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于出版信息资源提升科技期刊影响力

 出版与印刷 2021-01-23

本期聚焦

题目基于出版信息资源提升科技期刊影响力

作者刘允林

来源丨《出版与印刷》2018年第4期P24-28

作者单位丨陕西省地震局《灾害学》编辑部

DOI10.19619/j.issn.1007-1938.2018.04.006

摘要提升期刊影响力需从编辑和传播两方面入手。文章结合新时代出版信息资源的变化,对科技期刊信息资源利用水平提升策略提出了建议,并对开发、利用信息资源需要强化的事项进行讨论,以期为提高期刊质量、增强我国科技期刊影响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出版信息资源;科技期刊;影响力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科研水平不断提升,科技期刊也取得了很大进步。然而,我国科技期刊以单刊运营为主,小、散、弱特点明显(见表1),尚未形成在国际上影响力较强的大型期刊出版品牌。学术影响力是期刊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不断提升期刊学术影响力是期刊首要关注的大事[1]。出版信息资源是出版的核心资源,是科技期刊的重点开发对象。出版业的信息资源由出版物的精神文化内容、全社会的文化积累、品牌信息、市场的文化需求信息等构成[2]37,信息资源是再生型资源,通过有效开发、利用会不断扩大、增值[2]38。新时期,加强出版信息资源有效开发利用的研究,对提高科技期刊影响力以及保证出版工作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对新时代出版信息资源在内涵、数量、传播、载体等方面的变化进行分析,并以实例论证了提升出版信息资源利用水平的策略建议,以期为提高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提供参考。

一、出版信息资源在新时代的变化

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等方面已进入世界前列。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我国出版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出版信息资源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1. 获取、传播更便捷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文化的持续繁荣,信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更加突出,信息利用、分析已经和科研、教学、经济社会发展深深地融为一体,大数据等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出版信息获取、传播更便捷。

2. 数量增加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资源是海量的,无效的信息也大量充斥。出版是人类知识和信息的载体,知识和信息的剧增,致使出版所需整合的信息大幅增长。

3. 内涵扩展

内涵由原来主要针对纸介质信息资源,扩展到数字介质的信息资源;由出版部分过程和环节的信息资源,扩展到整个出版过程和所有环节所需的信息资源。

4. 载体多介质化、网络化

报刊、广播、电视、新媒体等多种媒体融合发展,成就出版信息资源大数据,出版信息资源配置全球化、市场化。

近些年来我国科技期刊普遍重视出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但利用水平不高[3],开发、利用信息资源还主要围绕传统纸介质和出版部分过程和环节;创新不足,学术影响力不强,许多开发、利用仅停留在表层,简单的模仿或低水平重复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存在。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期刊影响力是指期刊在一定的统计时期里对其所涉及的科研活动所产生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期刊提升影响力需要从编辑和传播两方面入手。科技期刊的灵魂在于期刊的学术质量,而学术质量是期刊发展的核心和根本[4]。因此,要拓展各种可能的途径广纳优质稿源。同时,科技期刊作为一种传播媒介,想要扩大传播范围和影响力,还必须积极开展多方位的宣传工作,从而进一步吸引并获得学术界的关注[5],树立品牌形象。

二、出版信息资源利用水平的提升策略

1. 扩大品牌资源影响力

(1)打造知名品牌

许多消费者常常把知名出版社品牌、知名出版物品牌、名人品牌作为购买出版物的选择依据,由此可见品牌信息之重要。开发知名出版单位和知名出版物、名人的品牌资源,便因此也成为开发出版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2]39。创办于1869 年的英国《自然》杂志,其品牌战略就是始终坚持为全球科学家作桌面上最好的科学报道,他们的办刊人为让品牌衍生,产生新的生命力,与时俱进,及时调整自己的办刊思路,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2)拓展传播渠道

新时代,绝大多数用户已习惯利用网络、通过文献检索系统或各类数据库检索文献,期刊社仅仅依靠自身的传播渠道,传播效果是很有限的。目前国内有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等知名检索系统或各类数据库,国际知名检索系统有十余种,最有影响力的三大知名检索系统是《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和《国际会议索引》(ISTP),期刊要尽可能多被上述文献检索系统或数据库收录,才能提高被检索到的概率,扩大影响力。

据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统计,2005 年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的中国期刊有1608 种,其中被SCIE(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收录的为94种,EI 收录的为140 种;2010 年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的中国期刊有2391 种,其中被SCIE 收录的为183 种,被EI 收录的为241 种。2016 年,SCI 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期刊 185种,比 2015 年增加了37 种。由此可见,越来越多的期刊认识到拓展传播渠道的重要性。

