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宾阳人没见过的老照片:消失在历史中的芦墟镇 民国赶墟时的盛况

 爱历史 2021-01-23

今天“爱历史”给大家带来的是一组1940年桂南会战,中国军队在取得昆仑关大捷以后,乘势收复宾阳以后所拍摄的一组照片。这组照片记录了当时芦墟镇百姓赶墟时候的场景。

芦墟镇,就是现在的广西宾阳县城宾州,曾经也叫芦墟,是广西四大名镇之一,也是广西人口最多的乡镇。

根据明万历《宾州志》卷3:芦墟在“城南八里”的竹围村。

相传原本那里是一块杂草丛生的坡地,没有几户人家在那里居住。后来陆续有卢、刘、伍、谢、胡等姓陆续迁入这里定居,再加上这里本就是周边地区通往南宁的必经之路。随着商贸的增加,往来客商越来越多,不少人都选择了在这里歇脚。于是村子里便有人看准商机在这里开饭店为人们提供餐食,后来随着居民越来越多,不少人便在当地做起了贸易,自然而然的便发展成了一处墟市。因这里最早开门做生意的人家姓卢,于是便被称为了“卢墟”。

等到了民国时候,1933年广西政府要求各地设立区、乡,卢墟也正式改为了卢墟镇。但当时卢墟有位姓伍的乡绅伍良桥,对各种姓氏均有的卢墟之名被卢姓独占心有不满,在书写镇公所牌子的时候,故意将“卢墟”写成了“芦墟”。在被人发现后便解释说,现在卢墟人口越来越多,各种姓氏都在此居住,不能再用“卢墟”之名,好似由卢家独占一样,因此在卢字上面加一个草头更为合适。伍良桥的这个提议当然受到了“卢墟”除卢姓以外其他居民的响应,于是“卢墟”也就此改名为了“芦墟”。

在抗日战争期间,芦墟一度成为了中日双方桂南会战的重要战场,镇内房屋在炮火中炸毁严重。

抗战胜利以后,国民政府对芦墟进行了重建。在北部建设了新市区,先后建成了临浦街、枫江街、永武街,并由此基础上不断发展,最终形成了后来的芦墟镇。

解放以后,1950年宾阳县政府由新宾镇迁往芦墟城区面积进一步获得了扩大。随着1984年芦墟镇和新宾镇进行合并,改名为宾州镇后,芦墟这一地名也就渐渐的退出了历史,已经很少为外人所知。

芦墟作为广西四大墟镇之一,曾经每到赶墟的日子,广西各地甚至周边省份的客商也会前往这里,参与的群众人数多达数万人,盛极一时。

而今我们再看这些照片,相信已经很难有人能够辨别出它们在现在宾州的具体位置,但这些照片承载的却是经历了战火之后,芦墟人迅速的恢复生产生活的真实记录。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