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最常见的骨折之一,占儿童肘部损伤的50%~60%。治疗方法包括手法复位小夹板或石膏外固定、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及切开复位内固定。 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断端移位较大,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已成为共识,由于部分患儿家属担心手术并发症及部分基层医院无条件开展微创手术,因此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仍具有明显的优势。 下面是1例典型的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我们以此来详细讲解杨氏四步法的治疗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方法,供大家参考。文末有复位视频,记得点击观看 1、患者资料
患者,女,7岁。入院时患肢畸形、肿胀明显,肘前方可见皱褶,结合X线片确诊为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属于典型的难复型肱骨髁上骨折。 治疗前患肢外观
治疗前X线片 杨氏四步复位法操作过程为:一摆、二牵、三挤、四屈。复位视频见文末。将患肢摆放于屈肘90°、前臂旋后位,这样基本可以纠正旋转移位。术者拇指及中指应分别置于内、外上髁处,即使是患肢肿胀十分严重,甚至已经出现水疱,肱骨内、外上髁的突起仍可触及,肱骨干下1/3两侧的骨嵴处于屈肘、伸肘肌之间,也可清楚触及。屈肘90°持续牵引可以纠正重叠移位,通过肘关节周围软组织内夹板作用,可以纠正相应部分的侧方及前后方移位。可以看到通过手法牵引后肘前方的皱褶消失。在维持牵引情况下,通过前后方及侧方的挤压复位纠正前后及侧方移位。完成上述手法后,尽量将患肢屈肘到位,屈肘应小于90°。采用极度屈肘手法可利用肘后部完好的骨膜及肱三头肌的牵张力,纠正骨折断端前后残余移位并使其对合紧密。在屈肘的同时尽量将骨折远端桡偏,可使骨折断端桡侧嵌插产生桡偏,同时利用尺侧软组织的牵张力纠正尺侧骨皮质塌陷或压缩,从而达到彻底纠正尺偏、尺嵌、尺倾和内旋移位的目的,降低肘内翻畸形的发生率。采用小夹板固定,有利于防止骨折再移位及预防肘内翻畸形。如果没有小夹板或对小夹板的运用不熟悉,可以在整复后直接用石膏托固定患肢于屈肘70°位,但应密切观察患肢血运情况及肿胀消退情况,及时更换石膏托。 4块小夹板 垫以棉垫,绷带包裹 锐角托板常规采用自制的蜂蜜绷带及三黄散外敷,如果没有外敷药建议用普通绷带均匀包扎患肢,有利于预防张力性水疱。2块宽夹板放置前后方,2块窄夹板分别放置内外侧。 外敷蜂蜜绷带及三黄散 敷药后绷带包扎
棉垫放置位置 放置后方棉垫及夹板 放置侧方棉垫及夹板,肱骨内上髁处放置1个方形垫,可有效预防远折端尺侧移位,在骨折近折端外侧放置方形垫,放置小夹板对向挤压固定 以3根扎带固定4块小夹板用长约20cm、宽约5cm的胶布,自内经前臂近端后侧包绕至外侧夹板上固定,足以保证骨折固定牢靠 安放锐角夹板,固定完毕 复位固定后即刻X线片
治疗后3个月患肢外观及功能
点击观看完整复位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