(3)建设服务平台,由传统出版向知识服务转型

信息网络的发展,为出版带来了新的空间。数字出版与传播成为主流,期刊社应积极建设基于学术内容资源的知识服务和知识管理平台,或通过与万方、同方网络出版平台合作发行,借助其传播速度、传播效果,一次编辑、多渠道出版,同一内容的出版物既可以用数字化形式在网络上出版,也可用传统的实体形态同时出版。在论文发表后,及时从PC 端、移动端发布论文信息,以便读者和媒体能第一时间共享成果,提高期刊的网络服务能力和传播能力,从而快速提高期刊的关注度。比如全球最大的三家出版集团——培生集团、汤森·路透集团和励德· 爱思维尔集团都设有投稿、审稿数字平台,而且世界许多知名期刊都使用ScholarOneManuscripts 这一国际通用的在线投稿平台。

(4)参与学术会议

学术会议能够提供学科内最前沿、最热点的思路和方向[6]。期刊参与或组织学术活动是增加期刊曝光度,提高期刊学术影响力,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7]。期刊社应根据自身条件,积极举办或协办学术会议,如不具备条件,应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在学术会议上争取发言,以此来宣传、推广期刊,提高期刊知名度。

(5)加强办刊队伍建设

质量是期刊的生命,人才就是它的灵魂。科技期刊涉刊人才有主编、编委、评审者、编辑、作者、营销人员和读者,他们是期刊学术质量、编排出版质量的决定因素。要加强办刊队伍建设,重视建设高水平的编委会和专业化的职业编辑出版队伍。

2. 开发国外出版资源

科学出版要无问西东。关注国外出版物市场,学习、吸收、借鉴国外先进办刊经验,“洋为中用”,已经成为科技期刊开发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2]40

(1)开辟国外稿源

期刊高质量稿件来源于众多国家,则能反映期刊学科领域在世界上研究的动向、进展以及前沿热点,有助于期刊策划选题,提高质量。邀请海外兵团、国外专家为期刊提供选题、组织稿件并撰写稿件;鼓励编辑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作为特约主编约稿。稿源的国际化,可使期刊的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快速提高,以达到全球资源共享的目的。世界上许多著名期刊都有一批国际上的知名作者,如美国《科学》(Science) 杂志,累计有约100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此刊物上发表过论文;英国《自然》(Nature)杂志在过去的40 多年里,有3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0 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此刊物上发表过1600 多篇论文[8]。美国医学会编辑出版的《美国医学会杂志》(The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简称JAMA)和英国医学会主办的《英国医学杂志》(British Medical Journal,简称BMJ)都是具有100 多年出版历史的医学指导类科技期刊。JAMA 年收稿35004000 篇, 其中国外来稿占10% 左右;BMJ 论著类年收稿约5000 篇,国外来稿约占30%。又如,世界化学领域最佳学术期刊《化学化工新闻》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 简称C &EN)在创办之初的1923 年将作者国际化作为办刊的起点,经过几任主编的努力,终于成为“国际大刊”,全球订阅量高达16 万份。

(2)聘请国际编委

增加国际编委既有利于凝聚国际高水平人才,又可以通过他们优化期刊的选题、邀约国外高水平稿件,从而提高期刊的关注度和影响力,这是提高期刊国际化水平的关键一环。对我国高等学校被SCI 收录的17 种科技期刊的统计表明,外籍编委占全部编委人数比例最高的达69.4%,每刊平均有1617位外籍编委。国外知名科技期刊,如美国的《科学》(Science),其编委会成员100 人中有1/3 来自世界各地。新加坡的《国际非线性光学物理》,请美国科学家当主编,54 名编委来自14 个不同国家。

(3)请国外专家审稿

评审专家国际化可以保证从世界各地学者的不同视角评审稿件,从而保证载文的高质量,还可使专家评审意见及时反馈给作者,使作者受到教益,更可避免国内评审时有出现的“近亲稿”“人情稿”现象。通过国外专家进行审稿,能不断提高稿件质量,推进审稿国际化水平,提高期刊国际显示度,达到稿源国际化,提高影响因子。

(4)开拓国际市场

通过合资、合作、参股等方式在海外办出版社、开店建厂;搭载国际出版平台,积极参与全球出版产品供给,拓展海外互联网营销渠道;加强与国外作家、汉学家、翻译家、出版家的合作;借助国际合作项目,优先发表科研成果。

