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根据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体! 当我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让我想到了,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边,有多处关于芦苇的描写。其中《蒹葭》篇最为著名,诗中写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样淋漓尽致的描写,被古人称为鹤立鸡群的千古绝唱。 阵阵秋风拂过,大片的芦苇摇曳着一面面灰白色的小旗,此时的大地,是天鹅铺就的地毯。让我为之倾倒,感到人生中的一切都是沉甸甸的。此刻,我也成了一棵有思想的芦苇。"芦荡深深深几许?"置身于苇海之中,那深深的芦荡,给我留下了,一种地老天荒的感觉。 同时,也让我联想到父辈们,关于下苇塘的一个个故事:那还是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常听大人们叨咕:″人进苇塘,驴进磨房″。当时,我不解其意。后来,才晓得这种比喻,用来形容苇塘生活的艰苦。尽管这种比喻不恰当,可我觉得,它不仅没有贬低之意,反而恰恰说明了,下塘人挣钱不容易。 听去过那里的人讲:小鸡叫过头遍,工人们就披着星光上路,从塘铺到段上大约有20里地。在那滴水成冰的季节,脸上一层清霜,脚下一片白雪,呼呼的西北风刮在脸上,像用小刀割肉皮一样难受。到了段上,干起活儿来,一身透汗,喘过气来,一层薄冰,脊背和衬衣贴在一起,像贴狗皮膏药似的。那种滋味无法用语言形容。到了晚上,工人们顶着月亮回到塘铺。那两只靰鞡经汗水一浸,被风一吹,冻得硬邦邦的,像两只铁榔头,想脱都脱不下来。但还不能用火烤,那双脚,像被猫咬一样的疼痛。你能说这下苇塘不苦吗? 80年代中期,我家也有一片小苇塘。那是生产队解体后,分到农户的。 它介于稻田和干渠之间,大约有2亩地左右。平时,由于四季农活儿忙,也没有时间管理。待到打完场后,人们就闲了下来。时令到了初冬,各家各户开始收割芦苇。那时,我正在机关上班,一天起早贪晚,有时通霄达旦。家里的活儿,根本帮不上忙儿。多半的活儿,都由妻子一人去干。实在干不过来,就找亲友帮忙。那2亩地的芦苇,大约得割上一周。割完后,还得往家拉运。 那时,爷爷还健在,他60多岁。家里有一台毛驴车,老人家赶着毛驴车,一趟拉20左右捆儿,大约得拉一周。这样连割带运,前后得半个月。 把苇子拉到家以后,垛上垛。待次年春天,就开始投苇子。按照苇子的高矮粗细,把苇子分成一、二、三等。一等外卖,二等打笆,三等烧火。 2亩地的苇子,能收2000多斤。按每斤0.18元计算,能卖2000多块钱。 由于那时家庭困难,庭院四周没有围墙。年年夹杖子,都用苇子打笆。 到了90年代,那片苇塘不存在了。都被农户开垦了土地,在上面种了水稻。 现在回忆起来,都30多年了,这些事仍让我记忆犹新。原创作家简介:董凯.笔名:恺悦.网名:山巅白雪.祖籍:内蒙古通辽,现居辽宁盘锦.1955年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1993年毕业于河北文学院.中国乡土诗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乡土诗人,中国乡村作家,盘锦市作家协会会员,盘锦市诗词学会会员,盘锦市儿童文学学会会员,盘锦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盘锦市音乐家协会会员,盘锦市电影家协会会员,2018届新时代中国故事高研班学员,盘山县作家协会副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