传播与交流变得异常便捷。

第六大变化是文学文本的丰富与文艺表现形式及文艺理论的多元。农耕时代的文学文本无外乎诗词歌赋、话本小说、文言散文、地方戏曲等。今天的文学文本与文艺表现形式、文艺理论,由于西方文化的进入,可以说是十分丰富。东西方文学理论的相互浸润与吸收,形成东西方文学理论成果共享,优势互补的理论自觉,这对今天的诗词创作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第七大变化是人的现代化。这一点最为今天的诗人词人所忽略。其实,现代化突出表现在“物”上,但深层表现是“人”,是人的思想、人的精神,人的当代风貌,人看问题、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方式,这才是根本的要害的东西。现代化了的人自然能写好具有当代面貌、当代体温的诗词作品。

   当然还可以列出一些变化。但这七大变化足以说明诗词的时代大势。这对今天的诗词创作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考验。诗词不能改变世界,只能顺应时代潮流,适应时代大势,这也是今天诗词的出路与生路。七大变化,是诗词必须面对的七大挑战。从来都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大挑战带来大机遇。适应时势的诗词写作,是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诗人的理性选择。可以说早适应早受益,小适应小受益,不适应不受益。勇敢地面对挑战,融入大时代,放歌大时代,不在自家的小天地里吟风弄月、孤芳自赏,就能创作出朝气蓬勃的当代诗词作品,中华诗词也就有可能继唐宋后出现一个新的时代高度。这七大时代变化既是今天的时代特征,也是今天的诗词现实,更是诗人值得骄傲的创作资源与施展才华的舞台。今天的诗人面对我们光辉的诗词传统,完全可以拿出唐人宋人的勇气与担当,抒写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雄浑壮阔而又鲜活透亮的诗词作品。我想李杜苏辛读了我们这些作品也会眼嫉心跳,自叹弗如的。

     我认为古人只是把诗写好了,但却没有把诗写绝了。我们肯定唐诗宋词的成就是对的,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但也不能低估时代的威力和人的能力。从理论上讲,历史的高度是看得见的,未来的高度却是看不见的。谁又敢保证,未来就一定不会出现一个诗词发展的灿烂期,甚至可以出现一个与唐诗宋词比肩而立的高度呢?我们的古人为今天的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也要为未来的子孙树立榜样。唐宋有唐宋的辉煌,今天也有今天的成就,没必要厚此薄彼,自惭形秽。今天的诗词得到了现代文明的浇灌,土壤是肥沃的,空气是清新的,人是现代的,只要我们增强自信,大胆实践,中华诗词就一定会创造新的时代辉煌,实现伟大复兴。

 (以上为蔡世平己校稿

2019年3月北京

往期精彩

鸿雪诗词新闻 中华诗词复兴论坛发言

“有个地方叫马兰”作品展播(一)一斛珠.长把英雄唱

半月诗选||鸿雪006期

诗词歌赋征稿启事 关于电视剧《有个地方叫马兰》观后

本刊总顾问:蔡世平

总编:徐吉鸿

编辑:九  鱼  习 之 

鸿雪通告

    鸿雪诗词 拟长期征集优秀作品,逐期在平台刊出(每人限1-2首)诗、词、均可,同时欢迎个人专辑。10-15篇,附简介照片。地域,群专辑(20-30篇)欢迎各地诗友集辑发布。鸿雪诗词公益推广。

投稿者请按以下格式:

如:

投稿

立春

徐吉鸿(浙江)

春雷昨夜惊龙蛰,柳上新芽带露青。

赤壁今朝无战事,东风已入短长亭。

邮箱:911392163@qq.com 

请大家遵照格式,编辑很辛苦,谢谢大家支持!

诗,词,联,赋,曲,诗话,诗论,趣味诗词联,新诗兼收

另:自2019元旦始,每周诗选改为半月诗选,原则上逢每月1、15日出刊(可能稍有前后)。

此举目的也是给鸿雪诗友们以更充足的时间打磨精品,同时希望各位务必遵照格式(可附简短自评或他评,不超2行)。不限首发与否,只要精品!感谢广大诗友的支持厚爱!  -鸿雪诗词

无论是风里,还是在雨里,我都在这里守候着你~

纯公益诗词平台,爱诗词所以做诗词,愿天下同好者互相支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