3. 用好信息资源大数据

2018 1 31 日发布的第4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9]显示,截至2017 12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 亿,普及率达到55.8%。大量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作者、读者信息数据存在于网络、电子阅读平台中。学术期刊是传播科学研究成果、交流学术研究情况的重要载体。大数据环境为学术期刊组稿提供了便利,期刊社要紧紧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聚焦国际学术新动态,了解本领域现状和最新发展趋势,把握最新信息,跟踪国家、部委、基金委等资助的重点研究课题相关信息,研究分析读者信息需求。对信息资源进行大数据分析,梳理信息,得到精准、客观的结果,找出期刊发展方向,找到符合时代需要的选题,组织吸收最优质的稿件,推进期刊内容生产。

4. 借鉴“众编”模式

“众编”指数字出版的内容编辑加工环节通过网络协作的方式完成,是学者吴亮芳提出的数字出版众包模式的一种实践形式[10]。知乎数字出版业务中的“众编”式编辑加工模式比较成功,在内容成书之前,知乎上的问题会被一些读者编辑加工,例如消灭差错、润饰提高、规范统一,经过几轮修改之后,内容质量会得到提升,接下来才有可能进入出版环节[11]。新时代,数字出版与传播成为主流,科技期刊可以借鉴知乎数字出版“众编”模式,通过微信、微博、QQ 等实时信息互动平台,调动同行或用户积极性,让同行或用户作为知识“产消者”,参与到数字出版活动中来,与作者一起,集思广益、优化稿件。

三、出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需要强化的事项

1. 提高信息把握能力

“乱花渐欲迷人眼”,新时代出版信息资源丰富,信息来自四面八方。面对分散的、零乱的、海量的信息,需从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和知识性上对信息资源进行精心梳理,去伪存真,去粗存精。被称为“信息加工工程师”的编辑,须不断提高信息感知能力,勤看、勤学、勤思考,既要对本学科领域知识精通,又要对邻近领域的知识有所了解和熟悉,要走进科研一线,由文字编辑向科学编辑转变。

2. 树立创新责任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期刊是为学术创新服务的,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首要目标就是要追求新的发现。期刊编辑应加强创新意识,为创新而开发,在开发中创新,努力填补学科领域的空白和市场空白,增加优质论文总量,促进国家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

3. 加强深层次开发、利用

简单的模仿和低水平重复,不但会造成资源浪费,还会助长信息污染,危害出版业的发展[2]41。期刊编辑应通过不断的调查研究,在各种信息结点中找出信息资源中正在孕育的新生长点,加强信息资源深层次的开发、利用,力求使信息的使用价值得到提升,形成高质量的、富有特色的精品出版物,打造好品牌并提高其影响力。

4. 注意信息融合

对编辑工作有意义的信息,往往呈动态的、相互交叉的状态。编辑不能静止地、孤立地使用信息,应注意将多种信息融合、互动,将信息升华,将思维多角度延伸,提升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效果。

四、结语

科技期刊是反映国家学术水平、体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12]。一流科技期刊在繁荣学术研究、培养高端人才、推动学科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代应赋予科技期刊新的使命,通过创知名品牌、拓展传播渠道、开发国外出版资源、借鉴“众编”模式、用好信息资源大数据,深层次开发利用出版信息资源,才能提高期刊质量,增强传播效果,不断提升我国科技期刊影响力,促进国家科研事业发展,为实现出版强国目标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铁明,颜帅,佟建国,等. 关于提高我国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思考[J]. 编辑学报,201022(2)99.

[2]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办公室. 出版专业实务[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3] 罗紫初,李建红. 数字出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任重道远:我国出版业开发利用数字信息资源现状调查

之一[J]. 出版科学,2012(4)56-59

[4] 高磊,王俊丽. 提升科技期刊影响力方式探索[J].编辑学报,2017(S1)97-99.

[5] 丁洁,王晓峰,胡艳芳,等. 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的宣传策略研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6)648.

[6] 王维,黄延红,郭媛媛,等. 学科编辑在学术会议中的宣传和实践[J]. 编辑学报,201729(2)166.

[7] 代艳玲,朱拴成,杨正凯,等. 科技期刊传播质量和影响力提升途径与实践[J]. 编辑学报,2017

29(3)222.

[8] 王倩. 浅谈如何提高科技期刊的核心竞争力[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4219(9)163-164.

[9]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4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2018-01-31)[2018-03-05]http://www./hlwfzyj/hlwxzbg/hlwtjbg/201803/t20180305_70249.htm.

[10] 吴亮芳. 数字出版众包模式的实践形式[J]. 出版科学,2016(2)96-99.

[11] 邓香莲,周晓竹. 社交媒体环境下的知乎数字出版模式探析[J]. 中国编辑,2017(11)66-71.

[12] 李军. 努力推动我国期刊向期刊强国目标迈进[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8-01-25(7).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